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判别岩层顶底面的标志有哪些:(1)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方面:斜层理,凹面向上;粒序层理:由底到顶由粗到细;波痕,对称波痕,波峰尖端指向顶面;泥裂,楔形裂隙尖端指向底面。
(2)喷出岩体的原生构造方面:绳状构造,位于熔岩表面;气孔构造,气孔分叉向下;枕状构造,凸面向上,底面平坦。
(3)小构造方面层间劈理与层理关系:纵弯正常层序——岩层倾向与劈理倾向相反;岩层倾向与劈理倾向相同,岩层倾角小于劈理倾角;纵弯倒转层序——岩层倾向与劈理倾向相同,岩层倾角大于劈理倾角。
层间小褶皱与层理的关系,类似层间劈理(至少举出一种)。
试述同沉积断层的基本特点:答:(1)一般为走向正断层,断面上陡下缓的钓状。
(2)上盘地层明显增厚。
(3)随深度增大,地层时代愈来愈大,断距具深程性。
(4)常在上盘发育逆牵能上能引构造或反向断层。
简述断层存在的标志有哪些:答:(1)地貌标志——断层崖,断层三角面,错断的山脊,山岭和平原的突变,串珠状湖泊洼地,泉水的带状分布,水平特点。
(2)构造标志——地质体的突然中断和错移,构造强化现象(节理、劈理、小褶皱、挤压破碎、擦痕、构造透镜体、岩层产状急变)(3)地层标志——地层的重复与缺失。
(4)岩浆活动和矿化作用。
(5)岩相和厚度的急变。
试述张节理和剪节理的主要特征:答:张节理——a、产状不稳定,延伸不远;b、节理面粗糙不平;c、节理面绕过砾石;d、多开口为矿脉充填;e、不规则树枝状、网络状、放射状、同心圆状;f、尾端变化为树枝状、多须分叉,杏仁状结环。
剪节理——a、产状较稳定,延伸较远;b、节理面平直光滑有时有擦痕;c、节理面切割砾石;d、节理面紧闭,主剪裂面由羽状微裂面组成,与主剪裂面交角5°-15°;e、常成共轭X型节理系;f、尾端变化为折尾,变形结环,分叉。
简述纵弯滑褶皱的基本特征:答:指一系列岩层通过层间滑动而弯曲成为褶皱的作用。
(1)各单层有各自的中和面,整个褶皱无统一的中和面,常产生ⅠB型褶皱。
(2)各相邻上层相对向背斜转折端滑动,各相邻下层相对向向斜转折端滑动,强硬岩层翼部产生旋转剪节理、同心节理、层间破碎带,并可见与枢纽直交的层面擦痕,转折端形成虚脱。
(3)两强硬岩层夹韧性岩层时,使韧性薄层发生层间小褶皱,小褶皱轴面与相邻主褶皱面所平锐角示相邻层动向。
试述如何应用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确定岩层的顶底面:(1)斜层理,凹面向上;(2)粒序层理,由底到顶,由粗到细;(3)波痕,对称波痕,波峰尖端指向顶面。
(4)泥裂,楔形裂隙尖端指向底面。
(5)雨痕冰雹及其印模,凹面向上。
(6)冲刷痕迹,冲刷面位于上层面。
(7)古生物化石的生长和埋藏状态,叠层石,穹形纹层向上凸起,植物根系撒开端向下。
试述共轭节理的识别标志,并绘示意图表示:同期形成,旋向相反,具剪节理或剪切带。
试述正断层的基本特征和组合类型:基本特征:(1)上盘下滑。
(2)产状较陡。
(3)岩石破碎不太强烈,角砾岩发育。
组合类型:地堑、地垒、阶梯状断层、环状断层和放射状断层、雁列式断层、块断型断层。
试述逆断层的基本特征和组合型式:1、基本特征:(1)上盘相对上升;(2)断层面较平缓,一般在80°左右。
(3)断层带内显示强烈挤压破碎,常见角砾岩碎裂岩、劈理化节理化剪切带复杂揉皱,两侧岩层常常显示强烈的变形特征。
组合形式:叠瓦式逆冲断层;对冲式逆冲断层;背冲式逆冲断层;楔冲式断层。
