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量词

量词

论量词超常搭配的一般手法
摘要:量词是一种表示人、事物或动作、行为的单位的词,其左右主要在于计量。

但我们在阅读中,特别是在一些文学作品里有大量的量词并不在于计量,而是为了表达作者的一种主观感情,或是语言的表达效果。

本文主要探讨一般量词的这种非常规搭配实现表达效果飞跃的内在机制和途径。

关键词:量词修饰方法表达效果
量词是表示人、事物或动作、行为的单位的词,其作用主要在于计量。

汉语量词在汉语大词类中是最后划类和定名的词类。

在现代汉语中,量词运用却更为普遍。

量词是根据表达事物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

丰富而复杂的汉语量词系统不仅是现代汉语跟其它民族语言相区别的特征,也是区别于原始汉语的一大特征。

这一成熟的量词系统的形成也是我们汉语长期发展演变的结果。

在我们的阅读和观察中,我们发现许多的量词不但有计量的作用,同时量词重叠时,也可以不再是表示数量,可以修饰名词(个个孩子,滴滴汗水),也可以离开名词,单独冲任句子的主语(个个都有本事/张张都是好的),而且量词单用的时候还有很明显的修辞功能。

而这种表现,往往在诗歌或者一些散文中非常常见。

如:
(1)谁把她从洗衣桶里拎出来头脚倒置,吊在阳台上从她惊讶的眼中流出一滴滴迷惘(张新泉《问题:如何晾晒布娃娃》,载《诗刊》1998年 6月)
(2)突然,一撮阳光射到矮树丛的光秃枝桠上。

(卢岚《两重节奏的春天》,载于《散文》1996年12月)
在这里,计量液体的量词‚滴‛在这里修饰的却是表示状态的形容词‚迷惘‛,‚阳光‛用计量具体事物的量词‚撮‛来表示,很显然,在这里的量词已经超越了一般量词和名词的常规组合,但这种搭配却有一种美感,体现了一种比较强烈的修辞色彩。

那么量词是如何临时性地用本来计量一种事物的量词来计量和修饰另一事物,并实现这种超越语言规范的修辞功能的呢?很显然,量词的这种功能并不是毫无章法的。

如果概括起来,其途径和方法主
要有以下几条:
一、比喻法
这是量词最惯用的方法,可以说绝大多数的量词超常搭配都是把适用于甲事物上的量词故意用在乙事物上,借助比喻来加强和提高表达的效果,以实现将抽象的事物变成具体可感的事物,达到化虚为实的效果。

因为汉语中的大部分量词本身就有形体特征。

换一句话说,大多数的量词不单能用来计量人或者事物,还能用来增强事物的形象性。

比喻法就是利用两种事物间的相似点,把一种事物比喻成另一种事物,进而把计量这种事物的量词用于另一种事物。

邵敬敏先生曾说:‚不同的量词实质上是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方法来观察事物的结果。

‛所以他认为客观事物本身的形象性带来了修饰该事物量词的形象性,从而使该事物量词也带上形象性特征。

如花朵的‚朵‛,后被用作计量花朵的量词,久而久之,‚朵‛作为‚花朵‛的名词义逐渐弱下来,而作为计量花朵的量词义反而占据了主要地位。

但量词‚朵‛由于有了花朵的形象特征,所以当我们听到‚一朵云‛时自然而然会想到白云所具有的类似花朵的外形特征。

同理,当两个事物有相似之处时,便可用计量此事物的量词来修饰彼事物。

使所要表达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甚至有种活灵活现的感觉,给读者或听众鲜明的印象。

比如:
1)‚从窗缝漏进一滴月光,洗亮你的眼睛。

‛(《晨》)
2)‚一盏巨大明月,静静悬在眼前‛(《悬停方舟》)
用计量‚水‛的‚滴‛来修饰‚月光‛,表现了‚月光如水‛,达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月光洁净如水的效果。

用‚盏‛来修饰‚明月‛,比‚轮‛来的更具体些,让人感觉明月就像灯一样挂在空中。

还有如‚一叶扁舟‛即写出了小船如叶浮江面、轻巧飘荡的状态,给人身临其境的美感,再如‚一星渔火‛仿佛看到漆黑的海面上,渔火像夜空的星星般,给人期望。

二、借代法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事物的本名,而借用同它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的修辞方式。

‛1同本体事物密切相关的可以是本体的特
征、材料、产地、性质等等。

量词中的这种借代是把本来适用于计量某事物的量词临时借用来直接修饰该事物的特征。

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等。

如:
1)湖边,掬起一汪清凉,便觉沁人肺腑。

(曾建明《琼海的思绪》1994)
2)眼前的江水已是一带让人心痛的浊黄。

(王芸《沧桑看水2002》)
3)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汪‛本指深而广,用作量词时来计量水, 1)中却被用来修饰海水的特征‚清凉‛;2)中‚带‛是用来计量江水的,却被直接修饰江水的颜色‚浊黄‛,用事物特征指代事物。

