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脉象鉴别
在二十八种常见病脉中,有些脉象很相似,容易混淆不清,正如王叔和在《脉经·序》中所云:“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
故必须注意相似脉的鉴别。
对此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李时珍在《濒湖脉学》中编有言简意赅的“相类诗”加以鉴别,徐灵胎更具体地说明脉象的鉴别可用近似脉象相比的比类法,和用相反脉象对比的对举法。
(一)比类法
比类法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归类,或称分纲,即将相似的脉象归为一类;二是辨异,即分析相似脉象的区别。
1.归类
由于脉象繁多,且有很多脉象彼此相似,不易掌握和记忆,将二十八种脉进行归类、分纲,就能提纲挈领,执简驭繁。
以往对脉象的分类标准并不一致。
汉·张仲景把脉象分成阴阳两大类:浮、数、大、动、滑诸脉为阳脉,沉、涩、弱、弦、微诸脉为阴脉;宋·崔嘉彦以浮、沉、迟、数四脉为纲,将二十四脉隶属其下;元·滑伯仁主张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统辖各脉;清·陈修园则主张以浮、沉、迟、数、虚、实、大、缓八脉为纲统二十八脉。
各种病脉均是在邪正斗争中形成的,辨证以表里寒热虚实为纲,脉象则有浮沉迟数虚实之相应。
因此,现按浮、沉、迟、数、虚、实六个纲脉加以归类比较。
临床常见病脉的脉象和主病归类如表4-4。
2.辨异
在了解同类脉象相似特征的基础上,再将不同之处进行比较而予以区别,这就是脉象的辨异。
这样有比较有鉴别,更易于掌握,也便于诊察。
(1)浮脉与芤脉、革脉、散脉:四种脉象的脉位均表浅,轻取皆可得。
不同的是浮脉举之有余,重按稍减而不空,脉形不大不小;芤脉浮大无力,中间独空,如按葱管;革脉是浮取弦大搏指,外急中空,如按鼓皮;散脉是浮而无根,至数不齐,脉力不匀。
(2)沉脉、伏脉与牢脉:三种脉象的脉位均在皮下深层,故轻取不应。
不同的是沉脉重按乃得;伏脉较沉脉部位更深,须推筋着骨始得,甚则暂时伏而不见;牢脉沉取实大弦长,坚牢不移。
(3)迟脉与缓脉、结脉:三者脉率均小于五至。
但迟脉一息不足四至;缓脉虽然一息四至,但脉来怠缓无力;结脉不仅脉率不及四至,而且有不规则的歇止。
(4)数脉与疾脉、滑脉、促脉:四种脉象的共同点是脉率均有快于正常脉象的感觉。
不同的是数脉一息五至以上,不足七至;疾脉一息七八至;滑脉仅指脉形往来流利,应指圆滑似数但并不数;促脉不仅脉率每息在五至以上,且有不规则的歇止。
(5)细脉与微脉、弱脉、濡脉:四种脉象都是脉形细小且脉势软弱无力。
细脉形小而应指明显,主要从脉搏的形态而言;微脉则极软极细,按之欲绝,若有若无,起落模糊,不仅
脉相反,轻取即得,重按反不明显。
(6)实脉与洪脉:二者在脉势上都是充实有力。
但实脉应指有力,举按皆然,来去俱盛;而洪脉状若波涛汹涌,盛大满指,来盛去衰。
(7)短脉与动脉:二者在脉搏搏动范围上都较小,仅关部明显。
但短脉常兼迟涩;动脉其形如豆,常兼滑数有力之象。
(8)结脉与代脉、促脉:三者均属有歇止的脉象。
但促脉为脉数而中止,结脉为脉缓而中止,二者歇止均不规则;代脉是脉来一止,其脉率可快可慢,且歇止有规则,歇止时间较长。
(二)对举法
对举法就是把两种相反的脉象对比而加以鉴别的方法。
除上述六纲脉的分类包含有对举的内
容之外,再举例说明如下:
(1)浮脉与沉脉:是脉位浅深相反的两种脉象。
浮脉脉位浅表,轻取即得,重按反弱,“如水漂木”;沉脉脉位深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如石投水。
”
(2)迟脉和数脉:是脉率慢快相反的两种脉象。
迟脉脉率比平脉慢,一息不足四至;数脉脉率比平脉快,一息五至以上不足七至。
(3)虚脉与实脉:是脉搏气势相反的两种脉象。
虚脉三部脉举按均无力;实脉三部脉举按皆有力。
(4)滑脉与涩脉:是脉搏流利度相反的两种脉象。
滑脉是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涩脉是往来艰涩,滞涩不畅,“如轻刀刮竹”。
(5)洪脉与细脉:是脉体大小和气势强弱相反的两种脉象。
洪脉的脉体宽大,充实有力,来势盛而去势衰;细脉脉体细小如线,其势软弱无力,但应指明显。
(6)长脉与短脉:是脉位长短相反的两种脉象。
长脉的脉象是脉管搏动的范围超过寸、关、尺三部;短脉的脉象是脉管的搏动短小,仅在关部明显,而在寸、尺两部不明显。
(7)弦脉与紧脉:是因脉管性质有差异而脉势脉形有别的两种脉象。
弦脉主要是脉管较硬,弹性差,端直以长,如按琴弦;紧脉主要是脉管绷急、弹性高,脉体不大而脉势有力,弹指如转索。
(8)紧脉与缓脉:是脉搏气势相反的两种脉象。
紧脉脉势紧张有力,如按切绞绳转索,脉管的紧张度较高;缓脉脉势怠缓,脉管的紧张度较低,且脉来一息仅四至。
(9)散脉与牢脉:是脉位与气势相反的两种脉象。
散脉脉位浅表,浮取应指,脉势软弱,散而零乱,至数不清,中取、沉取不应;牢脉脉位深沉,脉势充实有力,实大弦长,坚牢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