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影视鉴赏评价

《2012》影视鉴赏评价

影视鉴赏论文《2012影评》
《2012》影评
《2012》是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它讲述在2012年世界末日到来时,
主人公以及世界各国人民挣扎求生的经历;该片被称为《后天》的升级版,投
资超过2亿美元,是灾难片大师罗兰·艾默里奇的又一力作。

“2012年12月21日黑暗降临后,12月22日的黎明永远不会到来。

” 历
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日期,能如2012年12月21日这样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

玛雅文明预言它是世界末日,而各个文化、种族,全球的科学家、政府,
都无法预知这一天到底会发生什么。

《2012》是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
电影,它讲述在2012年世界末日到来时,我们的主人公如何挣扎求生。

[
电影的特效
看洛杉矶如何沉入大洋
艾默里奇构思《2012》不是一天两天了,但最终推动他把这场“世界末日”实现在大银幕上的想法,其实来自于观众对《后天》的热爱。

他们说看到自己熟悉的城市在银幕上被大自然毫不留情地摧毁,是一种不可思议的震撼!所以这次艾默里奇干脆就把地点选在了美国最美丽的海滨城市同时也是好莱坞所在地——洛杉矶。

而给予它的命运也很残酷——让它直接在地震中从美国大陆上断裂,然后沉入太平洋。

为此,艾默里奇“制造”了10.5级的超强地震,运用CG绘景,拍摄了1400个特效镜头(《后天》只有380个),还增加了摇晃地板装置。

在多重复杂的手段综合下,观众可以逼真地在大银幕上看到,洛杉矶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大破坏,而且就好像泰坦尼克号那样先断裂再倾斜,最后下沉到太平洋里了。

而这也是本片最突出的一幕特效场景,期待指数百分之一百。

看海啸淹没喜马拉雅山
如果说远在美国的洛杉矶沉入了大海中还不足以让中国观众感觉到震撼的话——本来么,地球那一面的事情,关我们什么事?——那么,高过喜马拉雅山的海啸,则一定能让地球这边的你在银幕前坐不住了。

早就有消息表示,这次全球性的大毁灭会波及到中国的西藏地区,而且影片有一款宣传海报正是一个喇嘛的背影,在雪山的围绕中。

事实上为了表现世界末日的到来,艾默里奇不但再次让白宫遭到毁灭,还把巴西里约热内卢的救世基督像也弄塌了,更让滔天洪水跨过雪山,淹没了世界海拔最高的寺庙绒布寺。

《2012》的先导预告片表现的正是这一幕:老喇嘛气喘吁吁爬到峰顶的寺庙,敲响了警钟,不远处巨大的洪峰正扑面而来,瞬间淹没了寺庙。

压抑的背景音乐配上一声声的钟声,滔天巨浪绵绵而来,看似不经意地就摧毁了一切,没有人山人海喊救命,没有名胜古迹被摧毁,只有一名僧人和孤零零的寺庙。

可以想见,当这一幕在银幕上出现的时候,坐不住的肯定不止是美国观众了,身在东半球的我们对这场大灾难也感同身受.
电影的剧情
故事剧情基本介绍:2012年12月,地球各地突然出现极其反常的气候变化,由于这一切与已经消失的玛雅文明里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不谋而合,根据玛雅文明中的预言,2012年的12月21日,末日将会到来,世界将会陷入永无止境的黑暗,而滔天的洪水会湮没整个地球。

全球人类的恐慌、骚乱在各地时有发生,一个名为诺亚方舟的计划开始浮出水面。

在寻找和前往方舟基地的过程中,杰克逊一家经历了生死考验。

最终他们终于到达方舟基地。

然而已经制造完成的方舟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从世界各地闻讯
涌来的受灾人群。

谁去谁留已然成为挑战整个人类的道德抉择。

面对灾难,来自不同国家的人类做出了最重要的抉择:“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有平等的生存机会!”最后人们终于在方舟中度过了这一全球性的灾害,获得了继续繁衍和发展的希望。

这部电影我看后很震撼,这不仅是对电影中宏大特技运用的震撼,还有对故事思想的震撼!敢于想象世界毁灭!手法虽说不是很新颖,但是做得很好!
穿帮镜头
常识错误:飞机无法在充满火山灰的环境正常行驶,因为火山灰将导致发动机熄火。

