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保社团的成长思路

环保社团的成长思路

环保社团的成长思路(一)问:环保社团应该如何定位?答:因应关注的环保问题,关心的社群和本地突出的情况,最急切需要解决的一些生态问题。

从功能方面,可以考虑各种角色。

例如:传声、桥梁、播种、催化、领航、支持、伙伴、调研、宣教、顾问、智囊等。

总的来说以“利他”人的行为,公益的活动为本。

(二)问:非政府组织在国际社会有所不同的定义和定位?答:非政府组织英文翻译: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NGO),有很多不同定义包括:非牟利组织、慈善组织、非盈利机构、社会福利组织、公益社团、志愿组织、兴趣小组、关注小组、学会、协会、商会、互助委员会等。

环保组织由民间人士单位发起创建的往往被列为非政府组织。

在大陆情况有点特别,有不少社团和组织是有政府背景,因此有不同看法。

(三)问:环保组织最大的挑战是传承的问题,如何解决?答:这不仅是环保组织、NGO、社团的头痛问题,而是政府、商界、学术界、服务界全部面对的问题。

因为好人才难遇,好人才难留。

但是对NGO,环保组织,特别是大学生环保社团则更难,往往因为要兼顾学业、事业、家庭而未能全心全力投入;另外缺乏活动资源,没有发挥空间,因而降低接班人的信心。

其实“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走过环保路,增长知识、丰富社会经验、强化组织才能,一生受用。

传承“经验”比传承“人才”更可持续。

天下无不散之宴席,非政府组织或环保社团不一定是永恒的。

为了解决一个环保问题而成立,当问题得到更多人关注或有其它组织接棒,就可以考虑分工。

量力而为,重质不重量,有勇气接受现实,进行重组或合并。

传承不一定以“人”为本,要以“使命”为本,以服务精神为本。

(四)问:环保组织会员流失问题,如何解决?答:这是自然现象,因为不同人有不同的目的、兴趣、期望和原因参加一些公益活动。

亦有些人因为学业、事业和家庭未能长期参与。

首先要反思,这个社团是为“会员”而成立的,或是为“使命”为“理想”而成立的。

会员的多寡不应改变使命,也不代表这个组织的成败。

不参加是他个人的损失,反而去墨存青,留下的肯定是最难能可贵的知音者。

以精英和拱杆原理发挥动力,效益更大更持久。

(五)问:环保社团缺乏经费搞活动出现困难,如何解决?答:首先要“管理”过高的期望,很多刚成立的社团非常羡慕那些“名牌”环保组织,但是要知道十年窗下的奋斗,成功不是一朝一夕的。

另外一个误区是好高骛远,要搞得轰轰烈烈,但是忘记了环保工作是个长期的承担:种下思想,收获行动;种下行动,收获习惯;种下习惯,收获品德;种下品德,收获命运。

好些活动和工作是不需要花钱的,例如:意识问卷、产品调查、追踪漏水、监察食物浪费、采购消费取向、专业知识传播、环保宣教、收集信息、采访交流、自我增值、义务劳动,二手旧物交换重用等。

应该尽量利用电子通信,节省印刷。

缺乏资源是个考验而不应是个障碍,成功的社团往往以最小的力量发挥最大的效益,这就是民间精神和生命力。

如果无能力争取经费独立搞活动。

为何不参加其它社团的活动,籍此强化组织能力和学习造血的经验呢?(六)问:外界和一些社会人士不认同环保组织的观点和价值,如何面对?答:所谓百样米养百样人,每个人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是正常的。

没可能赢取所有人的认同,没可能说服所有的人,也没可能一下子就改变世界。

环境的敌人是“无知”、“冷漠”和“自私”。

要说服“无知”者,靠宣教;要对抗“冷漠”靠示范和案例子;要扭转“自私”,靠公理法理。

要明白环保社团不是救世主,也不是烈士,更不是革命家。

改变思想和行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几代人的努力。

把“期望”放响应有的位置上,能说服多一个人去关心环境,而那个人再去感动多一个人,这已算是成功了,因为少了一个人去伤天害理。

要说服别人还看自己。

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是否正确,才有资格和信心说服别人。

别忘记“忠言逆耳”,说别人喜欢听的话是环保社团的宣传手段吗?不错,环保是一条孤独的路,必须要走过,必须接受考验,才得到持久的使命实践。

(七)问:环保社团没有办公室,没有集会地点,没有凝聚力?答:其实二十一世纪带来生活方式转变,加上电子信息科技发展,方便沟通和信息交换,已改写NGO发展模式和趋势。

