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烈性噬菌体:能引起寄主细胞迅速裂解的噬菌体。
这种噬菌体成为烈性噬菌体。
温和性噬菌体:在侵染细菌后并不迅速繁殖,而是以传递遗传信息的方式和寄主的遗传物质紧密结合在一起随寄主细胞的繁殖而繁殖,这种噬菌体成为温和性噬菌体。
敏感性细菌:受烈性噬菌体感染的细菌成为敏感性细菌。
溶原性细菌:含有温和性噬菌体的细菌通常称作溶原性细菌。
斜面保藏法:最基本的方法,适用范围广,细菌、真菌和放线菌都可用。
当微生物在适宜的斜面培养基和温度条件下生长良好后,在5摄氏度左右可以保藏3-6个月,到期后重新移种一次穿刺保藏法:常用于保藏各种需气性细菌。
方法是将培养基制成软琼脂(一般为1%),盛入1.2cm*10cm的小试管或螺旋口小管内,高度1~2cm,121摄氏度高压灭菌后制成斜面,用接种针将菌种穿刺接入培养基的1∕2处,培养后的微生物在穿刺处及琼脂表面均可生长,然后覆盖以2-3cm的无菌液体石蜡。
这样的小管可以在冰箱中保藏半年至一年,干燥保藏法:将微生物吸附在各种载体上,干燥后低温保藏的方法。
悬液保藏法:将微生物悬浮于不含养分的溶液中保藏的方法。
冷冻干燥保藏法:将微生物或孢子冷冻后在减压情况下利用升华现象出去水分,使细胞代谢、生长等生命活动处在停止状态下从而达到长期保藏目的的方法。
菌丝速冻保藏法:对于不产孢子或芽孢的微生物,配制50%的甘油溶液和菌体悬浮液并按照1:1的比例混合均匀后置于—20°C保藏的方法。
微生物种子:将保存在沙土管或冷冻干燥管中处于休眠状态的生产菌种接入试管斜面活化后,再经过摇瓶及种子罐逐级扩大培养,从而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纯种,这些纯种培养物就称为微生物种子表面培养法:是将纯种微生物接种在固体或液体培养基的表面,在恒温条件下进行静置培养的方法。
固体培养法:是将纯种微生物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的方法。
液体深层培养法:又叫液体通风培养,是专门在发酵罐中进行的。
菌体在液体培养基中处于悬浮状态,导入培养基中的空气通过气液界面传质进入液相,在扩散进入细胞内部。
接种龄:是指种子罐中培养的菌丝体开始移入下一级种子罐时的培养时间。
接种量:是指移入的种子液体积和接种后培养液体积的比例。
二级发酵:种子接入种子罐后培养一次即可接入发酵罐作为种子,这称为一级种子扩大培养,也称二级发酵。
三级发酵:种子接入种子罐经过第一次培养后,还需移入装有新鲜培养基的第二级种子罐进行第二次培养,然后才能接入发酵罐作为种子,称为二级种子扩大培养,也称三级发酵。
双种法:采用二只种子罐接一只发酵罐的方法称双种法。
倒种法:以适宜的发酵液倒出适量给另一发酵罐作种子。
培养基:就是人工配制的供微生物或动植物细胞生长、繁殖、代谢和合成人们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原料同时也为微生物提供合适的生长坏境条件。
碳源:凡可构成微生物细胞和代谢产物中碳素骨架的营养物质成为碳源。
氮源:凡是能被微生物用来构成细胞物质中或代谢产物中氮素来源的营养物质称为氮源生长辅助物质:是在微生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缺少而需要量又极少的一类特殊营养物质。
光能自养微生物:细胞内含有光合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的,以光作为能源,以某些无机物作氢受体还原二氧化碳合成有机化合物的一类微生物。
光能异养微生物:以光为能源,利用有机物作为碳源的一类微生物称为光能异养微生物。
化能自养微生物:以无机物氧化所产生的化学能作为能源,以二氧化碳作为碳源合成有机物的一类微生物称为化能自养微生物。
化能异养微生物:以有机物作为能源和碳源的微生物称为化能异养微生物。
专性好氧微生物:只能在有空气或有氧的条件下才能生长的微生物。
专性厌氧微生物:只能在没有空气或无氧的条件下才能生长的微生物。