简述纵弯流褶皱作用的基本特征:纵弯流褶皱作用使岩层弯曲变形时,不公发生层间滑动,且某些岩层内部还出现物质流动现象。
层内物质流动方向,自翼部流向转折端,形成Ⅱ型相似褶皱和Ⅲ型顶厚褶皱。
当软硬岩层互层,硬岩层形成平行褶皱,软岩层形成顶厚褶皱。
当硬岩层夹韧性岩层,韧性岩层在主褶皱的翼部和转折端形成从属褶皱。
软岩层可产生线理、劈理或片理,脆性薄层可形成构造透镜体。
简述褶皱的产状类型及其特点:根据轴面及枢纽产状,将褶皱分为七种主要类型:直立水平褶皱:轴面近直立(80°-90°),枢纽近水平(倾伏角0°-10°)直立倾伏褶皱:轴面近直立(80°-90°),枢纽倾伏角(10°-80°)。
倾竖褶皱:轴面和枢纽均近直立(轴面倾角及枢纽倾伏角均80°-90°)。
斜歪水平褶皱:轴面倾斜(倾角10°-80°),枢纽近水平(倾伏角均0°-10°)。
平卧褶皱:轴面和枢纽均近水平(轴面倾角及枢纽倾伏角均0°-10°)。
斜歪倾伏褶皱:轴面倾斜(倾角10°-80°),枢纽也倾伏(倾伏角10°-80°)。
斜卧褶皱:轴面倾角和枢纽倾伏角均为(10°-80°),且二者一致。
试述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形成的应力状态(安德森模式):一般认为,断层面是一个剪裂面,б1与两剪裂面锐夹角平分线一致,б3与钝角平分线一致。
形成正断层的应力状态是:б1直立,б2水平,б3水平与断层走向垂直。
形成逆断层的应力状态是:б1水平,б3直立,б2水平,平行于断层走向。
形成平移断层的应力状态是:б1、б3水平、б2直立,且垂直于断层断层走向。
简述确定不整合存在的主要依据:1、a、地层古生物方面标志。
地层中化石时代相差甚远,生物群迥然不同。
b、沉积方面标志。
有古侵蚀面,古风化壳,古土壤。
c、构造方面标志,褶皱型式,构造线方向。
d、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岩浆活动特征,变质作用差异。
简述同沉积断层及特点:2、同沉积断层又称生长断层,主要发育于沉积盆地边缘,控制盆地发育。
特点:a、一般为走向正断层,剖面上主断层面产状上陡下缓。
b、下降盘地层明显增厚。
c、断距随深度增大。
d、上盘常发育逆牵引构造。
e、逆牵引一般构成背斜。
试述RAMSAY褶皱分类及各类褶皱的特点:1、RAMSAY根据褶皱横截面上褶皱层厚度变化及等倾斜线型式将褶皱分为三大类。
Ⅰ类:等倾斜线向内弧收敛,内弧曲率大于外弧曲率,据等斜线收敛程度可细分为ⅠA、ⅠB、ⅠC三亚类。
Ⅱ类:等倾斜线平行且等长,内弧曲率等于外弧曲率,为典型相似褶皱。
Ⅲ类:等倾斜线内外弧收敛外弧曲率大于内弧曲率为典型顶厚褶皱。
如何利用沉积岩的原生沉积构造确定岩层的顶底面:a、斜层理:细层的弧形层理凹凸顶面。
b、粒级层理:由粗→细,批示由底→顶。
c、波痕:对称型浪成波痕,波峰尖端指向顶面。
d、泥裂:裂口或印模的尖端指向底面。
e、雨痕雹痕:凹坑的圆弧外形均凸向底面。
f、冲刷面:冲刷面上充填物由粗→细,指示由底→顶。
g、其它,古生物生长埋藏状态。
简述如何判断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1、a、根据断层两盘地层新老关系:分走向断层,横断层发述。
b、牵引构造。
c、擦痕、阶步。
d、羽状节理。
e、断层两侧小褶皱(伴生褶皱)。
f、断层角砾岩。
简述纵弯褶皱作用中弯滑作用及特点:、一系列岩层通过层间滑动面弯曲成褶皱。
主要特点:a、单层有中和面、褶皱没有统一中和面,产生平行褶皱。
b、层间滑动规律及转折端虚脱。
c、强岩层夹软弱层时,形成层间小褶皱及特点意义。
