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小康社会发展目标

2020小康社会发展目标

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要指标的发展目标朱庆芳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提出了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三步”走的具体部署,要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我们根据近十年的发展速度,参考了中等收入国家的发展的水平,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定出较切合实际的2010年和2020年的远景发展目标,供各地在制定本地区小康目标时参考。

现将十六个主要指标及其测算的根据和情况说明如下:1、GDP增长速度。

它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总量的综合指标,它包括了三个产业部门的增加值,用人口平均的人均GDP,综合反映了全社会的产出效益。

发展目标的确定,首先要确定GDP和人口的增长速度。

改革开放解放了长期被束缚的生产力,24年平均,GDP以9.4%的高速度发展,其中1998-2002年五年平均,速度已降至7.6%,呈递减趋势。

说明自1978年以来,经济的高投入和高产出的高速增长时期己经过去,在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的发展对推动经济高速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但乡镇企业的发展有较大盲目性,到了90年代,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企改革的深化,市场需求的变化,使乡镇企业的产值和增长速度均呈下降趋势,再加上挤掉了一些水分,使统计数字更切合实际了。

还由于80年代和90年代初经济的过度投资、过度竞争形成超常规增长后,资本形成所积累的一系列低效率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形成的无效资本和库存大量积压使企业利润率下降,这些都导致经济增长速度呈下降趋势的长期因素。

从国外发展趋势看,高收入国家GNP(国民生产总值)在五六十年代的年递增速度,美国为3.1%,英国为2.7%,80年代高收入国家平均年递增速度降为2.3%,90年代中期降至1.9%,末期又降至1.6%:速度最快的日本,在经济起飞时期的60年代年均增长速度曾高达11%,但到70年代便降至4.9%,近几年经济衰退后则出现了负增长。

从统计的技术因素看,存在绝对额的基数越大,保持高速增长的难度也越大,速度虽慢了,但每增长1%的绝对额却增加了。

如2002年GDP增长速度为8.0%,每增长1%的绝对额是1024万元,2020年每增长1%的绝对额是3616万元,虽年均增长速度后者比前者略有降低,而绝对额却增加了2.5倍。

根据以上对国内外增长趋势的分析,确定了今后两个发展阶段按高低两个速度测算,GDP的年递增速度低线为7%、6.5%,GDP的绝对额2010年为17.64万亿元,2020年为33.11万亿元,按高线的年递增速度为7.6%和7.0%,GDP的绝对额2010年为18.38万亿元,2020年为36.16万亿元。

2、人口总数和净增率。

人口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密切关系,人口的增长与实现小康和现代化水平呈负相关,即小康和现代化水平越高,人口增长率越低,反之则越高,因此人口的增长率也反映了小康和现代化水平。

中国是人口大国,2002年底已达12.85亿人,自70年代以来,大力控制人口增长,成绩卓著,约少出生3亿多人,中国的人口增长率在世界各国中己处于低增长率的行列,以1990--1998年的年均增长速度为例,中国为1.1%,低于世界平均1.6%的水平,也低于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国家1.5%和1.2%的水平。

但目前中国仍存在低增长率与高增长量的矛盾,2002年净增长率虽己降至0.65 %,但增长1%的绝对量是1285万人,新增人口的新增消费量就达460亿元,相当于新增消费总量的13%。

人口是现代化指标的分母,过度增长就会影响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为了早日实现小康和现代化,今后二十年中仍要控制人口的增长。

据预测2005-2020年为生育旺盛的新高峰期。

全国流动人口已超过1.2亿人,给计划生育和人管理带来难度,今后要稳定低出生率的任务十分艰巨。

重点是要把农村和高增长率的地区,通过计划生育的实施,按目标降下来,实施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调整人口结构,三者相结合的人口发展战略。

据社科院人口研究所专家的预测,2010年将达到13.8亿人,年均增长0.83%,2020年再增1亿,达14.8亿人,年递增速度降为0.7%,2050年控制在16亿人左右,年递增速度降为0.26%,五十年后即可实现零增长。

据专家预测,全世界总人口将从2010年的70.3亿人增至2050年98.3亿人,中国占世界人口的比重由19.6%降为16.3%。

3、人均GDP。

根据GDP和人口的测算,2010年的人均GDP为12800--13320元,2020年为22370--24430元,,按汇率1比8.28折合成美元,2002、2010、2020年的低线分别为:962、1546、2700美元,高线2010、2020年分别为1610、2951美元,到2020年仍达不到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3000美元的水平,只相当于目前中等收入国家平均2590美元的水平。

主要原因是中国按官方汇率1:8.28折算成美元,缩小了实际购买力水平,国际比较应按购买力平价(PPP)折算才有可比性。

世界银行的发展报告中计算的中国PPP偏高,比按汇率计算的GDP高出3.7倍,现参照中等收入国家高出1.9倍(现按高1倍)的比例计算,2010和2020年分别为:3200和5900美元,己超过了3000美元的近一倍,也超过了目前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也有可能超过2020年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4、城市化水平。

