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执行难的成因分析及解决方法张 斌 【论文提要】民事案件执行难一直是困扰人民法院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它不仅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与尊严,而且影响着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影响着人民法院的执法声誉和威信。
但造成民事执行难的成因是复杂、多方面的。
笔者在此从法院、当事人、社会等各个角度浅析这一成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希冀“执行难”在人民群众的心中成为过去。
【关键词】 民事执行 审判职能 履行能力 保全措施 民事执行,也称民事强制执行或者强制执行,是指国家机关依债权人的申请,依据执行根据,运用国家强制力,强制债务人履行义务,以实现债权人的民事权利的活动。
①民事执行是当债务人拒不履行生效执行名义确定的民事义务,人民法院运用国家公权力,依法采取民事执行措施,迫使债务人履行义务,实现债权人权利的法律活动。
执行工作是人民法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民法院审判职能的重要环节,也是当事人合法权益得以保护的最终体现。
如果生效裁判文书得不到执行,司法公正得不到真正体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能受到保护,法律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执行难问题。
执行难的存在影响了法院的威信,损害了法律的威严,严重影响人民法院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案例回放: 案例一:被告余某因借款、借贷、买卖等7件合同纠纷案件,被瑞安法院判令向原告还款,但余某拒不履行义务。
胜诉人发现余某在瑞安经营着某橡胶制品厂,厂内尚有大量财产,遂向瑞安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去年3月,法院向余某发出执行通知书并向相关部门发出协助执行通知。
此后,余某迅速将厂内24台内胎硫化机和2台内胎接头机,分两次转移到山东某国际物流公司仓库内存放,后将其中9台内胎硫化机以10万余元卖给他人,其妻还出资20万元与人注册成立一家鞋业公司。
案例二:2006年间,被告陈某向王某借款3.7万元逾期不还。
诉诸法律后,鹿城法院判令陈某偿还借款本金及利息。
但当法院向陈某发出执行通知书及“财产申报令”后,陈某均未予理睬。
后来,法院动了很大的人力物力才查明,陈某在永嘉县瓯北镇有房屋二间,其还将与妻子共有的一间店铺以8.8万元转让给他人。
案例三:原告宁波市某五金厂与我市一被告洪某因买卖合同货款产生纠纷,于2006年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偿付拖欠的货款80万元。
审理中,原告向法院申请对洪某所有的某健身房予以财产保全,并向法院提供20万元作为担保金。
法院依法于2006年4月18日做出查封健身房财产的民事裁定,随后予以查封,被查封的财产价值约数十万元。
法院经审理后一审判决,洪某应一次性支付原告80万元及相应的利息。
洪某不服,上诉到市中院。
去年4月25日,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但调解书生效后,洪某依然未能履行义务,宁波市某五金厂于去年5月10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然而此时,洪某早已擅自将查封财产从保管场所全部转移至别处,洪某所有的健身房也已经成功出售并过户登记,本人也去了国外,致使该案无法有效执行。
案例四:原告江苏南京一模具厂与浙江金华一玩具厂签订了服务协议,由模具厂为玩具厂提供一批玩具的模具。
后因合作过程中出现纠纷,南京模具厂将金华玩具厂告上法庭,要求其赔偿损失及违约金60余万元。
法院在审理判决后,玩具厂应一次性赔付原告40余万元。
被告拒绝支付,原告遂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然而法院的执行过程一直受到当地政府的阻挠。
因为金华玩具厂每年都能为当地提供大量的税收收入和解决大量的就业压力,致使案件一拖再拖无法执行。
一、执行难的成因分析 现在笔者就针对这四个案例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引申分析一些关于判决已生效但是执行困难存在的原因: (一)执法环境不够好 1、一些被执行人的法律意识不强。
一些被执行人对生效判决确定的义务不自觉地履行或抗拒执行,主要表现在不积极主动向法院提供财产情况,故意逃避执行,隐匿、转移财产,致使出现被执行人难找、被执行人的财产难查的现象,增加了执行工作的难度。
案例二中当法院向陈某发出执行通知书及“财产申报令”后,陈某均未予理睬,集中反映了被执行人对生效的判决确定的义务不自觉地履行或抗拒执行,隐匿并转移其财产,导致判决无法执行的问题出现。
2、有关方面不积极配合。
在司法实践中,银行、房管、工商管理等部门和单位对法院的协助执行通知经常出现不积极配合的现象。
价格鉴定、评估、拍卖等社会中介组织对法院委托的价格鉴定、评估、拍卖事宜有的不依法进行,有的甚至弄虚作假。
案例一中余某在被执行过程中,其擅自转移财产后,其妻子尚能出资20万元在工商部门与他人注册公司,可见工商管理部门并未对法院的协助执行通知积极对待,造成案件执行难出现。
案例三中,洪某的健身房在已被人民法院采取了财产保全措施以后,仍然能够成功出售并在房管部门进行过户登记,同样也是因为各部门与法院工作的配合不积极造成的。
3、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是执行难存在的“顽疾”。
地方保护主义这是一个存在了很多年,仍然没有解决的难题。
部分单位、部门,甚至政府机关为保护当地当事人的利益,不惜干扰人民法院正常司法工作的开展,表现在阻挠执行、抗拒执法、不协助执行、为当地的当事人通风报信等,严重制约着执行工作的正常开展。
②案例四集中反映了地方保护主义在法院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各地方政府为保护当地的一些企业往往会采取一些阻挠执行、抗拒执法、不协助执行、为当事人通风报信等行为。
4、执行力量不足、办案经费短缺、装备落后,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执行工作的需要。
执行工作需要法官经常外出办案,外出的时间多,需要投入的精力和人力要多,但是,实际中执行人员较少,投入的经费也比较少,不能适应执行工作的需要。