简述断层的识别标志有哪些:1、(1)地貌标志:断层崖,断层三角面,断错的山脊。
(2)构造标志:构造线中断,构造强化,构造透镜体,断层岩。
(3)地层标志:地层重复缺失。
(4)岩浆活动,矿化标志:岩浆活动,矿化沿线状展布。
5)水文标志:泉水,湖泊,串珠状展布。
(6)其它(岩相、厚度变化)试述横弯褶皱作用及其特点:2、岩层受到和层面垂直的外力作用面发生褶皱称为横弯褶皱作用。
特点:岩层整体处于拉伸状态,无中和面。
形成顶薄褶皱。
物质流动方向从转折端向翼部。
简述在野外当层理比较隐蔽的情况下,准确地识别层理的标志是什么:1、受力偶作用主导下造成的区域构造之排布型式多呈斜列式排列。
在S-N向顺时针力偶作用下,区域应力场所形成的变形,椭球体的方位如右图,据此可分析所出现之构造的大致延伸方向。
(1)压性构造:(褶皱、逆断层)均呈左列式斜列,其大致延伸方向为:NW向。
(2)张性构造:张节理或正断层,正断层呈右列式斜列,走向大致为NE向。
(3)扭性构造平移断层,雁列脉或共轭剪节理,可分两组,其大致延伸方向是:A、右行剪切指向的为NNE向。
B、左行剪切指向的为NEE向或近E—W向。
试述纵弯褶皱作用的应力方式与纵弯褶皱作用的类型及其特征:应力方式:平行或准平行于层的挤压作用所形成的褶皱称纵弯褶皱作用。
其弯滑褶皱的特征是:(1)单层纵弯的特征:外弧一则受平行于弧的引张而拉抻,内弧现受平行于弧的挤压而压缩,二者间有一个既无拉伸也无压缩的中和面。
(2)各单层都有一个中和面而整个褶皱系统无统一的中和面。
(3)各单层不发生明显的物质流动,形成典型的IB型等厚褶皱。
可产生平行于轴面的纵张节理和垂直于枢纽的横张节理。
(4)相邻上、下层滑动的规律是上层滑向背斜转折端,下层滑向向斜转折端。
(5)强层间所夹薄软弱层所形成的牵引褶皱轴面与层面锐交角指向邻层滑动方向。
(6)剪切滑动,使层面上产生的滑动擦痕垂直褶皱枢纽;或造成层间挤压破碎带层内可形成旋转节理,同心节理,层间破劈理,固结较强的强层间可在转折端处造成虚脱空间。
请简要分析,在一次构造幕的活动过程中,如果地壳某区域遭受过S-N向顺时针力偶的作用,假设该区域此期构造应力场为一种均匀构造应力场,试分析,该区域可能产生一些什么样的褶皱,断裂构造,其延伸的大致方位是什么:在野外明显的层理是易于确定的,但在层理隐蔽的情况下,则必须进行他细观察才能确定,可依下列标志进行识别:(1)岩层成分的垂向变化,特殊夹层和透镜体的延伸方向。
代表层理的延展方向。
(2)岩石结构的垂向变化,原生结核,扁平砾石,云母片,面状分布方向代表层理。
(3)岩石颜色的垂向变化,注意区分原生色,次生色,只能用原生色来确定层理。
(4)原生层面构造,如波痕,泥裂,……之沿层面分布。
(5)追索面状构造之延伸,稳定延伸大的一般是层理,还稳定延伸小的一般是节理。
(6)注意区分大型斜层理的细层与主层面的位置,不能搞错。
试述纵弯褶皱作用的应力方式及纵弯滑褶皱的特征:应力方式是б1呈平行或准平行于层的大庆缩。
纵弯褶皱作用的变形方式可分为纵弯滑褶皱和纵弯流褶皱两种类型。
其特征如下:纵弯滑:(1)单层纵弯褶皱的应变特征……。
(2)各音层不发生明显的物质流动,通过弯滑而弯曲形成褶皱。
其几何形态可形成IB型等厚(平行)褶皱。
(3)相邻上下层滑动的规律是相对滑向外弧转折端,使固结较弱的两强硬层间产生层间虚脱。
(4)所形成的牵引褶皱轴面与层面锐夹角指向相邻层滑向,具此可以用来确定岩层顶底面.(5)伴生构造除牵引褶皱还可有:纵张节理,横张节理,层间挤压破碎带,层间滑动擦痕,以及旋转节理,同心节理层间破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