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何为隐性感染和潜伏性感染?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临床上最常见,如乙型脑炎、甲乙型肝炎、TB等。
隐性感染过程结束后,大多数人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无症状携带者(nonasymptomatic carrier)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clinical infection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显性感染过程结束后:病原体可被清除,感染者获得较稳固免疫力,不易再受感染;少部分转变为慢性病原携带者潜伏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
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点。
2.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包括那几方面?侵袭力(invasiveness) 毒力(virulence) 数量(quantity) 变异性(variability)①侵袭力:病原菌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②毒力:由毒素和其它毒力因子所组成毒素:病原体合成的,能损伤宿主细胞组织或引起细胞及器官功能紊乱的某些化合物。
可分为内毒素(伤寒沙门菌、志贺菌为代表)和外毒素(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霍乱弧菌为代表);外毒素通过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而起作用;内毒素通过激活单核-吞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而起作用;其他毒力因子有:穿透能力(钩虫丝状蚴)、侵袭能力(志贺菌)、溶组织能力(溶组织内阿米巴)③数量:同一种传染病中,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
④变异性:病原体因环境、药物与遗传等因素而发生变异。
3.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包括哪些?4.传染病区别于其他疾病的的基本特征有哪些?有病原体(pathogen);有传染性(infectivity);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病程发展的基本阶段:潜伏期:检疫工作的依据;前驱期:非特异性甚至缺失;症状明显期:存在顿挫型;恢复期:可残余病理、生化改变及传染性狂犬病1.发病过程分三期局部增殖:横纹肌细胞内增殖:侵入中枢神经期:病毒沿轴索向中枢神经扩展,在背根神经节大量繁殖,后入脑和脊髓,主要侵犯脑干和小脑。
向各器官扩散期:病毒向周围各器官扩散尤以舌部味蕾、唾液腺、嗅神经上皮细胞处病毒量最多2.潜伏期:1~3月(5天~19年)临床分型麻痹型脊髓、延髓受损,无恐水及兴奋期表现。
狂燥型分为前驱期、兴奋期、麻痹期三期。
临床医学的主要特征:服务和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临床工作的紧迫性;医学中的重大课题均在临床中提出;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和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高新技术不断引入;医学成果需要临床医学检验。
一.1.水肿: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可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
当液体在体内组织间隙呈弥漫性分布时呈全身性水肿;聚集在局部为局部性水中。
在体腔为胸腔积液。
查体表现:呈凹陷性①全身性水肿分为心源性【因为右心衰,特点是首现于身体下垂部位】,肾源性【因肾炎和肾病,特点为早期晨起有颜面和眼睑水肿,后发展全身水肿;常有尿常规,高血压,肾功能损害的改变】,肝源性【首现踝部水肿,向上蔓延;而头,面部及上肢常无水肿;临床有肝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的表现】营养不良性【水肿发生前有消瘦和体重减轻等表现;从足部开始蔓延至全身】其他原因【粘液性,药物性,经前期紧张综合征】②局部性水肿:由于局部静脉,淋巴回流受阻,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
2.呕血:上消化道疾病或全身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
临床表现;呕血前常有上腹不适和恶心,随后呕吐血性胃内容物。
呕血的同时因部分血液经肠排出,因而出现血便或黑便。
咯血;喉及喉以下任何部位血管,毛细血管破裂或渗透性增强。
咯血颜色对应疾病(见总结)呕血于咯血的区别:呕血常伴有胃肠食物残渣。
两者方式不同3.头痛:指头颅上半部(额,顶,颞,枕部的疼痛)。
颅脑病变:感染,血管病变【头痛伴意识障碍,且无发热】,占位性病变【慢性进行性头痛并伴有颅内压增高】,颅脑外伤,其他等颅外病变:颈椎病,耳鼻喉病等全身性疾病:急性感染【急性发病伴发热者多为感染性】,中毒,心血管疾病【同下】神经官能症性头痛【长期的反复发作头痛或搏动性头痛】三,1.感觉功能检查:浅感觉检查包括痛觉,触觉,温度觉;深感觉检查包括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复合感觉检查包括皮肤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实体觉,体表图形觉。
四,1.正常人尿量1000~2000ml/天,多尿:超过2500ml/天;少尿:少于400ml/天;无尿:少于100ml/天。
五.1.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及分期:超急性期:心电图上产生高大的T波,以后迅速出现ST段抬高,与高耸直立的T波相连,可持续数小时。
急性期(充分发展期):开始于梗死后数小时,可持续数日或数周,心电图呈现一演变过程。
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并可形成单向曲线,继而逐渐下降坏死心肌相应导联的R波振幅降低或丢失,出现异常Q波或QS波;T波由直立开始倒置,并逐渐加深。
近期(亚急性期):出现于梗死后数周至数月,抬高的ST段恢复至基线,缺血型T波由倒置较深逐渐变浅,坏死型Q波持续存在。
