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通则》根据公民的年龄、智力发育水平、精神状态将公民划分为三类: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能以其独立的行为进行民事活动的人。
① 18周岁以上的公民;② 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以自己的劳动为主要的生活来源的公民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一定的民事行为能力,但是出于保护其合法权益和维护正常经济秩序的考虑,对其行为能力要做出一定的限制,又称部分民事行为能力或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① 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②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可以进行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超过了这一范围,其民事活动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后方能进行。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完全不具有以自己行为从事民事活动的能力的人。
① 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② 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法律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进行民事行为,须由代理人代为进行。
但是根据现实需要,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从事一些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又不会给生活带来太多不便的民事行为。
比如未成年人购买零食或文具用品等。
法律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可以实施法律上纯获利的行为。
比如接受奖励、赠与、报酬、赔偿费等。
他人不得以行为人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为由,主张行为无效。
民事权利能力特征:统一性;平等性;广泛性;不可转让性法人成立的条件①法人是依法成立的一种社会组织②法人拥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③法人具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活动场所④法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法人的分类:包括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和企业法人。
法人与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权利能力的内容、范围不同。
法人受其自身性质的限制,不可能享有自然人基于其人身属性而享有的特殊民事权利能力(2)权利能力的一致性不同。
自然人的权利能力一般是普遍一致的;法人则受其类别划分限制。
法人与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相比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1)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与民事权利能力同时产生,同时消灭;(2)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与民事权利能力的范围相一致;(3)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由其机关、法定代表人或其委托授权的代理人来完成。
我国《物权法》将物权分为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三种。
物权的特征:(1)是直接支配权(2)排他权(3)法定权(4)优先权,即与债权并存时,优先于一般债权。
所有权的特征①所有权为自物权②所有权是完全物权③所有权是无期物权④所有权是具有弹性力、回归力的物权⑤独占性、排他性所有权的权能①占有权能②使用权能③收益权能④处分权能所有权的主体①国家和集体是所有权的主体之一。
②法人作为独立的法律主体,也是权利主体。
③自然人所有是典型的“私有”,同时企业法人中私人投资的部分也是“私有”。
与所有权相比较,用益物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①用益物权是他物权,所有权是自物权。
②用益物权是限制物权,权利人对标的物只享有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
所有权是完全物权,权利人对标的物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③用益物权是有期限物权,其期限由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
用益物权主要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和使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捕捞的权利等。
抵押权的物权性的表现:1)抵押权以特定的抵押物为客体。
抵押权无论以动产、不动产或不动产用益物权为客体,总是针对特定的物,这一点使抵押权区别于以相对人的给付行为为客体的债权。
2)抵押权人虽然不占有抵押物,但对抵押物仍然具有一定的支配力。
3)抵押权也具有一定的物上请求权力。
4)抵押权也具有物权的排他性。
抵押权的实现方式:拍卖。
普通买卖。
折价归抵押权人所有。
留置权人的权利①于债权受全部清偿前继续占有债务人财产的权利。
②收取留置物孳息的权利。
③请求偿还留置物保管费用的权利。
(保管留置物费用请求权)④以留置物折价或拍卖、变卖留置物的价款优先受偿的权利。
(优先受偿权)留置权人的义务①保管留置物的义务②不得使用、出租留置物,不得在留置物上再设立担保③返还留置物的义务物权优先于债权及其例外A物权优先于债权,是指同一物上既存在物权,又存在债权时,物权的实现先于债权。
B物权优先于债权是一原则性规定,但这一原则有例外,这一例外现象称为“买卖不破租赁”。
所有权取得的方式有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两种。
原始取得包括:(1)生产(2)孳息(3)添附取得(4)国有化和没收(5)善意取得善意取得即从无权处分人手中依法以合理价格善意取得财产所有权。
根据我国《物权法》,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人时,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受让人具备以下三个要件时对该财产享有所有权:第一,受让人受让该财产时是善意的;第二,以合理的价格转让;第三,程序合法,即转让的财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
