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教材活动思考题和课后自我测评参考答案第五单元 工业文明的来临第一课 工商业的兴起1、对比图5-1与图5-2,讨论作坊与工场的不同。
场地不同、生产组织形式不同、生产的人数大不相同。
从两幅图潜藏的信息反映出:①手工作坊学徒不领取工资,依附于师傅即作坊主;而手工工场的工人是人身独立的,靠出卖劳动力来换取工资。
②作坊主进行全过程生产,手工工场主基本不参加生产劳动。
③手工工场生产的效率高、产品质量好。
手工工场与手工作坊的最大不同是手工工场工人是被雇佣者,手工工场主与工人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这种关系完全不同于农耕时代的作坊主与学徒、帮工的关系。
这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它的出现预示着人类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2、手工工场的出现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哪些方面的变化?”(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英国呢绒的产量,促使英国海外贸易发展到全球;还促使社会的阶级、阶级结构等发生了变化。
)3、手工工场出现以后,出现了哪些新的阶层?发生了哪些变化?商人、贵族和农民发生了变化。
其中①商人的变化: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经商改变为双重身份,既是手工工场主又是商人;经济地位发生变化,经济实力超过王公贵族;政治地位发生了变化,甚至可以担任英国伦敦市长。
②贵族的变化:开始走向没落;一些贵族开始经营工商业。
③农民的变化:一部分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手工工场的工人。
这些变化促进了新的阶层的产生,即早期资产阶级与早期工人阶级。
4、P7-8页的问题答案:P7这一时期商人的经济实力非常强大,地位显赫。
他们既是手工工场主,又是商人。
P8○伊丽莎白女王重视工商业的政策不仅有利于商人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更使商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商人地位的变化,可以促进整个社会对商业的重视,在商业发展的基础上,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自我测评]1.略 2.此题正确答案的顺序是:A、C、B。
3.见作业本第二课 冲破思想的牢笼1、P10:○文艺复兴时期,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通 过文艺创作,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重视人的作用和需要,主张一切以人为本,要求一切从人出发,最终一切为了人。
这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 精神。
2、P12:天主教主张除了信仰外,必须通过天主教的神职人员,才能得到上帝的恩典;新教则认为,人只凭信心即可得救。
天主教认为,教皇是上帝在人 间的代表,各级神职人员是上帝与人之间的中介;新教则认为,人人可以 直接与上帝沟通等。
○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相同,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年代;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对准了天主 教会;两者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寻找经典依据。
人文主义者通过“ 恢复”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宣传人文精神,而路德也从基督教的经典中 寻找理论支持。
3、P14页对哥白尼的评价:虽然哥白尼的观念在今天看来是错误的,但是,他的观念不是武断的,他不依据权威、不迷信权威,把自己的观点建立在观察和证据的基础上,而 不是直观和想象的基础之上。
哥白尼的假说从客观上动摇了中世纪神权统 治的思想基础,对人们冲破神学思想的束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P14页科学的作用:科学可以帮助人类认识自然,揭示自然界的奥秘,从而以科学、理性的态度看待世界。
5、P15页伏尔泰的天赋人权:伏尔泰所追求的自由主要是政治自由,要把人们从宗教神权和君权的束 缚下解放出来,主张人人平等,人人都有追求生存与幸福的权利。
○真正的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是有条件的,它不能超出法律许可的范围。
[自我测评]1.天主教耶稣会的章程规定人对神绝对服从,下级对上级绝对服从,反映 了等级森严的教会制度,体现了神权的威严。
彼特拉克的话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人的需要的肯定,他重视人世俗的生活以及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这就扫除了人在神面前的卑微心 态,是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褒扬。
这两段话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对神权的维护,而后者是对人性的肯定。
2.正确答案是C。
3. 达·芬奇的设计体现了一种理想,他想利用科学知识来改变人类的生 活状况,尽管他的设想当时没有实现,但是他指出了正确的思维方向。
第三课 世界开始走向整体1、P21页读图:前者认识的世界范围要小得多,后者认识的世界范围大得多,多了美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等;前者看地球是扁平的,四周是茫茫大海,后者看地球是圆的,陆地、海洋已经联为一个整体。
○产生不同的原因有:新航路的开辟,使人们发现了新的大陆和大洋,拓展了人们的眼界,使人类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人们逐渐完善着对世界的认识;此外,科技的进步和科学理论的发展等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2、P22页下活动题:○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和科技、科学理论的局限性,使他们彼此间缺乏了解,只看到本民族文化,不能客观、理性地看待其他民族的文化。
○我们应该看到每种文化的出现都有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都有它自身的特点,既有优越之处,也会有不足,世界的文化是多元的,应客观地、辩证地对待世界多元文化,不同文化应互相吸收、共同发展。
○接下来,看阅读卡,通过佛郎机和鸟嘴铳的发明与传播,说明新航路的开辟对科技传播的重要意义。
○最后,可以通过让学生总结的形式,归纳:“新航路的开辟,使全球联系加强了,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人口的迁移;物种的流动;国际贸易的扩大;文化的交融;科技的传播等。
)[自我测评]1.新航路开辟后的正面影响: 加强了各个大陆之间的联系,拓展了人们的眼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与交融;为人们迁徙提供了方便,促成了新的民族产生;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