兼性微生物:既能在有空气或有氧的条件下生长,又能在没有空气或无氧的条件下生长的微生物。
天然培养基:是指用天然有机物配制而成的一类培养基。
合成培养基:是指用化学成分完全清楚的物质配制而成的一类培养基。
半合成培养基:是指以一部分天然物质作为碳源、氮源及生长辅助物质的来源,再适当补充少量的盐,经人工配制而成的一类培养基。
固体培养基:在配制好的液体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凝固剂,经煮沸溶解并冷却后制成的培养基就是固体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是指将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用水溶解并混合在一起,再经调节适宜的酸碱度后制成为液体状态的培养基质。
增殖培养基:按某种微生物的营养特性在培养基中加入有利于该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营养物质,以提高对该微生物的分离效率。
这些在微生物增殖过程中加入的营养物质就称为增殖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在培养基中添加一些对某种微生物有抑制作用而对所需微生物又无影响的物质,从而使这类培养基对某种微生物有严格的选择性,这类培养基就称为选择培养基。
鉴别培养基:是指添加有某种指示剂的培养基,时不易于区别的多种微生物经培养后,由于代谢的不同而对指示剂反应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从而有助于鉴别不同的微生物。
葡萄糖值:也称DE值,即糖化液中的还原糖含量(以葡萄糖计算)占干物质的百分率称为DE值。
DX值:糖化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占干物质的百分率称为DX值。
淀粉酸解法:是以酸为催化剂在高温下将淀粉水解转化为葡萄糖的方法。
淀粉酶解法:是利用专一性很强的淀粉酶及糖化酶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的方法。
淀粉酸酶结合水解法:是集中了酸解法和酶解法的优点而采用的生产方法,又可分为酸酶法和酶酸法。
淀粉糊化:是指淀粉受热后,淀粉颗粒吸水膨胀,晶体结构消失,互相接触变成糊状液体,即使停止搅拌,淀粉也不会再沉淀的现象。
淀粉老化:实际上是分子间氢键断裂的糊化淀粉又重新排列形成新的氢键的过程,也就是复结晶过程。
淀粉糊化温度:发生糊化现象是的温度称为糊化温度。
一般糊化温度是一个温度范围。
糖化:是利用糖化酶(也称葡萄糖淀粉酶)将淀粉液化产物糊精及低聚糖进一步水解成葡萄糖的过程。
灭菌:是指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除去物料及设备中一切有生命的物质的过程。
化学试剂灭菌法:使用某些化学试剂与微生物发生反应从而杀死细菌的方法。
干热灭菌法:对一些要求保持干燥的实验器具和材料,采用在高温干燥空气中保温使微生物因氧化作用而死亡的灭菌方法。
湿热灭菌法:利用饱和蒸汽进行灭菌的方法称为湿热灭菌法。
过滤除菌法:利用过滤方法阻留微生物,从而达到除菌的目的,就是过滤除菌法。
电磁波射线灭菌法:利用高能电磁波、紫外线或放射性物质产生的高能粒子杀灭细菌的方法称为电磁波涉嫌灭菌法。
火焰灭菌法:利用火焰直接杀死微生物的灭菌法称为火焰灭菌法。
微生物热死时间:即在规定温度下杀死一定比例的微生物所需要的时间。
微生物致死温度:杀死微生物的极限温度称为微生物致死温度。
微生物热阻:是指微生物在某一特定条件(主要是温度和加热方式)下的致死时间。
对数残留定律:在灭菌过程中,其减少量随残留活菌数的减少而递减,即微生物的死亡速率与任一瞬时残存的活菌数成正比:— dN / dt =kN 此即为对数残留定律。
培养基间歇灭菌:是将配制好的培养基放在发酵罐或其他装置中,通入蒸汽将培养基和所用设备一起进行加热灭菌的过程。
