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第二语言习得基本概念1.习得与学习:语言习得是一种下意识的过程,类似于儿童习得母语的方式;学习是有意识地学习语言知识,能够明确地意识到所学的规则。
区别:A.目的性:习得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目的性不明确;学习则是主体为了掌握一种新的交际工具所进行的目的性非常明确的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B.环境:习得一般是在使用该目的语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学习主要在课堂环境下进行,可能有目的语环境,也可能没有。
C.注意点:习得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上;学习的主要注意点在语言形式上,有意识的系统的掌握语音、词汇、语法,却经常忽视了语言的意义。
D.学习途径:习得的方法主要靠自然语言环境中的语言交际活动,没有教材和大纲;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模仿和练习来掌握语言规则。
E.时间:习得需要大量的时间,习得效果一般很好;学习花费时间一般很少,但学习效果通常不佳。
F.有无意识:习得是潜意识的自然的获得;学习是有意识的规则的掌握。
2、外语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外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非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3、语言习得机制:它脱离人类的其他功能而独立存在,与智力无关。
语言习得机制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以待定的参数形式出现的、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又称为“普遍语法”。
第二部分是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也就是对所接触到的实际语言的核心部分进行语言参数的定值。
4、中介语:1969年由美国语言学家塞林克提出的,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母语也有别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不断向目的语过渡的动态语言系统。
中介语理论有利于探索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本质,发现第二语言习得的发展阶段,揭示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及第一语言的影响。
5、普遍语法:语言习得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部分以待定的参形式出现的、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
6、母语迁移: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
(正迁移、负迁移)7、化石化:化石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些学生能大胆流利地说汉语,但在说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语言形式上的一些固化错误,而且从语言准确性和交际能力看都表现出停滞不前的情况,即中介语固化现象,即化石化现象。
.“化石化”现象。
它是指中介语稳定性的一个表现。
这一方面指的是中介语在总体上总也达不到与目的语完全一样的水平,另一方面是指某些学习者在语言的某些具体形式上到了一定程度就停滞不前了。
8、教师语言、外国人话语:9.显性学习与隐性学习:(隐性学习定义为):通过专注经常出现的线索,对结构进行理解并习得的原始过程。
(显性学习):则是明确告知学习的内容,并且以考试作为检查手段的学习过程。
无论显性学习还是隐性学习在二语习得过程中都会起到重要作用。
10、个体差异:指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特点,人的个体差异表现在方方面面,每个个体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的背景都存在着差异。
11、认知风格:又称认知模式,指个体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表现在认知组织和认知功能方面持久一贯的特有风格。
它既包括个体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又包括个体态度、动机等人格形成和认知能力与认知功能方面的差异。
个体的认知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分析性与非分析性概念化倾向;对认知域宽窄的选择;对两可与非现实体验的不容忍;复杂认知与简约认知;记忆过程中信息的整合与分化;扫描与聚焦;冒险与保守;解决问题的滞阻与畅通等。
由于个体的认知风格不同,教学中有效的学习指导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它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早期。
在六七十年代,认知风格的研究呈现一派繁荣景象,有大量的认知风格结构被提出和验证,如场依存性-独立性;聚合型-发散型;整体型-序列型;言语型-表象型,等等。
对此做出开拓性贡献的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特金(Herman A.Witkin,1916—1979)。
90年代起,认知风格的研究出现了突破性成果。
这主要是由英国伯明翰大学的拉埃丁(Richerd.Riding)及其同事完成的。
他们不仅仅综合了已有的发现,更重要的是,他们提出了一个认知风格结构,并发展出一套认知风格评估体系,然后对其进行调查,并应用于真实的情景中。
第二语言习得基本理论:一.对比分析:1.对比分析的基本理论:对比分析的语言学理论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心理学理论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迁移理论。
对比分析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
2.对比分析强势说及弱势说:强势说是以事前对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对比分析为基础来预测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可能产生的错误,这种预测常常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弱势说不主张通过差异的对比来预测学习者的难点,而强调对学习者的错误进行揭示,主张从学习者的错误分析着手,在母语与目的语差异对比的基础上说明学习者产生错误的原因。