陈旧期(愈合期):常见于梗死后3-6小时或更久,ST-T趋于不变,留下坏死型的Q波。
2.肺通气功能检查及其临床意义:肺通气功能检查是呼吸功能检查中最基本的检查内容,包括肺泡的含气量、气流在气道中的流速及其影响1.每分钟静息通气量; 静息状态下,每分钟呼出的气量。
2.最大自主通气量:1分钟内以最大的呼吸幅度和最快的呼吸频率进行呼吸所得的通气量。
3.用力肺活量FVC:深吸气至肺总量后,以最大力,最快速度呼出的全部气量。
4.最大呼气中段流量:根据肺活量曲线计算得到的用力呼出肺活量25%-75%的平均流量。
5.肺泡通气量:用以检测肺泡无效腔。
通气功能检查指标的临床意义:1.每分钟静息通气量>10L/每分钟提示通气过度,可导致呼吸性碱中毒;每分钟静息通气量<3L/每分钟提示肺泡通气不足,可导致呼吸性酸中毒2.阻塞性或限制性通气障碍均可使最大自主通气量降低,常见于阻塞性肺气肿、呼吸肌功能障碍、胸廓、胸膜病变、弥散性肺间质疾病和大面积的肺实变等;最大自主通气量可用于通气储备功能的评价,常用作胸部手术术前判断肺功能状况、预计肺合并症发生风险的预测指标以及职业病劳动能力鉴定的指标。
3.阻塞性通气障碍的病人,用力肺活量降低;限制性通气障碍的病人,用力肺活量可正常。
两类病人的肺活量均降低。
4.最大呼气中段流量可作为早期小气道阻塞的指标通气功能检查的临床应用:通气功能的判定;阻塞性肺气肿的判定气道阻塞的可逆性判定;最大呼气流量;支气管激发试验十八。
1.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系各种原因导致脑动脉血栓形成而使脑血管发生狭窄和闭塞致局部脑血流中断,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
常见病因是脑动脉硬化(脑血管壁内膜发生变化为基础病理);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病是高危因素。
2.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又称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又称格林-巴利综合征主要侵犯部位:脊神经、周围神经、颅神经,少数累及脊髓前角和脑干运动核。
炎症性、阶段性脱髓鞘病,系自身免疫性疾病;脑脊液中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临床表现:起病急,1-2周内达高峰,首发症状常为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可由远端向近端发展。
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病理征阴性;感觉障碍较运动症状轻,表现为肢体远端感觉异常,“手套,袜套”样的感觉减退,可伴有明显头痛。
半数出现颅神经损伤;直立性低血压,心动过速,皮肤潮红。
3.癫痫;是大脑神经元突然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而导致暂时性脑功能失调的疾病。
可表现为意识、运动、感觉、行为和自主神经等不同障碍。
病因:原发性癫痫和继发性癫痫(症状性癫痫)发作特点:发作性、暂时性、重复性分类:全身性发作①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大发作,以意识丧失和全身抽搐为特征。
分为先兆期{心悸,眩晕等不适,持续数秒即进入下期},强直期【突然间意识丧失,同时尖叫,全身骨骼肌持续收缩,两眼上翻或斜视】,阵挛期【全身肌肉抽动,口吐白沫】,发作后期【昏睡,数分钟或数小时才清醒,对发作无记忆】②失神发作:小发作,主要以短暂的意识丧失,进行的动作突然中断为特征,对发作无记忆。
部分性发作-对发作有记忆①单纯部分性发作:局限性发作,特征为局部或一侧肢体及面部阵发性抽搐②复杂部分性发作:又称精神运动性发作,以发作性意识障碍、精神症状、自动症为特征部分性发作继发全身性发作癫痫病持续状态:一次发作大于30分钟或短时间内短时间内频繁发作,间歇期持续昏迷。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桶状胸4.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标志性症状:气急,呼吸短促{ppt 渐进性呼吸困难。
慢性咳嗽、咳痰}临床上常用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实测值占其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FVC% 或者FEV1%)以及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之比(FEV1/FVC )来评价肺通气功能。
临床表现:最初仅在劳动或轻度运动时有气急;随病情发展,平地活动时可出现气促,晚期患者日常活动可出现气急;慢性咳嗽,咳痰常先于气流受限许多年存在。
早期无异常体征,随疾病进展可出现阻塞性肺气肿的体征,也可伴发肺源性心脏病的体征。
诊断: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是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必备条件。
吸烟等高危因素史,渐进性呼吸困难的病史。
肺气肿的体征。
肺气肿的X线表现。
肺通气功能检查结果为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并且排除其它已知病因或具有特征性病理表现(如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肺囊性纤维化等)。
FEV1实测值低于80%预计值只表明存在气道阻塞性通气障碍。
正常值80%-120%,对于COPD 确诊的患者而言,大于等于80%预计值为轻度(Ⅰ级),50%-60%为中度,30%-50%为重度。
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以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FEV1/FVC)百分比的降低来表示。
正常值为≥75%。
<70%可确定为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
治疗:①稳定期的治疗戒烟:这是减慢肺功能损害最有效的措施,但也是最难以落实的措施。
支气管舒张药:是稳定期最主要的治疗药物。
首选吸入抗胆碱药物如异丙托溴铵。
糖皮质激素:用于重度患者。
长期家庭氧疗: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
康复治疗:呼吸(肌)训练。
②急性加重期的治疗去除诱因:控制感染,经验用药,药敏试验。
低流量吸氧:基础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