被误认的穿帮镜头:一位军官说,地球上所有的通信都已停止,但后来,印度科学家Helmsley博士打电话告诉他海啸的事情。

然而,他们可能会使用卫星电话。

考虑到他们的身份,这是完全可能的。

事实错误:在影片结束时,天空晴朗,阳光明媚,并且气温相对温暖。

然而,仅仅在黄石的大爆发就足以令整个世界进入核冬天。

考据错误:当Jackson和Gordon驾车前往方舟时,他们在卡车后部,你可以看到,车的速度非常快,但他们的头发并没有动。

被误认的穿帮镜头:当华盛顿被海啸浪潮淹没时是在夜间,之前镜头中海啸来到日本海岸时也是在夜间。

有人说,华盛顿和日本不可能同时是夜晚。

但是,影片中提到,新的南极是在威斯康星州的某个地方,由于地壳移动,因此华盛顿应在极夜区。

另外,黄石的爆炸云很容易遮挡华盛顿的太阳(因此,当火山灰飘落时,总统醒来看到大浪滔天)。

被误认的穿帮镜头:从挂有蒙娜丽莎的展厅中无法看到艾菲尔铁塔。

然而,这部电影发生在未来,因此有可能蒙娜丽莎已被移动到另一个房间,或那时的其他建筑中。

我的感受:
看完后,相当震撼,也很有感触。

剧情讲述的是世界末日来临时,主人公挣扎求生的经历,揭发人性的丑与恶。

相当震撼。

其过硬的特效效果不断震撼着我的视觉,山崩地裂、高楼大厦突然的灰飞烟灭、城市的倾刻沦陷、海啸吞没陆地、火山爆发随处砸落的火球,让人不自然的坠入其中,时而感慨,时而刺激,时而懊悔,时而恐惧。

很有感触。

当世界末日来临时,当有一线生机、能带离我们逃出生天的诺亚方舟位置不够时,我们,如何选择?
身为母亲,当得知对方不愿意带领这么多人逃离时,毅然作出决定:只要能带我的儿女走就可以了。

并且不因语言阻碍去恳求对方的奶奶,不管这位奶奶是否能听懂她的语言,她都要一试,希望对方能答应带自己的儿女逃出生天,因为,一线生机。

母爱,不负盛名,果然是全天下最伟大的。

当作者杰克逊回头拿提示诺亚方舟停靠位置的地图遭遇火山喷发差点被掉下悬崖,暂代机师的戈登为求尽快逃离灾区欲开离飞机咨询众人的意见。

此时,杰克逊的儿子大吼一声:没有爸爸,我们哪也不去。

要知道此时的环境相当恶劣,再不走,可能大家都没命。

还好,杰克逊奇迹般的爬了上来并在最后一刻跳上飞机一起离开。

此刻,悬着已久的心才得到一刻的放松。

在这样恶劣的情况下,家人在一起仍是重要的,连杰克逊的儿子这般大的小孩都能懂得的道理。

当印度物理学家沙特南没有如期在当地搭上带领他们飞往诺亚方舟的飞机并伴有海啸发生时,他没有任何的抱怨,相反以最快的速度将此情况向上报告,并且在最后一刻从容的和家人在一起等待海啸的侵袭。

这是让我最感动的一幕。

这些从容淡定不是谁人都可以在这临危一刻体现出来。

既然为一线生存的希望努力过,既然逃脱不了命运的摆布,何不从容面对,不带任何的畏惧?
当美国最后一任总统通过各方努力仍无法避免这一自然灾害发生,他将自己的逃生机会放弃了,选择与自己的子民面对一切,并在火山爆发时亲临现场,给予子民无限的力量。

这才是身为一个国家元首在自然灾害来临时应有的体现,应有的责任,而不应一味的只顾临阵退缩,弃子民于不顾。

此时,我相当敬佩他。

当看到方舟外的人民因为不能登上逃命的工具而产生暴乱时,本可至身事外逃命而去的各国领导们忽略即将面临的巨大海啸冲击而纷纷下令重开启登陆方舟的大门和他们一起离开。

这,才是领导风范呀!“无论在哪里,人类都应该亲如兄弟。


当自私的俄罗斯首富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欲登上诺亚方舟离开,无奈过道已被缓缓升起,眼看着第二个儿子无法登上时,他情不自禁的飞身抱起儿子的腿送上在诺亚方舟第一个儿子的手中后只能奋身掉入大海中。

原来,再自私的人也有如此人性本善的一面。

换一个角度想,这里是不是体现了最基本的人性呢?
尚有太多太多的感动无法一一记下,也有许多人性的自私因为被太多的感动而感动着而被抛诸脑后。

也罢,就让我们记着这些感动的时刻,随时温暖着早已看透人性磨灭早已冰封的内心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