3.对比分析的意义和局限:A.意义:通过目的语与学习者第一语言的对比,从两种语言的差异中发现了第一语言给第二语言教学带来的干扰,从而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信息。
B.局限性:①对比分析的主要观点是两种语言的相同之处产生正迁移,不同之处则产生负迁移。
②对比分析只研究第一语言(母语)对目的语学习的迁移作用,而第二语言学习者所遇到的困难和所犯的错误并不只是来自第一语言的干扰。
③对比分析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下,只对语言的表层结构进行对比,而且主要集中于语音、词汇、语法几个方面,没有语义、语用、话语、文化等方面的比较,因此这种对比也是不全面的。
④对比分析最大的问题在于把学习者看做是机械刺激的对象,不重视对学习者的研究,干脆抛开学习者,只是进行目的语和学习者母语的对比,甚至根本没有涉及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表现,也未涉及到学习者的特点。
二.偏误分析:偏误分析理论背景: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
1.偏误和失误的区分:偏误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失误是指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
2.偏误分析研究的步骤:①搜集供分析的语料;②鉴别偏误:区分是有规律性的偏误还是偶然的失误,同时还要区分是结构形式的偏误还是语用的偏误;③对偏误进行分类;④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⑤评估偏误的严重程度,是否影响到交际;3.偏误的五个来源:①母语负迁移:学习者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赖母语知识,因而同一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往往出现同类性质的偏误;②目的语知识负迁移:学习者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造成了偏误;③文化因素负迁移:有的偏误不完全是语言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语言形式上的偏误,或是语言使用上的偏误,这是由于未能正确理解目的语文化所造成的;④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造成偏误的学习策略主要有迁移(学习者遇到困难的时候求助于已知的第一语言知识去理解并运用目的语)、过度泛化(学习者采用推理的方法,把新获得的目的语知识不适当地扩大使用而造成的偏误)和简化(学习者故意减少他们认为的目的语的冗余部分,或者将带状语、定语成分的复杂句子,分成几个简单的句子)。
⑤学习环境的影响:主要指教师不够严密的解释和引导、甚至不准确的示范,教材的科学性不强或编排不当,课堂训练的偏差等。
4.偏误分析的贡献:①是对比分析的继承和发展:它突破了对比分析只强调第一语言干扰的局限,指出过渡泛化等干扰造成的偏误,弥补了对比分析的不足。
②偏误分析改变了人们对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偏误本质的认识:从最初的把偏误看做是需要避免的消极因素到现在强调偏误的积极意义。
③偏误分析对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的研究丰富了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促进了对儿语言教学的发展;5.偏误分析的局限:①仅仅考察学习者的偏误,而不是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的全过程;②偏误分析师横向研究和静态描写,难以区分学习者在不同阶段出现的偏误,难以观察学习者的习得过程;③学习者采取回避的策略:由于偏误分析关注的是学习者产生的偏误,而对回避策略却无法观察到;6.汉语偏误分析研究:中介词特征的反应时研究的主要内容三.克拉申语言习得假说:1.习得与学习假说:习得是潜意识的、日常的、暗含的学习;学习是有意识的语言学习,这是明确的、正规的、从语言学方面理解并掌握语言。
通过学习获得的语言无法成为目的语习得的基础,也不能用来自然地表达思想,在实际中流利地运用第二语言只能靠习得。
2.自然习得顺序假说:人们习得语言规则有一个可以预测的共同顺序:有的先习得,有的后习得。
习得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语素有一共固定顺序,这个顺序不受学习者母语和年龄的影响,称为自然顺序。
3.输入假说:①克拉申认为人类获得语言的唯一方式是对信息的理解,也就是通过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习得语言知识。
②输入的语言信息既不要过难,也不要过易。
③听力活动对语言习得最为重要,语言习得是通过听力理解来实现的。
4.监控假说:与习得和学习分别相联系,人的头脑中有两个独立的语言系统,一个是潜意识的系统,一个是有意识的系统。
流利地运用第二语言靠习得,交际中使用的输出的话语是由潜意识的习得系统引起的;通过学习所获得的有意识的系统语言知识和规则,并不能使学习者表达得更为流利。
学习系统只是一个监督者的作用,对输出的语言形式进行检查和监控。
5.情感过滤假说:也称“屏蔽效应假说”,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和生活中有各种各样接触目的语的机会,这就是输入。
人类头脑中对语言的堵塞现象,是由于情感对输入的信息起了过滤作用,称为“情感过滤”,或者说称为把输入挡在外边的屏障,而造成这种过滤或屏障的主要是一些心理因素,这都能挡住输入。
四.内在大纲:是人类掌握语言的客观普遍的规律,教师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控制教学过程,无法完全控制学习者对输入语言的内化过程。
当教师的教学安排与学生的习得规律,即内在大纲不一致时,就会影响到第二语言的习得。
五.文化适应理论:舒曼提出,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出发,把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看做是逐步适应目的语文化的过程,把整个第二语言习得看做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
文化适应是指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的社会和心理的结合,学习者与目的语文化的社会距离与心理距离成了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因素。
六.学习者语言变异能力:七.个体差异与学习策略:如:外语学习者最头痛的问题莫过于单词的积累,因此运用一些记亿策略补偿策略是必要的: a. 能区分重要词汇和不重要词汇,并对此采取不同的策略; b. 把猜词义和查字典有机结合起来; c. c. 不孤立地记忆单词,而是记忆短语、记忆句子,并且把这一任务和文章结合起来; d. 朗诵、背诵部分精彩段落; e. 就课文中的关键词进行话题讨论,逐步养成用英语思考的好习惯奥克斯福特(R. Oxford)将语言学习策略分为两大类,六小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