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vA第七章 环境噪声影响评价

vA第七章 环境噪声影响评价

Ao ctbar ——声屏障引起的衰减量; A o ctatm——空气吸收引起的衰减量
A o c texc ——附加衰减量
(2) 根据各倍频带声压级合成计算出预测点的A声级:
设各个倍频带声压级为Lpi,Lpi=Loct(r);则A声级为
式中:
LA 10lgin1100.1LpiLi
ΔLi——第i个倍频带的A计权网络修正值,dB; n——总倍频带数。
发动机(功率>
≤80中低频
手提式电吹风(水
≤70
147kw)
磁式直流电动
机)
1.2 国外标准
国际标准组织(ISO)及一些国家的听力保护 职业噪声标准。
有表可知,各国标准均在85 之间。欧洲 85dB为主;美洲90dB为主。对于暴露时间不足8h 的情况,世界多个国家倾向于等能量观点,即暴 露时间减半,允许值增加3dB。
2.5预测评价
2.5.1噪声随传播与衰减模式
(1)点声源的衰减
AdiV
10lg
1
4r2
式中:AdiV——距离增加产生衰减值,dB; r——点声源至受声点的距离,m;
在距离点声源r1处至r2处的衰减值:
点声源声传播Ad距iV 离 1增0加lg 一rr12 倍,衰减值是6 dB。
(2) 线状声源的衰减 线声源随传播距离增加引起的衰减值为
从声源上降低噪声是指将发声大的设备改造成发 声小的或者不发声的设备,其方法包括:
(3)对处在适用GB3096—2008规定的3类标准及以上
的地区[指允许的噪声标准值为65dB(A)及以上的 区域]的中性建设项目以及处在GB3096—2008规定的 1、2类标准地区的小型建设项目或者大中型建设项 目建设前后噪声级增加很小,噪声级增加量在3dB(A) 以内且受影响人口变化不大的情况,应按三级评价
厂界外声功能区分类
昼间
夜间
0
50
40
1
55
45
2
60
50
3
65
55
4
70
55
(3)建筑施工厂界噪声排放标准
《建筑施工厂界噪声排放标准》适用于城市建筑施工
期间施工场地产生噪声,不同施工阶段作业噪声值见下 表,如有几个施工阶段同时进行,以高噪声阶段的限值 为准。
《建筑施工厂界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00)
国别
ISO 澳大利亚
奥地利 比利时 加拿大
丹麦 荷兰 法国 日本
英国 美国 俄罗斯
8h暴露允许值
85~90 90 85 90 90 85 80 90 85
暴露时间减半允 许值增加值
3 3 3 5 5 3 3 3
90
3
90
5
85
3
最高值
115 115
110 115 115 115
备注 ISO1999—75
声暴露时间减半,噪声限制值增加3dB(A)处理。 表内的室内背景噪声是指室内无声源发声的条件 下,从室外经由墙、门、窗等传入室内的室内平 均噪声。
(2)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和商业经 营活动中可能产生环境噪声的设备、设施边界噪 声排放限制。
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22337—2008)
2.3.2 划分原则 噪声评价工作等级一般分为三级,划分原则
如下:
(1)对于大中型建设项目,属于规划区内的建设工 程,或受噪声影响的范围内有适用于GB3096—2008 规定的0类标准及以上的需要特别安静的地区,以及 对噪声有限制的保护区等噪声敏感目标,项目建设 前后噪声级有显著提高,噪声级增高量达3~5dB(A ),或以上,或受影响人口显著增高的情况,应按 一级评价进行工作。 (2)对于新建、扩建及改建的大中型建设项目,若 其所在功能区属于适用于GB3096—2008规定的1类、 2类标准的地区,或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有较明显增 高,噪声级增高量达3 ~ 5dB(A),或受噪声影响 人口增加过多的情况,应按二级评价进行工作。
2.2 评价工作程序和内容
噪声影响的主要对象是人群;但是,在 邻近野生动物栖息地(包括飞禽和水生生物) 应考虑噪声对野生动物生长繁殖以及候鸟迁 徙的影响。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 (HJ/T2.4—1995),规定的技术工作程序
如上图。 环境噪声影响评价的程序:
第一阶段:开展现场踏勘、了解环境法规和标 准的规定、确定评价级别与评价范围和编制环 境噪声评价工作大纲; 第二阶段:是开展工程分析、收集资料、现场 监测调查噪声的基线水平及噪声源的数量,各 声源噪声级与发声持续时间、声源空间位等; 第三阶段:是预测噪声对敏感点人群的影响, 对影响的意义和重大性作出评价,并提出削减 影响的相应对策; 第四阶段:是编写环境噪声影响的专题报告。
进行工作。
2.4 现场调查
2.4.1 声环境现状调查内容
根据项目评价等级,调查的类容包括: ①评价 范围内现有声源种类、数量及相应的噪声级;② 评 价范围内现有噪声敏感目标、噪声功能区划分情况: ③ 评价范围内各噪声功能区的环境噪声的现状、各 功能区环境噪声超标情况、边界噪声超标以及受噪 声影响人口分布。
