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塔(The Tower of London)伦敦塔始建于1078年。
它在历史上既作过王宫,也作过法院,后来又是一所监狱。
伦敦塔占地7.2公顷,周围用巨石筑成一道厚实的城墙。
城墙上有许多炮台、箭楼,四周是一条又宽又深的护城河。
从1107年,诺曼征服伦敦后,伦敦塔成了国王行辕总署和兵营。
从1140年到17世纪该塔一直是英国历代国王的主要住处。
英国暴君詹姆斯一世在塔内被处死之后,伦敦塔就成了监禁犯人的牢狱和刑场。
伦敦塔现在已经成了对外开放的博物馆。
温莎堡“温莎”(Windsor)一词源于古英语“windlesora”。
温莎堡位于泰晤士河畔的一座山冈上。
这里最早是个被称为“温杜塞拉”的村落,现在是伦敦的布克歆马地区。
这里地势高峻,能扼制过往伦敦的水道。
其东部、北部是空旷的台地地形,视野开阔,可谓战略要地。
1070年,诺曼底公爵即后来的威廉一世,为了保护泰晤士河一来往的船只以及王室的安全,在此大兴土木,营建了石堡,取名温莎堡。
温莎堡初为木构城堡,经历代君主的修建,到享利一世,不论其面积个内部装修均初具规模。
现在规模是经19世纪乔治四世个维多利亚女王时期扩建后形成的。
温莎堡占地5.3万平方米,为英国最大日城堡。
女王及其亲属经常到温莎堡度周末。
每逢圣诞节,王室成员齐集堡内庆祝。
一九一七年起,英王室以温莎命名,称温莎王室。
新天鹅城堡位于慕尼黑以南富森(Fussen)的阿尔卑斯山麓的新天鹅岩城堡,也叫白雪公主城堡,建于1869年。
新天鹅城堡的建立者是巴伐利亚的一个国王,路易二世。
这个皇帝无治世之才,却充满艺术气质。
他亲自参与设计这座城堡。
里面有大量德国天鹅雕塑。
他梦想成为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城堡。
由于白色城堡耸立在高高的山上,其四周环山和湖泊。
所以一年四季,风光各异。
新天鹅岩城堡的名字来源于中世纪,关于天鹅骑士的传说,这座白色的经常云山雾笼的建筑只有100多年的历史。
在新天鹅堡的对面就是国王童年的夏宫,旧天鹅岩城堡,那高山平原大湖塑造了年轻国王那浪漫和童话色彩性格,在这座浅黄色的旧天鹅岩王宫内孕育对面浪漫童话的新殿。
在这美丽和浪漫的背后却藏着一个年轻国王的悲剧。
他的主人是巴伐利亚州的国王路德维西二世,这位国王从小喜欢各式歌剧和舞台剧,他自己写了不少与歌颂善良战胜邪恶的剧本,也是瑞士著名的舞台剧作家瓦尔纳的崇拜者。
不可不提的是,这个年轻的国王曾是铁血首相俾斯麦的好友,这两位年纪相差不小的领袖会面时,顿有发觉相逢恨晚的感觉,遂成忘年知交。
一个年轻气质浪漫,一个老成意志坚强如铁般,他们的友谊让后人所称奇。
然而,国王的感情生活也是悲剧色彩,他的童年是与他年轻的的表姐,后来的奥地利王后西西公主一起度过的,在他那个对爱情开始产生朦胧的感觉时,他的表姐15岁就嫁去了奥地利。
她那美丽的倩影留给了年轻的王子深刻难以磨灭的印记。
在一次书信中,年轻的王子称呼西西公主,是世上最了解他的人。
西西公主也曾经很努力的为她的表弟物色适合的姑娘,当时,年轻的国王也兴奋的表示,他已经找到了他一生感情的归属。
但是,这段感情却突然结束了。
这差一点就成功的婚姻给国王带来了很大的创伤,自此,他就沉醉于舞台剧的幻想中。
后来,国王为瓦格纳的剧本所深深打动,决定修建这座白色的童话城堡为瓦尔纳的舞台剧塑造一个背景,让那勇敢的骑士和那美丽的公主的动人故事能在那里上演。
1869年,就在巴伐利亚南部的天鹅堡遗址上,他勾勒出自己的梦的世界——新天鹅堡。
新天鹅堡是路易二世一个未完成的梦。
在对表姐的情感破灭之后,他的感情生活一片空白:22岁那年,他在举行婚礼的两天前突然宣布解除与巴伐利亚公主苏菲的婚事,此后一生未娶。
他自己得不到世人的了解,便躲在自己的世界中,轻易不抛头露面,远行时甚至选择夜行。
因为对现实不满,他致力于创造自己的童话世界。
不料,却被举国上下一致反对,当这个城堡就要落成的前夕,1886年6月12日,这个单身富于幻想的当年轻国王最后一次视察了这个城堡的工程进度,返回慕尼黑的途,却消失在夜幕中,第二天清晨在湖中发现国王和古登医生的尸体.而恰恰在此5天前,巴伐利亚国家医药委员会刚刚宣布路易二世患有精神病。
当时他只有41岁。
