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单元自测
一、基础知识。
(20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沉淀( dìng)干瘪(biě)纤(qiān)绳勒(lēi)进
B.眷(juàn)属蔬(shū)菜绯(fēi)红迷惘(wǎng)
C.稠(chóu)密憩(xī)息拥(yōng)抱沼(zhǎo)泽
D.屏(píng)息霉菌(jūn)发酵(jiào)油腻(nì)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骄美的容光。
C.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大海的船只就会被覆亡。
D.因为那个隐密的愿望而苦恼心伤。
3.选出没有运用比喻的一项()。
(3分)
A.秋天像辉煌的屋顶在夕阳下泛着金光。
B.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C.歌声好像永无尽头一样。
D.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
4.下列比喻不尽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日记:心的轨迹撷取生活七色阳光的水滴
B.词典:知识的海学问的帆书山上跋涉的樵夫
C.笑:你是美的姐妹
你是艺术家的娇儿
你是碧空中那一抹烂漫的云彩
D.浪花:一朵浪花,一个跳动的音符
一排浪花,一组激昂的旋律
一江浪花,一个欢乐的生命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新诗是现代诗歌的主流,而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旧体诗,也被认为是现代诗歌。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就是一首用古典诗词形式写成的现代诗歌。
B.徐志摩和闻一多都是新月派诗人。
《再别康桥》和《死水》都具有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的特点,体现了新月派诗人对诗美的追求。
C.中国当代诗坛的现代诗歌运动由“新诗潮”和“后新诗潮”汇合而成。
舒婷、梁小斌的诗是“新诗潮”中的“朦胧诗”,韩东的诗属“后新诗潮”中的“新生代”诗。
D.华滋华斯是法国“湖畔派”的代表诗人,普希金是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裴多菲是匈
牙利最著名的爱国诗人。
6.两句话所表达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⑴她唱的音调好不凄凉。
⑵她唱的音调好凄凉。
B.⑴他缺乏工作经验,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
⑵他缺乏工作经验,难免不出现一些差错。
C.⑴这样的事,我何尝愿意做?⑵这样的事,我何尝不愿意做?
D.⑴除非你去请,他才会来。
⑵除非你去请,他是不会来的。
7.下列诗句的抒情方式不是直抒胸臆的一项是()。
(3分)
A.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B.我热爱秋天的风光。
C.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二、阅读。
(45分)
8.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错误的一项()。
(3分)
蝈蝈和蟋蟀
济慈
从不间断的是大地的诗歌:
当鸟儿疲于炎热的太阳
在树阴里沉默,在草地上
就有另种声音从篱笆飘过;
那是蝈蝈的声音,它急于
享受夏日的盛宴的喜悦,
唱个不停;而等它需要停歇,
就在青草丛里稍稍憩息。
呵,大地的诗歌从不间断:
在孤寂的冬夜,当冰霜冻结,
四周静悄悄,炉边就响起了
蟋蟀的歌声,而室中的温暖
使人昏昏欲睡,我们会感觉
仿佛是蝈蝈在山坡上鸣叫。
A.诗人以精细的观察,抒写了夏日郊外的蝈蝈和冬夜炉边的蟋蟀交替歌唱的情景。
“大地的诗歌从不间断”的变化反复仅起结构作用。
B.开头疲于暑热的鸟儿,其实是春天的歌手,而蟋蟀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刻正是秋季,
而且春秋两季正是百鸟争鸣,千虫歌唱的时节。
这样,诗人实际上揭示了一年四季大自然歌声不绝的规律,从而赞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美。
C.夏日的草地、篱笆、浓阴,冬夜令人昏昏欲睡的温暖的炉边,静谧安详。
蝈蝈和蟋蟀的声音更衬托出环境的幽静,收到以动衬静的效果。
D.为了适于表达主题,诗人采用了冬夏对比的手法,然而,由于夏冬两种境界之情调十分相似;加上诗人明写冬夏,暗示春秋;末尾又舔上由蝈蝈到蟋蟀的巧妙联想,使全诗自然地浑成一体,毫无割裂之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3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野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
静默。
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9.“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野里”一句,涉及的时间,除了“秋天”外,还隐指。
(3分)
10.“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有何寓意?(3分)11.“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是指什么?(3分)
12.诗歌以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6分)13.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有什么用意?(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7题。
思念
舒婷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
但流出来,只有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
在灵魂的深处
14.第一节用了哪些意象,这些各自独立的跳跃着的意象有何内在联系?(7分)
15.第二节“蓓蕾”、“夕阳”两个比喻的含义如何理解?(6分)
16.“重洋”与“两颗”的反差,准确地表达了东方民族怎样的性格?(3分)
17.第三节表达了什么意思?其诗意表达形式与一、二节有何区别?(7分)
三、写作(30分)
18.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展开议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唐代诗人杜牧曾写过一首题为《江南春》的诗:“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对这首诗,明代的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批评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针对杨慎的意见,清代的文学家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进行了驳斥说:“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
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名曰《江南春》。
”
要求: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
(二)以一种特定的情感为题,选择相关的意象(群)表达你对这种情感的感悟、深思与理解,写一首诗。
四、听说活动。
(5分)
19.选择你课外阅读中读到的一首中国现当代诗歌或外国诗歌,有感情的朗诵给你的同桌听,并说明你对诗歌内容、表达技巧、语言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