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第六章病性辨证.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二者有区别是:
病因学所说的病因(六淫、七情、饮食、 劳倦、外伤),重在论述原始致病因素 (发病条件)的致病作用。
辨证学所确定的病因(内风、气滞), 主要是对当前病变本质所作的结论。
如感受寒邪常见寒证,但亦可出现热证 的结果。也就是说,原始病因可出现不同 的结果。
病因学所说的病因与辨证学所说的病因 之间的关系。此为本节学习的难点。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主要成因】:
先 天 不 足 或 后 天 饮 食 失 调 , 来源不足。
劳累、久病,消耗太过。 年老体衰,精气自亏。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常见证型】: 气虚证 气陷证 气虚不固证 气脱证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1(、1气)概虚念证:(指基元本气不证足型,)其推动、温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二、寒淫证 (外寒证)
1、基本特点:
(1)寒为阴邪,凝闭收引,清冷下 趋。
(2)显症拘紧,沉静,清稀,暗淡
(3)传变比较单纯,易动水饮,易 伤阳气,多在气分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2.寒淫证实寒之伤寒、中寒、虚寒的鉴别:
(1)概念不同
伤寒证——指寒邪外袭肌表,阻遏卫阳所表 现的实寒证。
热闭心神、热极动风: 神昏谵语、抽搐;
热迫血妄行: 斑疹、吐衄等各种出血;
局部血热壅聚、血败肉腐:痈肿、溃烂,酿 成脓液。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附】外感疫疠辨证
有瘟疫、麻疹、霍乱、 天花等,是由疫疠之邪 所引发的疾病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第二节 辨阴阳虚损
(具体内容略)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一、风淫证
1、基本特点
(1)风为阳邪、轻扬升散、善行数 变,而为百病(外感病)之长
(2)显症来去迅速、游连不定、动 摇多变,而以外扰上达为主
(3)传变多易卒感即发,内外相引, 错杂相兼。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2.概念:感受外界风邪(及风毒)所 出现的符合 “风”性特征的证候。
1、基本特点: 湿为阴邪,最易损伤人之阳气。 脾喜燥而恶湿,湿邪侵犯人体,最易损伤脾阳。 湿邪易阻碍气机运行,其性重浊,粘滞不爽,
病多缠绵难愈。 湿性趋下,病多见下部症状。 湿性弥漫,致病范围广泛,且易与它邪合病,
如暑湿,寒湿,风湿等。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2.临床表现: 面色晦暗——湿浊上泛面部; 头重如裹——湿邪在头,清阳被困; 胸闷脘痞、纳呆、恶心呕吐——湿在胸脘; 大便稀溏——湿邪困脾,脾失健运; 小便混浊、妇女带下量多——湿浊下注膀胱、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六、火热证 (外感)
1、基本特点
火与热为同类,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 渐。火证可分外感、内伤两大类,凡直 接感受火邪或其他六淫从阳化火的火证 均属外感。
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易耗气伤津,
且易生风动血,故临床以高热、烦渴、
汗出、神昏谵狂、四肢抽搐、吐血衄血
为常见症状。
(2)病因:气虚发展而致。(或为气虚 的一种特殊表现)。
(3)临床表现:内脏下垂(胃、肾、胞 宫、肝)、脱肛等,兼气虚表现。
(4)辨证要点:内脏下垂是其主要特征。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气陷证一般是指中焦脾胃下 陷,故临床往往称中气下陷证、 脾虚气陷证。但亦有肺气(大 气)下陷者。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寒证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证候, 只有分清其类型以及各类之异同, 才能把握其不同的治法,再者, 应注意分清中寒与虚寒,因其性 质相同,然而其程度不同,前者 急而后者缓,前者宜“寒者热 之”,后者则“阴病治阳”。尤 其是阳虚之结果即是亡阳证。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三、暑淫证 (暑证)
1、基本特点:
血行无权所致。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4、气脱证
(1)概念:指元气亏虚已极欲脱时所表 现的危重证候。
(2)病因:气虚发展至极欲脱或气不固 之发展或大失血。
(3)临床表现:息微脱汗、口开、目合、 二便失禁,面白脉微等。
(4)辨证要点:常与亡阳主同见是其主
要特征。(或曰气息微弱欲绝是其主 要特征)
煦、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减退,或 脏腑组织的机能减退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2)病因:久病、重病、劳累、先天不 足、后天失调、年老体衰。
(3)临床表现:少气懒言,神疲乏力, 头晕目眩,动则汗出,舌淡脉弱等。