通过语言文字、通过图片资料、通过分析评估、通过榜样和成功案例可以说服更多人关心环境。

往往有了办公室,就得要花精力、时间、经费、人力去管理、运行和维护它,付出不少。

对一些起步的小社团来说是一种负担,应该三思。

虚拟办公室也有其方便和省时省钱的好处。

且看赤脚医生、传教士、义工队都是以流动性服务为本,其社会价值同样被肯定。

(八)问:环保社团正式注册拿到法定地位,对其未来发展有利?答:正式注册是争取政府的认许和接受监管,对一个社团的发展是重要的目标和里程。

有了法定身份,就有法律责任和承担。

捐款者、项目赞助者都愿意跟这些法定机构合作。

现时国内情况特殊,正式注册并不容易,因此不要强求,反而集中力量争取成绩,建立“品牌”和赢取社会认同和支持,这已足够说服捐款者、项目赞助者给以支持。

在等候注册过程中,也不妨暂时挂*一些已扎根的社团组织,通过跟他们合作而得到政府社会的肯定和认许。

甚至通过他们去争取赞助经费。

但要小心挑选合作伙伴,避免失去自主和过分依赖。

成长的路,是一步一足印踏出来的,没有快捷方式。

(九)问:环保社团搞大联盟是否明智呢?答:在外国,针对某些环保议题例如:反对转基因食物;例如:反对不公平贸易行动,独立的社团都会结合成大联盟强化声音和游说政府的力量。

有些长期关注农药污染的组织也会结盟分工去监察和技术援助受害农民。

在国内,情况较特殊,加上地理环境、政治环境的考虑、更为了“保育”刚扎根的环保运动和各社团的生存空间以及独特风格,这个阶段适宜打好根基,为未来成长、发展铺路。

适当时机发布共同宣言和倡议书,合作调研、组织考察、培训、采访交流、野外体验和社会服务。

社团文化多样性、多声道、多功能、多才多艺,是文明社会的进步。

(十)问:本地环保社团加入外国环保组织有风险吗?答:通过项目合作,以伙伴形式联系是可行的。

由于外国组织有丰富的经验和影响力,不失为一个理想导师。

合作过程中需要强调经验技术转移,帮助刚扎根的环保社团能力建设。

但也需要认真小心,挑选外国环保组织,了解其政治背景、经费来源、关注议题、做事手法、其在国内和国外的评价,是否有双重标准。

国外有些环保组织行动激烈、触犯法律;也有些由污染企业出资成立的“冒牌”环保社团,假借环保为名,成为企业的绿色公关。

总之,要小心打听,并先以试点项目合作,从旁观察评估。

(十一)问:外国环保组织来中国设办事处和发展是否对本土的环保社团有利?答:外国的环保运动有40多年的历史,经验丰富的环保社团真不少。

通过在大陆发展有助经验转移和帮助国内的环保社团成长。

但也值得尊敬的是那些国际环保组织,不跑到别的国家建立自己的“王国”和“阵地”跟当地环保社团竞争资源和知名度,反而默默地在背后帮助弱小的环保社团成长,壮大的是“土生土长”的环保社团而不是壮大“自身”组织的名望。

这种做法是合乎“可持续发展”的精神。

本地环保社团要精明的取舍“西方环保运动”的优劣点,不要盲目地接受西方社团的一套手段,也不要盲目地人云亦云,人反对我反对,一定要贴近本土民众的忧虑和诉求,要*自己的力量解决本土的问题。

