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五年计划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作用2011年是第十二个国民经济与社会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我国已实施了十一个五年计划,十一个五年计划伴随着共和国的经济发展走过了六十多年的岁月。
从建国之初的一穷二白、经济凋敝到如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共和国的经济发展不仅走过了喜悦与成功,也体验了艰辛与曲折。
回顾这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历史,不仅能描绘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大体脉络,也能从中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对比与检视过去的十一个五年计划,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指导未来的经济发展。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每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都是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的重要缩影,是观察中国经济变迁的重要切入点。
通过对建国后实施的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历史分期与回顾,我们不难发现在六十多年的经济发展变迁中,作为经济发展战略与国家发展规划的“五年计划”的确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中经济发展观的转变。
这种转变不完全是中国所独有的,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世界所共同经历的人们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转变。
二战结束之后到20世纪70年代前期,我国的发展观可以归纳为经济增长的一元发展观。
从“一五”计划到“四五”计划,经济增长是衡量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指标,是经济工作的重心。
但
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尤其是随着文革结束与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发展观的内涵开始得到拓展,社会发展开始与经济增长一同成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增长的一元发展观逐步转变为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二元发展观。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受到国际上发展观演变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观又开始向第三阶段演进,即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随着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五年计划”中越来越多地纳入教育、环境保护以及公共服务等内容,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开始成为发展观转变中不可逆转的趋势。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经济体制是一元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大部分经济生活都被纳入国家的经济计划之中,无论是商品的生产、分配还是消费,还是劳动力资源的配置都是由国家计划进行配置的,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很大程度上是中国模仿苏联模式带来的。
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五年计划或许规划扮演了一个全新的角色,作为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规划继续伴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成长。
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所特有的竞争性开始发挥作用。
国家通过政策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随着市场体制的重建与竞争的加剧,收入分配差距开始拉大。
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由原先实行的均衡发展战略转变为沿海优先的非均衡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