(4)辨证要点:全身性机能活动低下, 动则诸症加剧。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人体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强弱与 气的盛衰有密切关系。“气盛则 机能旺盛,气衰则机能减退”。 所以气虚者,常以全身性机能活 动的低下为辨证依据。其常见的 气虚证候有心气虚证、肺气虚证、 脾气虚证、肾气虚证、肝胆气虚 证、胃气虚证等。气虚亦可导致 多种病理变化。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第三节 气血津液辨证
基本概念是,以气血津液 为纲,对病症进行证候分类的 方法。基本意义是,突出病机 诊断 显示了内伤杂病虚实变 化的基本内容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一、气病辨证
(一)气虚类证
【概念】
因元气不足,以致推动、温 煦、固摄、气化、防御功能减退 所致病症。具体反映为多种脏腑 组织机能活动的衰退现象 。
第六章 病性辨证
病性辨证,是在中医理论指 导下,对各种症状体征进行辨 识,并对所患病、证性质作出 概括判断的辨证方法。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病性是病理改变的性质,即 病变的本质属性;是导致疾病当 前证候本质性原因,因而有时也 称为“病因” ,即“审症求因”
和病性辨证;但和发病学的原
始因素的“病因” ,概念不同, 二者有区别,又有联系。
(2)病因:情志不舒;饮食失调;感受外邪; 外伤闪挫;病理物质阻塞;阳虚或寒凝。
(3)临床表现:胀闷窜痛,时轻时重,嗳气、 肠鸣、矢气而轻,因情绪变化而增减,脉弦, 舌不变。
(4)辨证要点:胀闷、疼痛是其主要特征。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引起气滞证的原因之多,因而在辨 证时,必须根据辨证求因的原则,首 先辨别病因,如食积胃肠,而致胃气 郁滞;瘀阻经脉,可使脉道之气阻滞 等。其次要联系病位,如胸痛以心肺 病变居多;胁痛以肝胆病变常见。因 此,对气滞的诊断,除掌握胀闷、疼 痛的特点外,还须辨明病因,确定病 位,才有实际意义。
3.病因:六淫之“风”(包括某些生 物性致病因素,即风毒。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4.临床表现: 汗出恶风、脉浮(太阳中风); 皮肤瘙痒、丘疹(风毒袭表); 口眼歪斜,麻木不仁(风中经络); 肢体抽搐,关节游走作痛(风痹)等
5. 常见证名:风邪袭表证、风客肌肤证、风邪 犯肺证、风水相搏证、风邪中络证、风毒窜 络证等。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气脱 亡阳
临床重证 相兼出现
气微欲绝为特征 以肢厥身凉为必有症状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总之,气陷、气不固、气脱三证 是气虚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均有 气虚发展所致,因此,既要注意相 一致的,又要区分其各自的特点, 如是方能正确地治疗。
此外,还应注意气之兼证,如气 血两虚、气阴亏虚、阳气亏虚、津 气亏虚、气虚血瘀、气虚水停等。
1、基本特点:
燥邪为秋令之气,发病多在秋 季,肺与秋令相应,且喜润恶燥, 故燥邪每多伤肺。
燥甚则干,临床多以津枯液少 为特征。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2.临床表现: 凉燥——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
喉痒,鼻塞,舌白而干,脉象浮;
温燥——身热有汗,口渴,咽干、咳逆 胸痛,甚者痰中带血,以及上气鼻干, 舌干苔黄,脉象浮数。
6.掌握血虚证、血热证、血瘀证、血寒证的概念、临床 表现及证候分析。
7.掌握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 血证、气随血脱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8.掌握津液不足证、水肿、痰证、饮证的概念、临床表 现及证候分析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第一节 辨六淫证候
辨六淫证候是根据病人所 表现的症状、体征对照六淫的 致病特点,通过分析辨别疾病 当前病理本质中是否存在着六 淫证候。
暑为阳邪、其性火热,最易耗气伤津。 心主火,暑邪亦属火,极易内传,伤及心 营。 暑必夹湿,常与湿邪相合为病。
2.临床表现:
暑热耗气伤津:恶热,汗出,口渴、疲乏、 尿黄、舌红苔黄或白,脉虚数;
暑闭气机:胸闷腹痛,呕恶,无汗;
暑闭心神:神昏、惊厥。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四、湿淫证(外湿证、内湿证)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目的要求】
1.掌握六淫辨证的概念 、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2.熟悉七情辨证、饮食劳伤及外伤证的临床表现。
3.了解六淫、疫疠各证的常见证名以及各证间的关系。
4.初步学会对临床病例进行病因分析。
5.掌握气虚证、气陷证、气脱证、气滞证、气逆证、气 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胞宫; 苔滑腻,脉濡缓——湿证之舌脉; 关节肿痛、沉重,屈伸不利——湿注关节。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湿邪所致的病证较多,且 病情复杂,部位广泛,缠绵 难愈。其重要病机是气机被 遏,阳气受损,其主要治法 是利其小便,所谓“治湿不 利小便,非其治也”。
6/26/2019
中医诊断学
五、燥淫证 (外燥证)
6/26/2019
中医诊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