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学》模拟试卷(A)
一、判断题(每题2分,10分)
1、行政法与行政的关系极其密切。
要了解什么是行政法,有必要先弄清楚什么是行政。
(对)
2、英美一些行政法学者从权利本位出发,把行政法称为控权法,人们称之为控权论。
(对)
3、行政法的实体性规范与程序性规范总是交织在一起,并往往共存于一个法律文件之中。
(对)
4、行政立法的主要目的是执行和实施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实现行政管理职能。
(对)
5、行政合同是指行政机关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对为国家和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单位与个人,给予物质或
精神鼓励的具体行政行为。
(错)
二、选择题(每题2分,10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容,是(C)年宪法修正案确定的。
A、1988
B、1993
C、1999
D、1982
2、宪法规定,国家为了(C)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
A、政治利益
B、国家利益
C、公共利益
D、集体利益、国务院、
3、各部委有权制定( C).
A、行政法规
B、地方性法规
C、规章
D、法律
4、行政法规不得设定( D)处罚.
A、责令停产停业
B、罚款
C、暂扣许可证
D、行政拘留
5、下列不属于行政行为的是( D ).
A、吊销许可证
B、征税
C、制定规章
D、发布天气预报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行政法
行政法是调整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权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简单地说就是有关行政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行政合理性原则
行政合理原则是指行政主体不仅应当按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种类和幅度范围作出行政决定,而
且要求这种决定符合法律的意图或精神,符合公平、正义等法律理性。
3、行政主体
所谓行政主体,一般是指能以自己的名义实施国家行政权(表现为行政管理活动),并对自己的行为
效果承担责任的组织。
我国的行政主体主要包括行政机关和被授权组织两大类。
4、行政复议
行政复议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具体行政行为的侵害,依法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由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对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复议决定的法律制度。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行政法的特征与渊源。
特征:
第一,行政主体的特定性。
第二,行政内容的公益性。
第三,行政过程的程序性。
第四,行政手段的裁量性。
渊源:我国行政法的渊源主要有宪法典、法律、行政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地方性法规、法律解释以及规章。
2、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
(1)直接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宏观调控、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
全等特定活动,需要按照法定条件予以批准的事项。
(2)有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公共资源配置以及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等,需要赋予
特定权利的事项。
(3)提供公共服务并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职业、行业,需要确定具有特殊信誉、特殊条件或者特殊技能
等资格、资质的事项。
(4)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产品、物品,需要按照技术标准、
技术规范,通过检验、检测、检疫等方式进行审定的事项。
(5)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等,需要确定主体资格的事项。
3、简述行政处罚的概念、特征。
概念:
行政处罚是指由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对违反行
政法律规范,尚未构成犯罪的行政相对人给予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
特征:
(1)行政处罚是由特定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实施的行为;
(2)行政处罚的对象是违反法律规范人尚未触犯刑律的行政相对人;
(3)行政处罚的性质是具有制裁性的具体行政行为。
五、问答题(30分)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依法治国的基本认识。
答:1、依法治国的实质是实行法治。
2.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3.依法治国的重点是依法治权。
4.依法治国的依据是宪法和法律。
5.依法治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
6.依法治国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7、联系实际
《行政法学》模拟试卷(B)
一、判断题(每题2分,10分)
1、行政强制行为的法律性质是一种不具有可诉性的具体行政行为。
(错)
2、以行政机关是否可以主动作出行政行为为标准,行政行为可分为羁束行政行为与自由裁
量行政行为。
(错)3、行政行为的撤销,是在其具备撤销条件的情形下,由行政机关作出撤销决定后而使其失
去法律效力。
(错)4、行政赔偿义务机关是指依法履行赔偿义务,接受赔偿请求,支付赔偿费用,参加赔偿诉
讼程序的行政机关。
(对)5、行政复议具有以下特点:行政性、职权性、监督性、程序性、救济性。
(对)
二、选择题(每题2分,10分)
1、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地的(B)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
A、乡镇
B、县
C、市
D、省
2、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D)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可以被选为国家主席、副主席。
A、30
B、35
C、40
D、45
3、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B)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A、一次
B、两次
C、三次
D、五次
4、行政机关(D)因当事人的申辩而加重处罚。
A、可以
B、必须
C、应当
D、不得
5、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缺位的时候,由(B)继任主席的职位。
A、委员长
B、副主席
C、总理
D、军委主席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行政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就是法律规范对社会关系调整的结果。
行政法律关系是指由行政法规在确认和调整的因行政权力的行使而形成的行政主体与其他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2、衡量性原则,
该原则要求在目的与手段之间保持比例,不使行政主体为了实现行政目的而造成对公民权益的过度损害。
即应当考虑行政行为实现所获得的利益与相对人付出的相应损害之间的利益衡量。
就是行政主体在
执法时不得采取“杀鸡取卵”的行为。
3、行政合同
行政合同是指行政主体依其行政职能、为实现特定的行政目标,而与其他行政主体或者行政相对人协商一致达成的协议。
4、行政赔偿
行政赔偿是指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国家所应承担的赔偿责任。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什么是行政主体的概念及内涵?
所谓行政主体,一般是指能以自己的名义实施国家行政权(表现为行政管理活动),并对自己的行为效果承担责任的组织。
我国的行政主体主要包括行政机关和被授权组织两大类。
比如:教育部与华东师范大学、财政部与中国人民银行。
理解:
第一、行政主体是一种组织而不是个人。
(国家权力不能属于个人)
第二、行政主体是实施国家行政权的组织。
(有别与人大、司法)
第三,行政主体是能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管理的组织。
2、什么是行政处罚的概念与特点?
概念:行政处罚是指由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尚未构成犯罪的行政相对人给予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
特征:
(1)行政处罚是由特定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实施的行为;(并非所有行政机关都有行政处罚权)
(2)行政处罚的对象是违反法律规范人尚未触犯刑律的行政相对人; (即违法但未犯罪,触犯刑律是犯罪)
(3)行政处罚的性质是具有制裁性的具体行政行为。
3、根据《国家赔偿法》,不予行政赔偿的情形有哪些?
根据国家赔偿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不承担行政赔偿责任:
A、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造成的损害;
B、因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自己的行为发生的损害;
C、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造成的损害;
D、行政机关制定、修改法规、规章或其他规范性文件造成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利益损失;
E、根据我国民法通则、刑法等当法律上的原则和规定,因不可抗力、意外事件造成的损害,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
五、问答题(30分)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行政公开原则的认识?
行政公开原则:
行政管理活动除特殊情况以外,应当一律对全社会公开,让公众了解,接受社会监督。
1)行政立法要公开。
2行政执法行为要公开。
3)行政信息、情报要公开。
4)联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