培养基连续灭菌:是指将配制好的培养基在向发酵罐等培养装置输送的同时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而进行灭菌。
对数穿透定律:穿透的菌数与原菌数之比的对数值与介质厚度成正比呼吸强度:是指单位质量的菌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吸收的氧或释放的二氧化碳量。
临界溶解氧浓度:当培养基中不存在其他限制性基质时,不影响好氧性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最低溶解氧浓度摄氧率:即单位体积培养液在单位时间内消耗氧的量。
用r表示,单位:mol O2 /(m3.s)双膜理论:这个理论假定在气泡与包围着气泡的液体之间存在着界面,在界面的气泡一侧存在着一层气膜,在界面的液体一侧存在着一层液膜,气膜内的气体分子与液膜中的液体分子都处于层流状态,分子之间无对流运动,因此氧的分子只能以扩散方式,即借助于浓度差而透过双膜,另外,气泡内除气膜以外的气体分子处于对流状态,称为气流主体,在空气主流空间的任一点氧分子的浓度相同,液体主流中亦如此。
这就是双膜理论。
体积氧传递系数:将K L与a合并在一起称为K L a作为一个参数处理,称为体积氧传递系数。
其中KL为以氧浓度为推动力的总传递系数,a为比表面积。
全挡板条件:是指在搅拌发酵罐中增加挡板或其他附件时,搅拌功率不再增加,而漩涡基本消失。
发酵染菌:是指在发酵过程中,生产菌以外的其他微生物侵入了发酵液,从而使发酵过程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纯种培养。
菌种退化:是指由于微生物细胞内的DNA结构发生了变化,从而使由DNA决定的性状发生相应的变化,并使微生物个体和群体特征的各个方面发现变化。
菌种回复突变:是指变异菌株因遗传组成的自身修复,使原有的遗传障碍消除,代谢途径发生变化,从而恢复原有的特性,表现出原育种过程中已获得的优良性状的退化。
菌种复壮:是指对已经退化的菌种设法淘汰衰退的个体,使其恢复原来优良的特性。
死角:是指由于操作、设备结构、安装及其他认为因素造成的屏障等原因,引起蒸汽不能有效到达预定的灭菌部位,从而不能达到彻底灭菌的目的。
假压:灭菌时由于操作不合理,未将罐内的空气完全排除,造成压力表显示假压,使罐内温度与压力表指示的不对应。
分批培养:又称分批培养,是指在一个密闭系统内投入有限数量的营养物质后,接入少量的微生物菌种进行培养,使微生物生长繁殖,在特定的条件下只完成一个生长周期的微生物培养方法。
比生长速度:每小时单位质量菌体所增加的菌体量称为菌体比生长速度。
倍增时间:即为微生物细胞浓度增加一倍所需要的时间。
细胞得率系数:即为消耗1g营养物质生成的细胞的克数。
产物得率系数:即为消耗1g营养物质生成的产物的克数。
补料分批培养:是指在分批培养过程中,间歇或连续地补加新鲜培养基的培养方法。
又称半连续培养或半连续发酵。
连续培养:是指以一定的速度向培养系统内添加新鲜的培养基,同时以相同的速度流出培养液,从而使培养系统内培养液的液量维持恒定,使微生物细胞能在近似恒定状态下生长的微生物培养方式。
发酵热:习惯上将发酵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引起温度变化的净热量称为发酵热。
生物热:微生物细胞在生长繁殖过程中本身产生的大量热称为生物热。
搅拌热:对于机械搅拌通气式发酵罐,由于机械搅拌带动培养液作相应的比较剧烈的运动,造成液体之间,液体与搅拌器等设备之间的摩擦而产生的热量称为搅拌热。
蒸发热:在通气培养过程中,空气进入发酵罐后就与发酵液进行广泛的接触,除部分氧等被微生物利用外,大部分气体仍旧从发酵液出来,排放至大气中,必然会引起热量的散发,热量将被空气或蒸发的水分带走,这些热量就称为蒸发热。
辐射热:是指因发酵罐温度与罐外环境温度不同,而使发酵液通过罐体向外辐射的热量。
发酵最适温度:是指在该温度下最适于微生物的生长或发酵产物的生成。
发酵最适pH:是指在该pH 下最适于微生物的生长或发酵产物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