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变革

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变革

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变革体育改革一直是广大体育工作者热衷于探讨的话题,可是改来改去、变来变去无非就是流于形式上的变化与革新,其变化也是千人一面,剥去一层又一层的外衣,纵观其本质并没有发生转变。

应试教育依旧主宰学校命脉,分数决定学生未来。

高考学科永远是第一位的,因此音、体、美、信息诸如这一类的小学科就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有时学校尤其是重点中学只是不得已而为之。

什么3A学校评定标准、发展全面人才都成了空话、废话。

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我们也是倍感压力,同样经过了12年的寒窗苦读,接受了四年的大学职业教育,掌握了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可是学到最后又能怎样,英雄无用武之地用来形容我们恐怕再贴切不过了,随着时间的积淀,知识慢慢被遗忘,技能渐渐被退化。

也许是工作需要,也许是教师个人问题,也许是由于外界因素影响,大多数体育教师的工作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别的事情上,本应该专职的体育事业反到成了副业日渐荒废,谁不想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所建树、施展才华,拓展一份自己的天地,可是往往事与愿违。

在学校体育教师不仅地位低、待遇少,并且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经常还会成为其他学科教师乃至学生调侃的对象,“你的语文是体育教师教的吧”,“你的数学是体育教师教的吧”“你们体育教师不就是看着学生们玩吗”“你们还能干点什么”等等。

诸如此类的话语,像一把把利刃,刺向我们本已伤透的自尊。

2014年底,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谈了关于学校体育改革的若干问题,我们似乎又看到了希望,希望这一次是真的,但至少可以坚持到底,不要像以前改革的浪潮,往往来势凶猛,半途无疾而终,大城市红红火火,地方无动于衷。

不论怎么说只有改才会变,所以面对这一次改革,我们广大体育工作者应做出积极的回应。

我们只有这样才不会被社会抛弃,时代的列车才会有我们的一席之地。

作为农村学校的一名基层体育工作者,我们应认真学习习总书记的讲话,理解国家体卫艺司关于体育改革的目的与方向,配合地方体卫艺处,积极结合自身所在学校的特点、软硬件设施,制定出具有地方特色、契合实际的体育改革措施。

本人所在学校是一所市级重点中学,软硬件设施齐备,这为我们变革与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因此,伴随改革的春风,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应各抒己见,为我校体育事业的腾飞贡献力量。

下面就本学校体育改革中的问题,结合本人观点简单谈以下几点。

第一:体育课。

体育课依旧是体育教育改革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原有的教学模式早已不能适应时代进步与学生发展的需要,改革势在必行。

我校顺应改革的步伐,并作出了积极的回应,采用基础教学和分项教学并存的体育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传统模式与先进模式相结合的一种形态。

符合农村及中小城市的地方体育教学特点。

但我校在推进这种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

例如:基础教学不深入、无特色,分项教学走形式、无特点。

教学时间无法保证、教学进度随意更改、教学内容随机性强。

这样的教学形式应付上级检查尚可,但是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本校体育事业的进步,则不是一件好事。

第二:早锻炼、课间操。

早锻炼和课间操开展的意图在于强健学生体魄、提高免疫力。

可是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个方面。

早晨起来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出去跑几圈,表面上看起来是为了学生好。

可是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育也未见就是有益的。

古人讲究闻鸡起舞,那是什么时候,处处鸟语花香,田园春色。

现在呢?农业社会早已过渡到了工业社会,工业社会也在向科技社会迈进。

我们是不是也要进步啊!再有早晨起来跑步似乎是八九十年代惯用的一种锻炼方式,我们已经步入了21世纪,该走的就不要挽留了。

其实有很多锻炼方式、方法都是可以值得我们借鉴的,只是我们不敢去尝试。

第三:课余训练。

体育特长生是在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不仅要面对繁重的学习压力,同样还要背负寒冬酷暑中的磨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付出怎有回报。

学习文化知识,我们都知道文要背书、理要做题。

可是体育呢?不训练怎有成绩。

同样成绩的取得是靠1%的天赋+99%的汗水。

最新一轮的减负并没有让学生真正感到轻松,虽然在校的时间少了,可是课业强度大了。

对于本就基础差底子薄的体育特长生来说,学习更是雪上加霜。

学习与训练时间上的冲突更是广大教练员不可规避的问题。

现在的独生子女个个娇生惯养,吃不了一点苦头。

家长所谓的“老师你该管就管,该说就说。

”只是客道话,广大教练员切勿拿它当真。

一旦出了问题,你是要承担责任的。

再有,大多数体育特长生经过三年的高中生活考学无路也是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体育特长生大多文化成绩相对较差,并且还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参与体育训练,因此,经常会受到文化学科教师和同学的排挤,再有文化学科教师由于受到一些校内成绩评价标准的限制。

因此,无暇顾及这些学习较差的体育特长类学生。

久而久之,造成体育特长生的文化成绩一落千丈,毕竟体育类大学
的门槛是文化与体育双腿迈进才算成功的。

这样长此以往使一大部分体育特长学生由于文化成绩的拖累,没有步入更高一级的学府。

恶性循环没有学生再去愿意练体育,所谓的学校体育事业也就成了一纸空文。

我认为开设艺体班是最科学有效的方法,不仅可以兼顾学生的特长与发展,同时对于他们文化成绩的提高也会有所帮助,文化学科教师可根据特长类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总之,改革之路是没有一帆风顺的,尤其像我们这样的小学科变革起来更是难上加难。

这么大的学校、这么多的优秀教师,如果我们都不站出来,提出我们的建议。

那我们的变革将会重蹈覆辙、归于原状,各项工作转了一个大圈,又重新回到原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