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学的感悟

经济学的感悟

经济学的感悟通过经济学课程的学习,不仅了解到更多经济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我学会了用经济学的思维去看待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经济学理论并不是一些现成的可以用于政策分析的结论。

它不是教条,而是一种方法、一种智力工具、一种思维技巧,有助于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首先,阐述几个经济术语给我带来的现实生活中的思考:1.“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

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

在经济学和商业决策制定过程中会用到“沉没成本”的概念,代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

比如,平时我们经常可以买到航空公司打折的机票,有时甚至低于相应火车票的价格。

航空公司为什么要提供打折的低价机票呢?其实这就是运用了“沉没成本”原则来进行决策。

航空公司提供的打折机票,一般是在淡季或者非常时间段,这时段客流量都比较少,但航空公司固定运营的费用并不会降低。

航空公司作出是否提供打折机票的决策时,就不会考虑固定运营费用,因为那些属于“沉没成本”,而只需计算打折机票价格是否高于运载每个乘客的平均成本。

如果这个平均成本很低,低于打折机票价格,那么,航空公司就能减少总的亏损甚至是能够赚钱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或者“覆水难收”等俗语、成语,它们就体现了“沉没成本”的思想。

之所以不应当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是因为打翻的牛奶是“沉没成本”,也是过去成本,是无法弥补的损失,再怎么哭也哭不回来。

“覆水难收”同样体现了这个道理。

遗憾的是,不少人不懂用“沉没成本”原则看待、分析现实问题,常常会为“打翻的牛奶哭泣”,为昨日的损失悲叹,甚至为了挽回不可挽回的“沉没成本”作出更加错误的决定,遭受更大的损失。

这就是经济学中所谓的“沉没成本谬误”。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某种原因作出了错误的决定,遭受了损失,与其沉浸在痛苦中不能自拔,不如记住运用“沉没成本”原则来转换思路、调整行为。

毕竟,人生不能总向后看,而应尽量向前看,将过去的挫折和损失作为经验教训吸取,重新开始。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人生其实就是如此,只有现在果断放弃,未来才能更好地拥有。

2.“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还指厂商把相同的生产要素投入到其他行业当中去可以获得的最高收益。

在大学里,一般好的学生一毕业就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得到一个比别人大的机会成本。

由于舍不得放弃,不得不终生背着这机会成本大的包袱,守着那份好的工作,成为一个辛辛苦苦的中产阶级白领阶层。

而那些不太出类拔萃的学生,一毕业由于找不到好工作,甚至找不到工作,因此其机会成本很小甚至等于零。

这样,他们不得不冒险,而且冒险也没有什么失去的。

结果,这些并非一流的学生中却闯出了一流的成功人才,大企业家大政治家也大多出自其中,他们反过来去雇用那些当年在大学超过他们的一流人才。

这就是一流学生成本的代价。

一个人如果很有潜力与抱负,而现在不大不小又有点成功即有个不大不小的机会成本,那么此人今后能否干出一番大事业来,就要看他敢不敢把现有的机会成本从主观上降低,甚至降低至零而做出新的选择。

否则,这机会成本将把他变为一个默默无闻的人,越到后来越悔之莫及。

往事千年,白浪滔天。

是谁说过,选择便意味着放弃、拒绝。

于是,筚路蓝缕中,有着许由对王位禅让的拒绝;群雄逐鹿中,有着关云长对上马金、下马银的放弃;魏晋风骨中,有着了陶渊明对五斗米俸禄的拒绝。

把握的反面就是放弃,选择了一个机会,就等于放弃了其它所有的可能。

当新的机会摆在面前的时候,敢干放弃你已获得的一切,这不是功亏一篑,不是中途而废,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或者说:“说什么都不是,只为了喜欢,”因为只有选择了,就有更大的机会。

3.“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新增效用,也就是总效用的增量。

在经济学中,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有这样的感受,一个外貌很漂亮的人,当你第一眼见到她时,会觉得她特别漂亮,当接触久以后,慢慢这个感觉就不怎么强烈了。

相反,一个外貌难看的人,随着你长期的接触,慢慢也会觉得他不那么难看。

正如俗话所说,“如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虽然我们也常常说这句话,但是却很少思考其中所隐含的道理。

边际效用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在人际关系中的体现。

我们说吃腻了,用腻了,玩腻了实际上也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我习惯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戏称为“喜新厌旧”。

一般而言,人都有喜新厌旧的本性,这本身并没有问题,因为归根结底人类还是动物,只不过是有思想的高级动物。

关键是要正确认识人的这一本性。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夫妻生活。

在夫妻生活中,双方在承担责任的同时也享受着家庭带给你的愉悦。

夫妻生活就像是无形的消费品,随着夫妻在一起生活的时间越来越长,两人都在“消费”着越来越多的家庭生活这一无形的消费品,每一天彼此从对方那里所获得的新鲜感和满足感也可能越来越少,不会再像当初结婚或是热恋的时候那样爱得死去活来,爱得义无返顾。