这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指标。

中国是农业大国,目前农业人口占三分之二,农业发展滞后于工业发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仍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当前中国城市化水平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世界发展报告的统计:2000年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达47%、中等发达国家为50%,高收入国家为79%,而中国2002年仅为39.1%,比中等发达国家低11个百分点。

由于农村外出的流动人口高达1.2亿人,其中一部分人属于农忙务农、农闲进城打工,流动性较大没有算作城市人口外,有相当多的农村劳动力长期居住在城镇却没有计入城镇人口中,所以中国政府公布的城镇人口比重偏低,据估计约偏低10个百分点左右。

据人口专家预测,从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方面考虑,到2010年,城镇人口比例将提高到48%,年递增速度为2.7%,2020年为60%,年递增速度为2.3%,接近目前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

在实现城市化过程中,应限制大城市规模,适当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二亿多剩余劳动力不可能都转向城市,出路在于向广义的农业(林牧渔业)分流,向乡镇企业及第三产业分流,估计到202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60%是有可能的。

5、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

这也是反映小康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指标,在现代化水平较低的国家,第一、二产业的比例较大,社会劳动生产率较低,当进入工业化和知识化社会,随着技术革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一、二产业部门节省出的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从而使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和产值比重提高,这是各国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发展规律。

据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的统计数字表明:2000年世界平均笫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己达31%,其中中等收入国家达54%,高收入国家己高达70%。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虽第三产业发展很快,但到2001年仅占27.7%,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主要原因是中国第一产业比重较大,占50%,第二产业占22%,目前笫一产业有剩余劳动力2亿多人急待转移,第二产业也有剩余劳动力两三千万人,近几年累计下岗职工己达2600多万人,其中有1700多万人实现了再就业,目前还有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一千多万人急待转移,随着技术革命的开展,将会有更多的剩余劳动力。

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尚存在不少障碍,如户籍问题、城市基础设施的容量、就业岗位有限等,阻碍了大量向城市第三产业的转移,出路应向农村小城镇和乡镇企业的三产分流:城市剩余劳力除向常规的三产转移外,新兴的金融、保险、旅游、咨询、科技服务等三产行业均为供给不足的行业,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等行业的需求量很大,但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造成了“有人无事干,有事无人干”的现象。

此外,发展私营和个体受到资金、场地等方面的限制,因此有序的将一二产业剩余劳动力向三产转移,需要政府和各级管理部门从政策上、资金、税收等方面加以引导和扶持。

据统计,改革开放的23年和近11年,三产从业人员比例的年递增速度均为3.7%,今后几十年不可能保持如此高速度,会略有下降,二个发展阶段将以2.3%、3.6%的速度递增,到2010年三产从业人员比重为35%,2020年为50%,己超过目前中等收入国家41%的平均水平。

6、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

这是实现现代化的手段,尤其是第二次现代化要从工业化社会进入知识社会,关键是要以技术进步为先导,大力提高人口素质,先决条件是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据世界银行发展报告1996年的统计数字表明: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为4.8%,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为5.1%,高收入国家为5.4%,其中丹麦、加拿大、瑞典己达8%以上,美国己达7.4%,低收入国家也达3.9% 。

据了解,教科文年鉴中,各国的公共教育经费均为政府投入,不包括私立和集资的教育经费,为了可比,中国应该用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比重,2000年仅占2.3%,比1980年的2.5%下降了0.2个百分点,距过去十年教育发展纲要(1990-2000年)提出的比重4%还差1.7个百分点,低于世界各国的平均水平,如包括预算外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也只占2.9%。

而世界各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均呈上升趋势,世界平均,教育经费比例在近十年中提高了0.8个百分点。

日本在人均GDP一千美元时,教育经费投入就高达5%,由于重视教育的投入,因此它只用了二十年就达到了现代化国家的水平,成为世界上强国之一。

中国教育投入的低水平,不仅影响了现代化进程,也增加了居民教育经费的支出。

这种状况是与经济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不相适应的,主要原因是重经济、轻智力投资的观念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为此,政府和各级管理部门必须转变观念,重视对教育的投入,首先在第一个十年中完成教育发展纲要规定的4%的目标,第二个十年再提高到4.5%,这样仍达不到目前中等收入国家5.1%的平均水平。

7、在校大学生占适龄人口的比重。

这一指标与上述指标是密切相关的。

由于教育经费投入偏低,人口基数庞大,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2000年中国仅占7.2%,2001年实际为7.8%(不包括成人大学),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的水平,中等收入国家为19%,高收入国家为60%。

美国在1960年就达32% ,1976年就达 56%,1997年高达81%,37年中,以2.5%的速度递增,日本从1960年的9.5%提高到1997年的43%,37年年递增速度高达4.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