L L A A A A o c t r o c t r e f r 0 o c t d i v o c t b a r o c t a t m o c t e x c
式中: L o c t r ——距声源r处的倍频声压级; L octref r0 ——参考位置r0处的倍频带声压级; A o c t d iv ——声波几何发散引起的衰减量;
主控制室、集中控制室、通信室、电话总机室、消防值班室 (室内背景噪声级)
厂部所属办公室、会议室、设计室、中心实验室(包括实验、 化验、计量室等)(室内背景噪声值)
医务室、教室、哺乳室、托儿所、工人值班宿舍(室内背景噪 声值)
限制值/ dB(A) 90 75 70 70
70 60
60
55
表7—4 规定了工业企业厂区各类地点的噪声标准。表中限 制值为工作8小时的情况,若工作时间不满8小时,则按噪
(7) 提出针对该拟建项目的有关噪声污染管理、 噪声监测和城市规划方面的建议。
2.3 评价等级的划分
2.3.1 划分依据 噪声评价工作等级划分的依据包括:
(1)按投资额划分拟建项目规模(大、中、小型建 设项目); (2)噪声源种类及数量; (3)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的变化程度; (4)受拟建项目噪声影响范围内的环境保护目标、 环境噪声标准和人口分布。
表7—4 工业企业厂区各类地点的噪声标准(GBJ87—1985) 单位:dB(A)
地点类型
生产车间及作业场所(工人每天连续接触噪声8h)
高噪声车间设置的值班室、观察室 、 休息室(室内噪声背景值)
无电话通信 有电话通信
精密装配线、精密车间的工作地点、计算机机房(正常工作状 态)
车间所属办公室、实验室、设计室(室内背景噪声级)
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贯彻保护环境这项 基本原则,认真推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综合利用”的环境管理方针。
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建设项目在建设过 程和建成后运行阶段会不同程度的产生噪声, 影响周围人群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噪声环境影响评价通过评价查清开发建设活 动所在地区的噪声环境质量现状,针对项目 的工程特点预测建设开发全过程对周围环境 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的程度和管理。从而规 定避免或减少噪声污染的对策措施,为减轻 噪声污染,保证居民的身体健康做出贡献。
预测点噪声级计算和等声级图
1.预测点噪声级的计算 ①选择坐标系,确定出各噪声源位置和预测点位置的 坐标;并根据预测点与声源之间的距离把噪声源简化 为点声源或线状声源。 ②根据已获得的噪声源声级数据和声波从各声源到预 测点的传播条件,计算出噪声从各声源传播到预测点 的声衰减量,算出各声源单独作用时在预测点产生的 A声级。 ③确定计算的时段,并确定各声源发声持续时间。 ④计算预测点在计算时段内的等效连续声级,公式如 下:
A 10l g 1
2 rl
式中:
AdiV——距离衰减值,dB; r——线声源至受声点的垂直距离,m; l ——线声源的长度,m。
对于无限长线源(如一条延伸很长的公路)
和有限长线源(如一个路段)应采用不同的计 算公式。
现场监测常用 63~8000Hz间8个倍频带,所取得
的倍频带数据以Loct表示,噪声户外传播声级衰减可采 用下式计算: 计算分两步: (1)计算预测点的倍频带声压级:
3) 对于整个评价区内(含厂区内)噪声水平的测 量一般采用网格法,每隔10~50m划出正方形方格, 在交叉点(或中心点)布点测量,重点关注评价 区内的保护目标。
4)对于建设项目呈现线状声源性质的情况,应根 据噪声敏感区域分布状况和工程特点确定若干噪 声监测断面,在各个断面上距声源不同距离处布 置一组监测点。
2.4.2 监测点布设原则
(1)监测点布设原则
1) 现状测点布置一般要覆盖整个评价范围,但 重点要布置 在厂(场)界外现有噪声源和敏感点 (保护对象)上和厂(场)界上。
2) 对于厂(场)界噪声测量点一般布设在厂(场)
界内侧。间隔可以为50~100m,大型项目也可以 取100~300m,具体测量方法参照相应的规定。
n
ti 1 0 0.1Lij
Leq
10 lg
i 1
T
在噪声环境影响评价中,由于声源较多,
预测点数量也大,故应运用计算机完成预测。
现在国内外已有不少成熟、定型的预测模型软
件可资应用。
2.噪声防治对策 噪声防治对策应该考虑从声源上降低噪声
和从噪声传播途径上降低噪声两个环节。 (1)从声源上降低噪声
5)对于改扩建工程,若要绘制噪声现状等声 级图,也可以采用网格法布置测点。
(2)监测时间
《环境影响技术导则—声环境》对噪声现状 监测的时段做出如下规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