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惜琼花》张先词作鉴赏

《惜琼花》张先词作鉴赏

《惜琼花》张先词作鉴赏
《惜琼花》里尽是身处异乡的孤独与忧思。

下面是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惜琼花》张先词作鉴赏,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作品介绍】
该诗词是北宋诗人张先的作品。

诗歌里尽是身处异乡的孤独与忧
思。

昔日故乡风景的艳丽与现今异乡的秋色孤凉形成对比,昔日故乡里,有故人的陪伴和聚欢,有酣畅的岁月和饱满的热情,现今异乡,独自一人看着断云孤骜,汴河细流不息,犹如我思乡之情绵绵,叶随水流,而就算自己身轻如叶,依旧难归去,凄凉如是。

【原文】
惜琼花
汀蘋白,苕水碧。

每逢花驻乐,随处欢席。

别时携手看春色。

萤火而今,飞破秋夕。

汴河流,如带窄。

任身轻似叶,何计归得断云孤鹜青山极。

楼上徘徊,无尽相忆。

【赏析】
此为怀人思归之词。

全词大开大合地转换时空,将怀人思归之情节序交替和情事变故中层层演绎出来。

词人将昔日故乡春光的艳丽和当日异乡秋色的萧索加以比照,又以昔日的纵情宴游、意气风发与当日的独倚危楼、落寞消沉进行对比,通过今昔对比的总体布局,从纵的方面加强了情感的深度、力度。

上片追忆昔日游春、欢宴和别离的情景,通过景物色调、环境气氛的映衬比照,展现今昔生活的巨大变化。

首二句以当日春景起兴,兼点时令、地点。

苕水”即苕溪,作者家乡浙江吴兴。

苕溪一带,向以风光秀美著称。

词写故乡春色,独取白苹、碧水等色调鲜明的景物,组成一幅明丽的画面:汀上苹花盛开,洁白似雪;苕溪青波涟涟,水色如碧。

白”、碧”二字,设色浓淡相宜,点染出江南的无限春意。

三、四句因景及人,着意描绘昔日当此良辰美景,徜徉于花前,寄情于山水,陶醉于筵席的种种赏心乐事。

两句中每逢”从时间上说,随处”从空间上说,强调时时处处,逢花则乐,遇席则欢,以此提挈笔势,推进感情,其纵情游赏的怡然之乐,溢于纸外。

接着用别时携手看春色”,挽住对旧游的追忆。

由欢会而别离,词情因之一转。

此句承上启下,暗中转折,直跌出上片煞拍处的萤火”二句。

昔日的故乡欢会,忽成当日的异乡独处;记忆中的旖旎春光,忽成眼前秋夕流萤的惨淡景象。

转瞬之间,情景陡变。

上片前五句虚景实写,层层开宕;后二句由昔而今,落到现况。

下片汴河流,如带窄”两句景情缘生,融情入景,将蜿蜒远去的
滔滔河水与长流不尽的绵绵乡思融化一起,营造出流水不息,思乡不已的意境。

底下任身轻似叶,何计归得”正是即景而生的无限盼想。

波上之叶,本与水俱往,叶随水去,可漂流到日思夜想的家乡。

但作者说即使河如带窄,身轻似叶,仍难归去,则更深一层地写出欲归不得,的凄苦情怀。

接着转换笔锋,由俯视写到仰视。

作者望乡心切,凝神远眺,然而望尽寥廓的天宇,唯见断云悠悠飘浮,孤鹜渐渐远去;天之尽头,
更有一抹青山,遮住望眼。

从全词看,此句造境尤高远阔大。

词中所展拓的境界愈阔大,所引逗的情思往往愈绵邈深长。

这句中,云是飘浮无依的断云”鹜是离群失所的孤鹜”以此映衬自己的飘零身世和孤寂处境,可谓妙合无垠。

而天之尽头的青山远影,则给人以归路迢迢、归期渺茫之感。

词末由凭高临眺之景,自然过渡到凭高临眺之人。

煞拍无尽相忆”一句,感情份量极重。

相忆”二字, 与上片遥相呼应,传达出一种相思而不能相见的惆怅。

回首昔日,欢宴难再,往事成空;思想眼前,楼上徘徊,归思难收。

全词以徘徊楼上的自我形象作结,凄惋动人,有余而不尽之韵。

【作者介绍】
张先(990-1078)北宋词人。

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

天圣八年进士。

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

皇祐二年,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

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

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

治平元年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九。

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石林诗话》卷下)。

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工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