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孝经》浅解

《孝经》浅解

《孝经》浅解编者按:孝是我国传统的美德,最早记载孝行的文献是《尚书》。

自古以来施政者都重视孝道,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政府也都有评选表彰孝子的活动,孝道是人间第一义。

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一生倡导「仁」道,并以孝作为实践仁道的根本。

因此他教导学生做人的第一件要事,就是孝悌。

《论语·学而篇》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老夫子把力行孝道作为「仁」的根本,非常注重生活实践。

夫子教诲学生,孝是一个人行为最起码的要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夫子的学生中,曾子不仅一生力行孝道,而且能够发挥孝道的思想。

曾子以后,孟子秉承并进一步阐述孝道。

此后的圣贤学者都继承了孝道思想,加以阐述,并且制定各种礼节,使人们很好地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

《孝经》是儒家讨论孝道的一部专书,关于成书有几种说法。

比较被认可的是曾子记录孔老夫子教诲,并经过自身生活实践和体悟综述了孝道思想。

全书共有十八章,第一章《开宗明义章第一》,揭示的是全书的总纲,也是对下面十七章的一个概述。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把侍奉父母的孝,扩充为奉事君主,服务国家的忠,而以立身行道为终极的目标。

接着以下五章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行孝的方式,虽各有所当,但以「爱」「敬」来侍奉父母却是一致的,所以接着《三才章第七》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这是《孝经》全书论孝的总义。

其下各章,都是根据这个理念加以阐述的。

《孝经》把子女敬爱父母的心,从珍惜自己的生命和人格,到敬重尊长,爱护君王,乃至爱护国家以至于天下人民。

所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涵摄在了孝道当中,因此《感应章第十六》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在汉武帝时代,正式将儒家学说确立为教育政策,儒家思想成为教育体系的主导。

而《孝经》作为十三经之首,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两千年来一直是广大学习者的必读书籍,其文字浅显易懂,容易了解,因此广为流传,使孝道思想普遍深入民间。

现代有人误解,认为孝道迂腐。

如果大家细读《谏诤章第十五》:「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

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便可以更全面体悟孝道的真谛。

《弟子规》「入则孝」亦云:「亲有过,谏使更。

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

号泣随,挞无怨。

」历代圣贤对孝道圆满落实有全面的教诲,我们学习之时只有深入经典,才能充分了解,真正明理。

总之,孝道是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思想的中心,从敬爱父母,进而尊敬长上,爱护人民,以至于爱护万物,这也是孟子在《尽心章句上》所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意思。

而宋代张载在《西铭》中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这种伟大的胸襟就是从敬爱父母开始培养的。

我们的教育是以培养人们修身自立,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太平为宗旨,想要达成这个目标,孝道实应为当前教育首重。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几千年的文明史告诉我们,教育应当首重德行。

近年来,海内外掀起了恢复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很多人回溯到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经典之中,去寻找人生的智慧。

《孝经》一书,一言一语,无不含义隽妙。

正是一部千秋永恒、亘古不变的宝典,更是现代人安身立命的一帖良药。

涵泳于《孝经》的智慧之海,心中生起的是对先祖先哲无尽的感恩。

白话注解可为初学者提供理解基础,欲贯通则需「经读千遍,其义自现」,落实愈力体悟愈深。

因历代注解甚多,我们所恭录之选解仅供诸位参考,愿为大众学习《孝经》抛砖引玉。

其误漏之处,敬请不吝指正,真诚地感恩大家,谢谢!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章节主旨】这一章是全书的纲领,开示孝道的宗旨。

说明以孝为政,则上下无怨;以孝立身,则显亲扬名。

【词语注释】1. 开宗明义:开示全书的宗旨,以说明孝的意义。

开,开示。

宗,宗旨。

明,显明,说明。

义,意义。

2. 仲尼居:仲尼,孔子的字。

居,闲居。

孔子,名丘,春秋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宗师,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

居,闲居。

3. 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时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费县西南)人。