受让人善意取得该财产所有权的,原所有权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赔偿损失。
时效取得中国法上不予承认。
债权发生的根据债的发生根据也称债的渊源,是指能引起债发生的法律事实。
(1)合同。
当事人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合同行为是引起债务关系发生的最主要、最普遍的根据。
(2)侵权行为。
不法侵犯他人财产权和人身权的行为。
其中,侵权行为人是债务人,受害人是债(3)不当得利。
没有合法根据地造成他人损失而取得的利益。
其中受益人是债务人,受害人是债权人。
(4)无因管理。
即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遭受损失,自愿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行为。
其中,受益人是债务人,管理人是债权人。
侵权行为之债与因合同发生的债相比,有如下特点:(1)它是由侵权人的不法行为引起的。
(2)它是由侵害人的单方行为引起,当事人之间不存在合意。
合同债权一般是基于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合同发生的。
(3)侵权人的责任既可能是财产责任,还可能是非财产责任,如赔礼道歉等。
合同债权的内容基本上只具有财产性质。
(4)它是法定债权,其产生、构成要件、内容等均由法律明确规定。
合同债权主要由当事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自由约定。
一般侵权行为的法定构成要件是:1.行为具有违法性2.造成他人法定权利的损害3.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具有因果关系4违法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不当得利之债的构成要件:第一,须是一方受益 。
第二,造成他人财产损失。
第三,一方得利与另一方受损有因果关系。
第四,得利无合法根据但行为合法。
无因管理之债的成立,必须同时具备以下要件:1.客观上为他人谨慎管理了事务;2.主观上有为他人谋利益的意思,确有为他人图利益、避免其损失的意思。
3.无法定或约定的义务;4.管理他人事务时支付了必要的费用知识产权主要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权、植物新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和商号权等的类型经济组织形式的类型:个人经营、合伙经营、法人企业三种经济组织形式的区别:法律责任不同 1.法人对外承担有限责任,其对外经营所产生的债务如果超过了法人企业的财产,则不可再追及到该企业的投资人或股东那里。
2.个人和合伙对外承担无限责任,责任可追及到个人或合伙人的个人财产。
个人独资企业的基本特征:1. 由一个自然人单独投资设立2. 个人独资企业为非法人企业3. 企业财产由投资人个人所有4.投资人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另外,无限责任还表现在,即便企业解散后,投资人对未能清偿的企业债务仍有依法继续偿还的责任。
即个人独资企业解散后,原投资人对个人独资企业存续期间的债务仍应承担偿还责任,但债权人在5年内未向债务人提出偿债请求的,该责任消灭。
个人独资企业的设立条件:1.投资人为一个境内自然人 2.有合法的企业名称 3.有投资人申报的出资 4.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5.有必要的从业人员个人独资企业的设立程序:1. 提出设立申请:向个人独资企业所在地的登记机关(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提出书面申请,一般应提交下列文件:①设立申请书,该申请书应载明企业的名称和住所、投资人的姓名和居所、投资人的出资额和出资方式、企业经营范围等事项;②投资人身份证明,如身份证、户籍证等;③生产经营场所使用证明,如房屋产权证书、土地使用证书、房屋及土地的租赁合同等;④另外,委托代理人申请设立登记时,还应当出具投资人的委托书和代理人的合法证明。
2.核准登记:个人独资企业设立分支机构的,应当由投资人或者其委托的代理人向分支机构所在地的登记机关申请登记,领取营业执照。
分支机构经核准登记后,应将登记情况报该分支机构隶属的个人独资企业的登记机关备案,其民事责任由设立该分支机构的个人独资企业承担。
个人独资企业的解散:1.投资人决定解散 2.投资人死亡或被宣告死亡,无继承人或继承人决定放弃继承3. 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4.法律、行政法规指定的其他情形个人独资企业的清算方式:1.由投资人自行清算 2.由债权人申请人民法院指定清算人进行清算。
个人独资企业事务管理的方式与权限: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可以自己管理企业事务,也可以委托或者聘用其它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负责企业事务的管理。
①投资人自己管理企业事务的,在法律赋予企业的权利与义务的范围内对外代表该企业,其行为后果归属该企业;②投资人委托或者聘用他人管理个人独资企业事务的,应当与受托人或者被聘用的人签订书面合同,明确委托的具体内容和授予的权利范围,但是,投资人对受托人或者被聘用的人员的职权的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受托人或者受聘人的义务:受托人或者被聘用的人员应当履行诚信、勤勉义务,按照与投资人签订的合同负责个人独资企业的事务管理。
受托人或者受聘人不得有下列行为:1.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或者收受贿赂;2.利用职务或者工作上的便利侵占企业财产;3.挪用企业的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4.擅自将企业资金以个人名义或者他人名义开立账户存储;5.擅自以企业财产提供担保;6.未经投资人同意,从事与本企业相竞争的业务;7.未经投资人同意,同本企业订立合同或者进行交易;8.未经投资人同意,擅自将企业商标或者其它知识产权转让给他人使用;9.泄露本企业的商业秘密;10.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它行为。
上市公司组织机构的特别规定:1.上市公司股东大会特别决议事项。
上市公司在一年内购买、出售重大资产或者担保金额超过公司资产总额30%的,应当由股东大会作出决议,并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2/3以上通过。
2.上市公司设立独立董事。
董事会成员至少应包括三分之一的独立董事。
独立董事,是指不在公司担任除董事外的其他职务,并与其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的关系的董事。
3.上市公司设董事会秘书。
董事会秘书负责公司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会议的筹备、文件保管以及公司股东资料的管理,办理信息披露事务等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