总之,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新航路开辟后的负面影响: 掠夺土地和财富;毁灭印第安文明;贩卖黑奴。
总之,造成了亚、非、拉美长期的落后与贫穷。
3.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因为当时新航路的开辟已势在必行,即使没有哥伦布和西班牙的探索,也会有其他国家和别的航海家进行探险,并发现新大陆。
哥伦布发现美洲,并不是偶然事件,而是由当时的许多客观条件所造成的,而哥伦布则是根据这些客观条件第一个实现了这个伟大任务的先行人物。
第四课 资产阶级革命1、P27页《权利法案》:国王不得随意征税;国王无权停止法律的实施或废除法律;国王不得建立常备军。
2、P27页波士顿倾茶事件:东印度公司倾销的茶叶虽然便宜,但北美人民认为英国统治者希望北美殖民地永远作为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竭力压制北美经济的发展,对北美人民来说是不公平的,这不仅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也使他们无法享受到独立国家的各种权利,因此拒绝饮用东印度公司的茶叶。
3、P30页《人权宣言》: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认为人一生下来就应该是自由和平等的,《人权宣言》宣布,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可以说,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一次伟大实践。
4、第31页法国人民的三次武装起义及成果:第一次:1798年7月14日,攻克巴士底狱,掀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并颁布了《人权宣言》,建立君主立宪制;第二次:1792年,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国王路易十六被处死;第三次:1793年,领导者罗伯斯庇尔等实施了一系列革命政策,使大革命达到顶峰。
说明:巴黎人民的三次起义,为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打退国内外封建势力的进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是人民的力量把革命不断推向高潮,进而展示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
由此得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真正动力。
[自我测评]1. 赞同男生的说法,因为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的政治体制是专制君主制,议会是受国王的控制,议会有决定征税、颁布法律等的权力。
资产阶级革命后,议会通过了许多法令来限制王权,其中最重要的是《权利法案》,这种由议会制约国王权力的政体,称为君主立宪制,所以英国的政治体制有了根本的变化。
2.见作业本第21页16题。
3. 现在世界上有西班牙、荷兰、比利时等国与英国的政治体制相同,都是实行君主立宪制。
第五课 面临挑战的中国1、第33页民谚:南宋的时候,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完全转移到江南地区。
当时的苏湖地区农业十分发达,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明清时期,江南的先进棉纺织技术使得种植粮食的人数量减少,从事棉纺织业的人越来越多;而且从明代开始,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引进中国并逐步推广,为江南地区的农业人口流向手工业生产部门创造了条件。
此时湖广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增长很快,除了满足本地粮食需求外,还销往江浙、徽州等地。
所以,到了明清时期流传着“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2、第34页与西方的比较:这一时期,西方各国的工商业逐渐兴起,手工工场逐渐取代手工作坊,商人的地位不断提高;在思想领域,从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从近代科学的诞生到启蒙运动的兴起,人们的思想发生了重要变化;与此同时,西方殖民者纷纷开始向海外拓展殖民地。
在上述变化的基础上,资产阶级日益壮大,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西方一些国家先后建立了资本主义共和制度。
[自我测评]1.相同点:手工业发达;商人地位逐渐改变或者可以说是商人资本十分雄厚;都出现了近代进步的思想家;不同点:明清中国专制皇权不断加强,而西方国家则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共和制度;中国的思想控制十分严密,统治者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西方国家则在手工工场产生和工商业发展的基础上,诞生了新的阶级,从而引起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的诞生、启蒙运动都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中国闭关自守,西方不断向海外探索,开拓海外殖民地。
2.清代统治者认为民族关系的处理重在以德服人,因此采取了比前代更加有效的怀柔政策。
避暑山庄的修建,成为清统治者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政务中心;达赖、班禅系统的确定和驻藏大臣的设置,加强了中央与西藏的联系;改土归流的进一步实施,保证了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直接管理。
此外,清统治者对破坏国家统一的分裂势力予以狠狠地打击。
这些措施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及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并奠定了今天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
3.从国家体制看,中国仍是皇权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皇权得到高度强化,人民没有民主与自由;从思想观念上看,掌握国家命运的上层统治者仍以中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自居,不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从对外政策上看,坚持闭关锁国;从经济发展来看,中国虽一度处于盛世的繁华,但旧有的体制与观念,没有形成良好的经济运行机制等。
因此,当西方国家先后进入革命的时代,国家体制发生巨大变化,寻求向外拓展时,中国仍然按照自己的轨迹发展,这不可避免地使古老中国面临着来自外部与内部的双重挑战。
综合探究五郑和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1、 航海的目的比较: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有: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