5、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也给法院执行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执行工作目前主要依靠民诉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工作的规定来开展工作,缺乏具体明确的操作规范,没有制定出《强制执行法》等比较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使执行人员无法采取行之有效的执行措施。
(二)执行工作力度还不够 1、一些案件在法院立案后没有在3日内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书;有的案件的被执行人本来具备履行能力,由于法院没有依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错过了执行的有利时机,导致一部分案件久拖不执。
在立案和审判阶段采取保全措施不力,需要先予执行的或者需要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措施的,没有及时采取,结果坐失执行良机。
2、部分案件没有采取强有力的执行措施。
一些案件中止、终结执行缺乏相应的证据予以佐证,以“被执行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为由裁定中止或终结执行,无任何事实依据,也容易导致执法的随意性。
3、对一些被执行人或其他人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甚至擅自处分已被法院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妨害执行行为的,法院没有采取相应的强制措施。
(三)法院裁判案件时制作的法律文书不明确 法律文书出现问题,导致司法实践中案件出现“执行难”的现象还为数不少,常常有执行员抱怨“根本没法执行”就是这种情况,这是法院自己给自己带来的“绊脚石”。
③在司法实践中,审判与执行严重脱节、审理不兼顾执行将造成执行困难。
(四)强制措施的过于保守 法院在民事执行中,强制措施使用的过于保守也是导致执行难的原因。
现代社会是法治型的社会,一切活动都应该依法进行,包括法院的执行工作也必须严格依法进行。
在大多数情况下,法院在民事执行中都很保守的使用强制措施,特别是司法拘留措施使用的更是相当谨慎。
④但在一些执行案件当中,确实存在着被执行人公然藐视法律,拒绝、推脱,甚至阻挠法院人员办理案件,更有甚者还存在暴力抗法现象。
笔者认为在执行工作中,如果确实有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十章的规定,就必须依照法律使用司法强制措施,对违法的人予以制裁,这样做既维护法律的威严性,也保障了执行工作顺利的进行。
在这些强制措施中,最有效的应该是司法拘留措施,司法拘留是强制措施中较为严厉的惩罚手段,能起到极大的震慑作用,可以确保执行工作顺利的进行。
使用司法拘留的这种强制措施的关键点是对行为人违法程度的准确把握。
(五)部分案件被执行人确无履行能力 造成执行难的原因很多,有些案件是因为被执行人确实没有执行能力、无法找到被执行人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存在一批难案、硬案和“骨头案”。
二、解决执行难的方法 针对以上多方面造成执行难的原因,笔者在通过查看多方面资料后,提出以下几点方法,以便解决一些执行中的困难。
(一)进一步加大执行工作力度,着力解决执行难的问题 执行力度的大小,不仅关系到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实现,也关系到“执行难”问题的有效解决。
要通过加大执行力度,体现生效法律文书的威严和执行工作的权威,努力把法律文书的要求落到实处。
首先要提高办事效率。
对进入执行程序的案件,要及时向被执行人送达执行通知书,以申请人举证和人民法院依职权调查取证相结合的方式多渠道、多方式了解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
其次,对有履行能力而不主动履行的被执行人,要坚决采取搜查、查封、扣押、冻结、划拨、变卖、拍卖被执行人的财产等执行措施;对一些被执行人员或其他人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或妨害执行行为的要及时依法采取相应的强制措施,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加大执行改革力度,采取灵活多样的执行方式方法 实践证明,采取委托执行、异地执行、交叉执行、提级执行和统一执行相结合的多管齐下的办法对解决“执行难”问题效果更好。
异地执行方式的优点是执行法院与被执行人所在地或被执行财产所在地人际关系少,受“地缘”、“人缘”关系影响较小,执行力度较大。
⑤它一般适用于执行法院与执行地点相距不太远、被执行人有便于执行的财产案件。
交叉执行就是在高级法院的统一协调指挥下,本辖区内不同地区的法院相互交叉,甲地的案件由乙地法院执行;乙地的案件由甲地或丙地法院执行。
所谓提级执行,就是将本来应由下级法院执行的案件提到上一级法院执行。
地方保护主义、执行中的种种阻力、“地缘”、“人缘”关系等等,都是越往下越严重,上级法院跳出了下级法院所在的那个“小圈子”,级别高,影响力大,突破了原来的种种关系,执行起来阻力相对小一些。
所谓统一执行,是指对一些有特殊阻力、影响较大的案件,由高级法院或中级法院调集辖区内的执行人员和装备,统一指挥,统一执行。
⑥ (三)坚持学习与培训相结合,进一步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执法者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执法活动的质量。
因此,抓好执行工作必须从提升执行人员的整体素质入手,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纪律严明、公正清廉、训练有素的执行队伍。
要摒弃“重实体轻程序,重结果轻过程”的错误认识,树立违反程序法也是违法的观念。
在执行过程中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开展工作,以程序合法确保实体公正。
首先,要进一步提高执行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
使他们树立起大局意识、政治意识,从思想上树立起“执法为民”的司法理念,并把其作为衡量执行工作的标准和评价执行工作好坏的基本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