3)借‚三尺‛、‚一日‛分别指代‚很厚‛‚很短时间‛,是用定数代替不定数。

这种修辞方式不仅使得语言简洁,更重要的是强调了本体事物的特征。

三、夸张法
夸张,就是‚故意言过其实,或夸大事实,或缩小事实1,目的是让对方对于说写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

夸张的基本特点就是故意对客观事物言过其实,以突出或强调客观事物的特征,加强读者的印象。

用量词来进行夸张,一般的手法是在事物的量上进行夸大或者缩小,来彰显某种事物或者是突出某种感受,从而提高表达效果。

如:
(1)树的枝杈是伸开的手指夹着一粒巢,夹着一粒家。

(张绍民《巢》)
(2)一栋鸟巢其实是一枚时间的切片你会听到水在骨头上流过的声音。

(何香久《当唢呐带走冥想中的光芒》)
(3)‚一江离恨一江愁,流到南洋愁相结‛(光未然《边海河畔》) 例子(1)中,粒本指米粒,后来引申为计量米粒大小的物体,在例句中却被用来故意计量鸟巢,显然是对鸟巢的故意缩小。

(2)栋本是指房梁,后用来计量房屋,而用在计量鸟巢上,显然是对鸟巢的故意夸大。

(3)中离恨和愁绪是抽象的,借用‚江‛来修饰,使人从具体量上感到离愁、别恨如滔滔江水那样深、那样多、那样绵绵流淌而不
间断。

就这样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引起了读者的共鸣,更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四、拈连法
拈连是‚甲乙两项说话连说时,顺便就用甲项说话所适用的词来表现乙项观念‛。

其基本特征就是拈和连,拈就是把某一词语从它的适用搭配中拈到一般不适用的搭配中;连就是两种搭配先后出现,连在同一个句子中。

所以,与之相对照的是,在量词使用中的拈连也应该同时具有拈和连这两个基本特征。

其中,量词的适用搭配对象一般比较具体,而不适用的搭配对象一般比较抽象。

运用拈连这种手法,使计量具体事物的量词同时计量抽象事物,就使得抽象事物具体化和形象化了。

比如:
(1)在范公的书院,我采下一串鲜灵的小红花,也采下一串鲜嫩的感受。

(廖华歌《漫步花洲书院》,载于《散文》1997 2)(2)我的喝茶,单重一个喝字。

虽偶尔也来点泡一杯浅绿,泡一杯散淡,泡一杯悠闲的句子,然落到实处,还是那个字——喝。

(魏得胜《喝茶》,载《散文》2000年 5月)
串是用来计量连贯并且成串的东西的,例如,一串羊肉、两串铜钱等等,但在上例中,先用串来计量具体的事物红花,在此基础上被拈来计量感受,同时出现了常规搭配和超常搭配,使得无法计量的感受也同时具有了量的特征。

第二个例子中的喝茶,用的是计量茶的量词杯计量茶的特征浅绿,以事物的特征代事物本身,在借代的前提下,再把杯拈来修饰喝茶时的心情——散淡、悠闲。

运用量词,达到修辞的作用,这种现象在语言运用中还是很多的。

例如,比拟:‚‘公理’‛,几块钱一斤?‛;层递:‚文章中的修辞要顾及到每一个字、每一句、每一段、一直到全篇‛;通感:‚笑眯眯的风/浸染一缕一缕花香/醉了林间小路‛;摹状:‚早上起来,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等等。

都是恰当的运用量词,来体现量词的修辞作用。

此外,或是借助量词的模糊性(也就是量义模糊的词)来体现量词的修辞功能,或是借助某些事物的形态特征表事物单位量的词,如‚一团云彩‛‚一缕炊烟‛中的‚团‛和‚缕‛都重在修饰,而不
在表量。

或是有的量词用于具体事物时有表量的意义,用于抽象事物时,其作用是形容修饰后面的名词,赋予这种抽象的事物以一种具体的形象。

如:‚一片苦心‛,‚一派新气象‛中的‚片‛或‚派‛,没有具体的数量来体现‚片‛是多少,‚派‛是多少。

而用这种模糊的量义,给读者呈现作者想表达的主观意向。

近二十多年来,人们对语言现象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普遍认识到,语言所反映的客观现实是无穷无尽的,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愈来愈具体,而语言单位却是有限的,而且又相当概括,语言中不可能具有反映外界一切事物的词。

于是像量词这样赋予其他功能的现象在我们现代汉语也变得越来越常见。

参考文献:
1.黄伯荣,《现代汉语》(增订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
3.伍铁平,《模糊语言学》,1984年;
4.吕淑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商务印书馆,1979年;5.吴福祥,《汉语语法化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
6.郭先珍、王玲玲,《量词模糊性》,汉语学习1994年第3期;7.陆俭明,《量度形容词》,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3期;8.周建成、何松山,《汉语学习》,1997年第6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