(十二)问:如何考虑外国政府、企业、NGO的捐助,哪些可接受?哪些不值得呢?答:这是一个非常争议性的问题。

不同的环保社团有不同的取向。

大部分外国的环保社团都有一套接受捐款的守则指引。

例:不接受香烟、皮草、赌博、烈酒、不道德企业和污染企业的捐款。

更有些全不接受政府和企业赞助,依赖私人捐献。

有些在接受捐款时约法三章,不能被利用卖广告,不搅一些不必要的宣传活动,不随便借用社团名字等条款。

有些更要求捐助企业提供股东年报、环保年报和项目环评报告,特别是其在中国大陆和其它发展中国家投资发展的项目环境评估,来洞悉捐助企业、政府的环保承担或污染行为。

环保社团站在公义的大前题下,需要作出衡量,以免被陷于不义,有些时候也需要说“不”。

在缺乏经费资源的处景下,有些组织在接受捐助时要求保留其对该捐款企业的批评权。

换句话说,接受捐助,不等于默默忍受捐助企业、政府的污染行为。

“捐钱不能交换沉默”!需要说公道话时就要义无反顾。

(十三)问:有些人批评大学生环保社团停留在游山玩水的成长阶段,跟中学生环保社团比较相差不大,你有什么建议?答:不少声音批评大学生绿色营沦落为游山玩水的联谊活动。

这可能是由于爱之越深,责之越切的出发点。

不能一下子否定绿色营的教育意义,也不应该抹杀它启发心灵环保的价值。

绿色营搞了好几个年头,是时候回顾和改革其主旨和形式。

野外考察是可以顺道提升思考和能力建设,邀请导师参加时,可以把范围拉阔、超越生态、动植物专家。

可包括:讲演家、心理学家、哲学家、摄影家、领袖培训专家、管理学家、农业经济学家、遗传因子科学家、国际公约谈判专家、公平贸易研究专家、天然灾害危机风险评估专家、绿色产品认证专家、环保创业家等等,顺道传授环保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人生经验。

帮助大学环保社团增广知识和专业信息,大学生环保社团应该安排各行业专家来演讲交流,一方面可以培训骨干领袖,另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会员。

这就是环保社团的能力建设最基本“投资”。

大学生环保社团更可以调动大学内各学系专家的优势,为自身的专业增值。

深化科研和实验的基础,有助于强化考察、示范和项目管理能力。

(十四)问:环保社团走向专业化是否必然的呢?是否有利于其未来成长发展?答:当然每个环保社团的成长有别,不能以偏概全。

环保运动起步时,环保社团数目还少的时候,较容易生存,较容易争取群众社会的认许。

一但环保社团数目增加,要鹤立鸡群就不容易;特别是要争取经费捐助时,格外困难。

无可否认那些有责任心、热诚、和优秀的环保社团更有条件赢取社会的支持。

每一个社团的成长都应该朝着不断改善、不断更新、不断突破、自强的目标迈进才不致被淘汰。

“专业化”有两种解读,一方面是关注的议题专业化,另方面是社团做事方法和管理的专业化。

在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环境问题变得复杂化,单靠一个环保社团,单靠一班关注人士也不能够全方位地把握相关的专业经验、知识、理论和趋势。

大陆未来环保社团发展如雨后春笋,只会越来越多,更需要分工或凝聚知识和力量,以理服人。

不要忘记,民众意识通过媒体报道和电子信息会逐渐提升,因此环保宣教和活动推广再不能停留在初级阶段了。

建议定期安排专业人士讲演交流培训,更可以邀请工商管理专家(MBA)当顾问、协助完善环保社团的运作和管理。

(十五)问:环保社团的成功需要什么条件呢?答:使命感、坚持、热诚、生命力、团队、领袖、志愿者和社会支持。

好的团队是一个环保社团的骨干,但它需要一位高瞻远瞩的领袖带路。

那么环保领袖应具备什么条件呢?首先要有信念和使命感;第二要有勇气站在前线推动民众政府和企业;第三要有才智,以理服人,游说决策者和漠不关心者;第四要有凝聚力去组织和带领团队调动社会力量去改变思想行为和价值观;第五要有一份坚持和耐力,不断地播种,不断的宣教;第六要有倡导者思维和风范,洞悉环境危机、商机和生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