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必考内容——手足口病.docx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必考内容——手足口病.docx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必考内容——手足口病
细目一:概述
手足口病是由感受手足口病时邪(柯萨奇病毒 A 组、肠道 71 型病毒)引起的发疹性传染病,临床以手足肌肤、口咽部发生疱疹为特征。

以夏秋季节为多见。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常见于 5 岁以下小儿。

诊断要点
( 1)潜伏期3-5 天。

前驱症状可有发热、头痛、不适等。

( 2)发病时以口咽疼痛为最突出,患儿经常拒食。

发热多在38.5℃以下。

发疹在口腔及手、足部位均可出现。

口腔中以颊粘膜最多见,次为舌、硬腭及牙龈等处;扁桃体上少见。

*粘膜初期为红斑,然后变为疱疹,迅速破溃,故常见浅表溃疡面,底呈灰黄色,周边
充血。

* 皮疹在口腔粘膜病变的同时或晚1-2 天出现。

以手、足最为多见,亦可见于
臀部。

手、足部以疱疹为主,色灰,呈卵圆形椭圆形,米粒或豌豆大,周围有红晕,质地较
硬,多不溃破。

以指(趾)背面为主,数量不多,少者3-4 个。

*如掌跖部发疹,其数量可达数十个,疱疹不痛不痒, 3-4 天内吸收,成为樱红色斑点,幼儿多见臀部发疹,主要为斑丘疹。

* ( 3)肠道病毒71 型所致者,多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以 1 岁以下幼儿为主。

症状多发生于发疹后2-4 天内,可有脑膜炎或脑炎的症状,有时出现小脑共济失调或弛缓性瘫痪。

( 4)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大多正常,但亦可低至
99
以上。

疱4×10/L 以下或 10× 10/L
疹底部刮片检查,可见胞浆内包涵体。

有条件者可作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以中和抗体最为
精确可靠。

补体结合实验特异性较小。

细目二:病机
手足口病的病变部位在肺脾二经。

时邪疫毒由口鼻而入,内侵肺脾。

肺属卫外合皮毛,主宣发肃降,为水之上源;脾属土,司运化,主四肢肌肉,为水谷之海,开窍于口。

邪毒蕴郁,气化失司,水湿内停,与毒相搏,外透肌表,则发疱疹。

感邪轻者,疱疹仅现于手足肌肤及口咽部,分布稀疏,全身证候轻浅;若感邪较重,毒热内盛,则疱疹波及四肢、臀部,且分布稠密,根盘红晕显著,全身症状深
重,甚或邪毒内陷而出现神昏、抽搐等。

甚心阳欲脱,危及生命。

细目三:辨证论治
(一)邪犯肺脾
证候发热轻微,或无发热,或流涕咳嗽、纳差恶心、呕吐泄泻,约1~ 2 天后或同时出现口腔内疱疹,破溃后形成小的溃疡,疼痛流涎,不欲进食。

随病情进展,手足掌心部出
现米粒至豌豆大斑丘疹,并迅速转为疱疹,分布稀疏,疹色红润,根盘红晕不著,疱液清亮,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浮数。

治法宣肺解表,清热化湿。

主方甘露消毒丹加减。

(二)湿热壅盛
证候身热持续,烦躁口渴,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手足、口部及四肢、臀部疱疹,痛
痒剧烈,甚或拒食,疱疹色泽紫暗,分布稠密,或成簇出现,根盘红晕显著,疱液混浊,舌
质红绛,苔黄厚腻或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营,解毒祛湿。

主方清瘟败毒饮加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