这种感受是正常的,也完全符合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在这个时候,人们就感觉到自己的婚姻生活不如想象中那么幸福了,逐渐对家庭有一种逆反心理,造成了边际效用为负。

此时,又由于没有一个稳定的“后方”作为支撑,个人的事业也将会受到影响。

边际效用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以很好地指导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幸福的真正含义,并学会珍惜幸福。

4.“信息不对称”指交易中的各人拥有的信息不同。

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中,一些成员拥有其他成员无法拥有的信息,由此造成信息的不对称。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

不对称信息可能导致逆向选择。

四年前,高考之后填报志愿时就遇到了典型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我们对自己要报考的学校、专业知之甚少,仅看那些五花八门的院系、专业设置一头雾水,对专业的学习内容,课程设置,考核标准,兴趣匹配度,以及大学毕业之后的专业就业情况一无所知。

只会听说经济、金融多么热门,全凭这些极其有限的信息,就把我们的命运押在了志愿报考中。

但真正进入大学,开始了我们的大学生活之后,完全不是想象中的样子,巨大的落差让很多学生开始迷茫,荒废掉了很多时间,也遇到很多无必要的困难。

信息不对称会让我们做出错误的决策。

又如,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也面临信息不对称的困境。

在人才市场,求职者提交的个人简历常常是完美的,许多人都说自己成绩优秀、实践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等,但这些是否是求职者的真实情况,企业并不清楚,因为求职者的个人能力信息是他的私有信息。

中国古代有句名言:“朝中无人莫做官,朝中有人好做官”。

这是对信息不对称的一种通俗描述。

中国古代交通落后、信息闭塞,人与人之间的了解相对很少。

选举人才的方式有很多种,禅让、举孝廉、科举等这些都是在部分地评价一个人的能力。

即使到了现代社会,各种信息、测评手段、考核手段等已经非常丰富,也无法完全鉴定一个人才。

所以选用人才就有很大的风险性。

用了一个不好人才,轻则造成损失,重则破国亡人。

最为有名的例子就是赵括,赵括对兵书样样精通,在赵国无人能比,后来秦国用计让赵王启用赵括领兵作战。

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导致几十万赵兵全军覆灭,赵国从此一蹶不起。

信息不对称在人际交往中的体现让我感触颇丰。

“不要对任何一个人下定论”是我最大的感慨。

尤其是在刚认识一个人的时候更不要轻易地去判断,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人更是这样,对一个人的认识应该随着他的改变而改变,我们能了解到的永远只是一个人的某些方面而不是全部,所以,我对人的判断持保留态度。

就像网上广为流传的那句话“别把谁想的太好,也别把谁想的太坏,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那么,如何减少信息不对称给我们的决策和判断带来的负面影响呢?那么如何客服或者减少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呢?在职场中,利用一切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深刻理解吃亏就是占便宜的正面意义。

多实践多工作实际上就是一方面传递信息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不断增强,提高自己能力的过程。

其次是通过各种合适的方式、途径接近领导和领导进行沟通,交流。

这并不是说脱离群众,而是增强信息传播质量和效率。

百闻不如一见,这种沟通是将领导作为前辈、师父和朋友,要和溜须拍马分开。

酒香也怕巷子深!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不进则退。

沟通也是提高自己本身见识和能力的一个很好方式。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

第三,积极参加培训或者认证,利用权威认证表明自己的各项能力,切忌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处境。

另外就是要充分利用信息不完全的缺陷,使自己成为局域优胜者。

在竞争中绝大多数都是在局部范围内进行的,因为信息传递成本和实际运营成本太高很难实现全局的竞争,突出了自己的优势。

在做重大决策时,要把更多的时间花费在信息的收集上上面,尽量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更多的信息,这样才有助于我们做出较好的决定。

5.“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

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

即社会成员(包括组织和个人)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

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我一直很喜欢这句话,看似简短的文字,却蕴含了友善、给予、关爱他人的无穷快乐。

是爱心的一种升华,它告诉人们在关爱他人的同时自己也收获了快乐和喜悦。

这是一种“正外部效应”。

例如,宿舍住着一个很爱干净的同学,他就会经常打扫卫生,干净的宿舍环境也给舍友们开来了福利,这也是一种正的外部效应;如果宿舍有一个玩电脑还经常放外音的同学,就会制造很多噪音,影响其他人的休息。

所以,每个人的各种行为都会或多或少给周围环境或者其他人带来正的或负的影响,我们要尽量多考虑到其他人的感受,这样我们的行为才不至于带来各种人际冲突,也是一种有素养的表现。

从大的方面来说,人类的各种行为已经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了不可逆的负面效应。

最近几年,中国各地雾霾频发,空气污染指数频频爆表,给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生活质量水平直线下降,蓝天白云阳光灿烂的日子越来越成为一种奢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