路易的死给他的家人留下了1400万马克的债务,也给世人留下了未完的梦(路易二世死后工程随之停止)。
科隆大教堂坐落在德国科隆市中心的科隆大教堂是德国最大的教堂,她的全名是“查格特·彼得·玛丽亚大教堂”,又称“圣彼得大教堂”,她以轻盈、雅致著称于世,是中世纪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建筑。
它与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和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并称为欧洲三大宗教建筑。
大教堂工程规模浩大,至今仍保存着成千上万张设计图。
其建筑期长达632年,堪称世界之最。
1248年,法国建筑家凯尔哈里特受邀设计建造科隆大教堂,科隆大教堂奠基于1248年8月15日卡罗琳王朝时期(卡罗林格朝代),当时的规模较小,其建筑形式采用早期基督教时代的建筑方法,极为朴素。
由于历次战争阻隔,特别是“30年战争”和“百年战争”两次悠长的宗教战争,建筑工程时断时续,(有资料说曾遭受火灾)。
1560年,工程中断。
1842年,德国著名建筑家卡尔·腓特烈·辛格勒向市民呼吁重开大教堂工程,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响应这个呼吁并给予财政支持,1842年9月4日,在威廉四世的主持下,大教堂第二次奠基。
直到1880年10月15 日,这座当时荣膺世界最高建筑物的科隆大教堂举行了盛大的竣工典礼。
成为建筑史上最杰出的成就之一。
上图为圣彼得教堂(Piazza SanPietro)。
乃是罗马天主教的中心教堂,欧洲天主教徒的朝圣地与梵蒂冈罗马教皇的教廷。
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西北的梵蒂冈。
是全世界的第一大教堂。
最初由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26-333年在圣彼得墓地上修建的,称老圣彼得大教堂,於西元326年落成。
16世纪,教皇朱利奥二世决定重建圣彼得天独厚教堂,并於是1506年破土动工。
在长达120年的重建过程中,意大利最优秀的建筑师布拉曼特、米开朗琪罗、德拉•波尔塔和卡洛•马泰尔相继主持过设计和施工,直到1626年11 月18日才正式宣告落成,称新圣彼得大教堂。
1870年以来的重要宗教仪式均在此举行。
呈罗马式和巴罗克式建筑风格,属世界最大的教堂。
登教堂正中的圆穹顶部可眺望罗马全城;在圆穹内的环形平台上,可俯视教堂内部,欣赏圆穹内壁的大型镶嵌画。
多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的壁画、雕塑艺术。
雅典的帕特农神庙(The Parthenon):帕特农神庙建于公元5世纪,是为雅典城邦守护神雅典娜而建的祭殿。
帕特农神庙是雅典卫城最重要的主体建筑。
帕特农神庙之名出于雅典娜的别号Parthenon,即希腊文∏αρθενωσ的转写,意为“处女”。
帕台农神庙也译为“帕特农神庙”在希腊首都雅典卫城坐落的古城堡中心,石灰岩的山岗上,耸峙着一座巍峨的长方形建筑物,这就是在世界艺术宝库中著名的帕特侬神庙。
这座神庙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桑之变,如今庙顶已坍塌,雕像荡然无存,浮雕剥蚀严重,但从巍然屹立的柱廊中,还可以看出神庙当年的丰姿。
到了后世,又出现了所谓的古典复兴建筑,这是十八世纪60年代到十九世纪流行于欧美一些国家的,采用严谨的古希腊、古罗马形式的建筑,又称新古典主义建筑。
美国独立以前,建筑造型多采用欧洲式样,称为“殖民时期风格”。
独立以后,美国资产阶级在摆脱殖民统治的同时,力图摆脱建筑上的“殖民时期风格”,借助于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来表现民主、自由、光荣和独立,因而古典复兴建筑在美国盛极一时。
美国国会大厦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它仿照巴黎万神庙,极力表现雄伟,强调纪念性。
