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景观水处理

景观水处理


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的一项技术。根据景观水体水质恶 化得涞源不同,景观水体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可分为外源
污染控制技术与内源污染控制技术。
对于城市景观水体来说,外源污染 主要指初期雨水带来的径流污染。从处理效果和景观性方面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虑, 景观水体的外源控制技术主要有生态护岸技术与下凹式绿地技术。
1、外源污染控制技术
下凹式绿地下层的天然土壤使用渗透系数较大的透水材料进行改造,由 表层到底一次为表层土、砂层、碎石层等。下凹式绿地既能保持原有的 绿化景观效果,又能净化降水径流和空气,吸收二氧化硫、二氧化氮、 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和消减噪音等,具有工艺简单、工程投资少、不需 额外占地等优点。 下凹式绿地能够有效地截留初期雨水所携带的污染物质。程江等考察了 下凹式绿地对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的消减效应,研究发现七对COD、TP的平 均值消减率分别是52.21%、47.35%,并且降雨历时增加可提高污染物的 消减率,当降雨历时从3小时增加到20小时时,径流污染综合消减率可从 40%上升至65%。 2.1.2 下凹式绿地技术 该项技术在世博园绿地建设中 已得到应用。下凹式绿地建设依据高程图寻找雨水径流汇集处,或者人 为构建高程落差,
1)生态护岸技术。生态护岸是在保证边坡稳定的基础上,以
营造边坡的生物多样性为目标,在水生生物之间构造的一种护岸。
生态护岸中的植物能够增加水体周围景观效应,并能作为廊道和 缓冲带,能降低地表径流的速度,并且能够吸收和拦截地表径流 及其中的杂质,对氮、磷等有害化学物质有很好的过滤作用,能 有效截留沉积物中的Ca、P、Mg,避免景观水体受到过度污染,增 强水体的自净能力。生态护岸中重要的一类是植被型生态混凝土 护岸,生态混凝土对径流污染中的化学元素有很好的净化作用。 吴义锋等采用生态混凝土对富营养化饮水源进行预处理,在水力 停留时间为8d的条件下,对TP、TN、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 48.7%、33.1%、29.4%。此外,生态护岸还能为水生、陆生、水陆 共生等各种生态位物种提供栖息地,为大量的植物、无脊椎动物 和脊椎动物提供生存和繁衍的空间及场所。
特点: 水域面积小 易污染 水环境容量小 水体自净能力低
水体污染严重
2、景观水体污染原因分析
按生态学观点分析,景观水体污染的原因实为生态失衡。有机质 及营养盐等污染物对景观水体的输入大于输出,它们积聚于水体 中造成生态阻滞、生物多样性指数降低,直接表现为浮游藻类增 多、水体透明度下降和水质发黑发臭等现象。总结景观水体污染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补给水问题:一是补给水水质尚未得到控制,源头水质氮、 磷等营养元素较高;二十补给水水量不足,造成水体自净能力下 降。 2)水体流动性差。 3)大气沉降。 4)雨水径流污染。 5)枯枝落叶污染。 6)水生物产生的污染
2)下凹式绿地技术 下凹式绿地是一种高程低于周围路面的公共绿地,也称
低势绿地。与“花坛”相反,其理念是利用开放空间承接和贮存雨水,达到 减少径流外排的作用,一般来说低势绿地对下凹深度有一定要求,而且其土 质多未经改良。与植被浅沟的“线状”相比其主要是“面”能够承接更多的 雨水,而且其内部植物多以本土草本为主。 下凹式绿地是在绿地建设时,使绿地高程低于周围地面一定的高程,以保证 周围硬质地面、绿地等的雨水径流能依靠重力汇入下凹式绿地。同时在适当 高程处设置溢流口,使未能及时渗入地下的地表径流溢流后进入雨水管网。 下凹式绿地表面需种植草皮和绿化树种,以保证一定的景观效果。
7)部分不讲文明的游客随意向景观水体中丢弃垃圾和杂物 8)护岸设计不合理。现有景观水体的护岸多为水泥等硬质材料垂直 护岸,这破坏了护岸的缓冲功能,同时使水质受到严重影响。
二、景观水体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景观水体的污染程度越来越严重,因此对景观水 体进行污染治理及水质改善已迫在眉睫。目前国内外 常见城市景观水体修复技术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 以及生物—生态修复技术。一般物理修复及化学修复 技术投资较大,容易引起二次污染,不符合景观水体 的景观性原则以及生态修复的生态原则,只能作为某 些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措施。目前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由于成本低、环境效益及修复效果好,已成为景观水 体乃至整个水域长期治理及水质保持的重要手段。生 物—生态修复技术是指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 其他生态手段,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
景观水处理
一、结合城市景观水体的特点和污染状况,主要分 析生物修复技术的特征,并提出有效修复城市景 观水体的方法。
1、景观水体
景观水通常指用于视觉观赏的水体,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水 景,像天然的湖泊、河流等;另一类是人工水景,像喷泉、人工湖、 城市小型河道等,都是露天地表水,自净能力非常低,并且非常容 易受到污染。城市景观水体主要有流经城市的河流、城区的湖泊和 水库、公园水系、人工运河和人工湖等洼陷结构,甚至包括自然保 护区和生态区的整个区域水系。近年来,虽然景观水体在城市的地 位逐渐提升,但是城市景观水体的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城市景观水 体多为静止或流动性差的封闭缓流水体,一般具有水域面积小、易 污染、水环境容量小、水体自净能力低等特点。因此,景观水体很 容易成为雨水及垃圾的收纳体,发生富营养化,影响周围的自然环 境和居民的生活环境。城市景观水体的水质危机不断呈现,研发开 发适合景观水体的污染控制技术对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减少城市污 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内源控制技术
景观水体的内源污染控制技术主要有微生物修复技术、水生植物修复 技术、水生动物修复技术、人工浮床技术以及人工湿地技术。 1)微生物修复技术 微生物修复技术主要利用微生物或生物制剂对营养化景
观水体进行修复。曹式芳等按1:1:1的比例将光合细菌、硝化细菌和复合细菌混 合,处理富营养化景观水体,结果表明,有机物与叶绿素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0% 和90%,含氮化合物的去除率达到50%以上,且水体DO值由1mg/l增至7mg/l。但也 有观点认为,投加外来菌种进行修复时,水体中土著微生物与外来菌种进行生存 竞争,导致外来菌种的生物量和生物活性下降,水体净化效果下降。因此,目前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采用无毒且不含菌的生物试剂对景观水进行修复,生物制剂可 以激活原本已经存在于水体中的微生物,使它们大量繁殖进而治理水体富营养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