孔子弟子,虽天资鲁钝,但事亲至孝,刻苦力学,日三省其身,终传孔子之道,述《大学》,被后世称为宗圣。

4. 侍:卑幼者陪从在尊者之侧。

此处指侍坐,在尊长坐席旁边陪坐之意。

5. 先王:古代英明贤圣的君王,如尧、舜、禹、汤、文王、武王等。

6. 至德要道:至高的德行,切要的道理。

此处指孝道。

7. 以顺天下:用来使天下的人和顺。

以,用来。

8. 民用和睦:人民因此相亲相爱,和睦相处。

用,因此。

和睦,相亲相爱。

9. 上下无怨:尊卑上下,彼此不相抱怨。

上,做官的、长者、位尊者。

下,百姓、幼者、位卑者。

10. 避席:离开坐席。

古人席地而坐,表示尊敬则离席而起。

此处指曾子聆听夫子教诲,表示恭敬而离席起立。

11. 参不敏:参,曾子称呼自己,表示尊师之意。

敏,聪敏,灵敏。

不敏,有迟钝意,曾子自谦之词。

12. 何足:那能够。

13. 德之本:德行的根本。

德,德行。

本,根本、基本。

孝道是所有德行的根本,所以说是「德之本」。

14. 教之所由生:一切教化产生的根源。

教,教化。

由,自。

一切教化,都是从孝道产生出来,所以说是「教之所由生」。

15. 复坐:返回坐席。

曾子起立对答,故使返回原位坐下。

16. 语:告诉。

17. 身体发肤:身躯、四肢、毛发、皮肤。

18. 受之父母:承受于父母。

受,承受,秉受。

之,于。

19. 不敢毁伤:不敢毁坏损伤。

毁,毁坏。

伤,伤残。

孝子之心,以为自己的身体,承受于父母,应该谨慎爱护,勿使毁伤。

20. 立身行道:意为卓然自立,有所建树,又能遵行正道,不越轨妄为。

立身,一身有所树立,不依赖任何人,即顶天立地。

行道,依道行事。

21. 扬名于后世:在后世中显扬自己的名声。

扬名,显扬名声。

22. 以显父母:使父母显耀,光宗耀祖的意思。

显,显耀。

23. 始于事亲:从孝顺父母开始。

始,开始。

24. 中于事君:然后把对父母的亲爱扩大,奉侍君王,为国家服务,所谓「移孝作忠」。

25. 终于立身:(孝亲尊师,奉事君长)最终立身无愧,圆满孝道。

终,最终。

26. 大雅:《诗经》的一部分。

《诗经》的内容,根据性质可分为<风>、<雅>、<颂>三种,<雅>又分<小雅>、<大雅>。

<大雅>共三十一篇,大抵为西周时代的作品。

27.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怎么能够不追念你的先祖呢?那就一定要修养自己,发扬光大先祖的美德。

这是《诗经·大雅·文王篇》的诗句。

祖,在《诗经》里指文王,引申为祖先。

尔,你。

聿,发语词。

(一说:聿,述,遵循。

)厥,其,指文王。

修,修养。

【章节浅译】孔子在家闲坐着,他的学生曾参在一旁侍坐。

孔老夫子说:「古代贤明的帝王有至高的德行与最切要的道理,他们用这种德行和道理教化人,使天下的人顺从,人民因此相亲相爱,尊卑长幼都没有怨恨。

你知道这个道理是什么吗?」曾子离开坐席站起来说:「曾参不够聪敏,如何能知道呢?」孔子说:「孝道,是所有德行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坐下,让我来告诉你。

人的身躯、四肢、毛发与皮肤都是从父母那儿继承来的,(所以为人子女的,应当遵守仁德做事,善加爱护,谨慎保全),不敢毁损伤残,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

自身有所建树,实行正道,把声名显扬于后世,光宗耀祖,则是实行孝道最终的目的。

所以,实行孝道,开始于侍奉双亲,推广于侍奉君王,最终的目的则是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圆满孝道。

正如《诗经·大雅·文王篇》上说:『怎么能够不追念你的先祖呢?要修养自己,发扬先祖的美德。

』」天子章第二【原文】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章节主旨】这一章讲述天子的孝道。

天子虽然地位尊贵,但也是父母所生,天子如果能够以身作则,爱敬父母,那么人民一定会受其感化,都能尽孝。

【词语注释】1. 天子:古代统治天下的君主。

意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民,是天帝之子。

2.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亲爱自己父母的人,不敢憎恶别人的父母。

恶,音wù,厌恶,憎恨。

3. 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不敢轻易怠慢别人的父母。

慢,轻慢,怠慢。

4. 刑于四海:作为天下的典型。

刑,通「型」,法则,模范。

四海,古代以为中国四境环海,故称四方为四海,即天下。

5. 甫刑:《尚书·吕刑篇》的别名。

吕侯(一作甫侯)所作。

吕侯,是周穆王(武王第四代孙)的臣子,为司寇,穆王命他作书,取法夏时轻刑之法,以布告天下,故又名甫刑。

6. 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天子一人有善行,天下亿万的民众都仰赖他。

一人,指天子。

庆,善事。

此处专指爱敬父母的孝行。

兆,十亿。

(一说:兆,万亿。

)【章节浅译】孔老夫子说:「亲爱自己父母的人,不敢厌恶别人的父母;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不敢轻慢别人的父母。

竭尽爱敬之心侍奉父母,将这种德行教化推行到百姓的身上,作为天下的典范,这就是天子的孝道。

《尚书·甫刑篇》上说:『天子一人做好了孝道这个善行,天下亿万的民众就都会仰赖(进而效法)他。

』」诸侯章第三【原文】「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盖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章节主旨】这一章是说明诸侯的孝道。

诸侯应以谦逊谨慎、不骄不奢的态度,遵守法律法规,节约吃穿用度,这样才能够长守富贵,保全自己的国家,使人民和乐相处。

【词语注释】1. 诸侯:西周实行分封制度,周朝天子将天下分成许多小的列国,所分封的列国的国君称为诸侯。

诸侯一般按照亲疏关系和功勋大小来分封,有不同的爵位。

《礼记·王制》中说:「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诸侯的封土可以世袭,对王朝所尽的义务主要是服从王朝政令,定期朝贡天子,向天子述职,必要的时候出兵和为王朝服役。

诸侯为一国之君,地位仅次于天子,所以将诸侯之孝列在第二位,仅次于天子之孝进行论述。

2. 在上不骄:在上,诸侯为一国之君,地位仅次于天子,而在万民之上。

骄,自满,自高自大。

《群书治要》郑注言:「敬上爱下,谓之不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