希腊建筑形式在美国的纪念性建筑和公共建筑中也比较流行,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即为一例。
杰弗逊纪念堂坐落于美国华盛顿,为纪念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而建,1938年在罗斯福主持下开工,至1943年落成。
纪念馆按杰斐逊喜爱的罗马万神殿式圆顶建筑风格设计,是一座高96英尺的白色大理石建筑。
每年四月,纪念馆旁的潮汐湖畔樱花盛开,配上湖中纪念馆的倒影,景色十分秀丽。
这个是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是世界第二大圆顶教堂,仅次于罗马的圣彼得教堂,是1675~1710年建造的英国国教的中心教堂,被誉为古典主义建筑的纪念碑。
由英国建筑师C·雷恩(ChristopherWren,1632——1723)设计。
大教堂原方案的平面是希腊十字形,带有一个突出的门廊。
教会要求有一个较长的大厅,以适应传统礼仪的需要,因而改成中世纪典型的拉丁十字形平面。
建筑总高108米,教堂的平面由精确的几何图形组成,布局对称,中央穹顶高耸,由底下两层鼓形座承托。
穹顶直径34.2米,有内外两层,可以减轻结构重量。
正门的柱廊也分为两层,恰当地表现出建筑物的尺度。
四周的墙用双壁柱均匀划分,每个开间和其中的窗子都处理成同一式样,使建筑物显得完整、严谨。
罗马斗兽场(Colosseum),亦译作罗马大角斗场、罗马竞技场、罗马圆形竞技场、科洛西姆、哥罗塞姆,原名弗莱文圆形剧场(Amphitheatrum Flavium),位于今天的意大利罗马市中心,是古罗马时期最大的圆形角斗场,建于公元72至82年间,现仅存遗迹。
斗兽场由维斯西巴安(Vespasian)皇帝下令修建,在其儿子图密善在位期间建成,是古罗马帝国标志性的建筑物之一。
斗兽场建在另一个罗马皇帝尼禄的“金宫”(DomusAurea)原址之上,这个宫殿在公元64年发生的罗马大火中被毁。
斗兽场是古罗马举行人兽表演的地方,参加的角斗士要与一只牲畜搏斗直到一方死亡为止,也有人与人之间的搏斗。
根据罗马史学家狄奥·卡西乌斯(DioCassius)的记载,斗兽场建成时罗马人举行了为期100天的庆祝活动,宰杀了9,000只牲畜。
拜占庭风格“拜占庭”原是古希腊的一个城堡,公元395年,显赫一时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2个国家,西罗马的首都仍在当时的罗马,而东罗马则将首都迁至拜占庭,其国家也就顺其迁移被称为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建筑,就是诞生于这一时期的拜占庭帝国的一种建筑文化。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拜占庭建筑是在继承古罗马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由于地理关系,它又汲取了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等东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并对后来的俄罗斯的教堂建筑、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建筑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瓦西里升天大教堂瓦西里升天大教堂(Xpsm Bacилия Ълаженного)为俄罗斯东正教堂。
亦称波克洛夫大教堂、圣母教堂、瓦西里·勃拉仁内教堂。
位于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市中心的红场南端。
红场形成于15 世纪90 年代,当时叫“集市”,是商人交易的地方,17世纪七八十年代它改称为“红场”,即“美丽的广场”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