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二则优秀教学设计一、课文内容分析《文言文二则》是统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由两篇文言文组成。
《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锺子期生为知己,后子期病死,伯牙摔琴断弦,从此再不弹琴。
故事荡气回肠,伯牙与锺子期的真挚情谊让人感动,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广为流传。
《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
围绕唐朝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刻画了热爱书画的杜处士和牧童两个特点鲜明的人物,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杜处士有一幅珍藏的《斗牛图》,牧童见了却拍掌大笑,指出了画中的错误。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认真地观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暗含了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来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
文章篇幅短小,故事性强,能吸引学生阅读。
简短如诗般的语言为读者描绘出了意境深远的景象。
揭示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
本课选取的是两篇记录中国传统艺术的文言文小故事,富有语言凝练、意蕴丰富的语言特点,是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佳作。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已有了初步感知,也了解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知道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
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与学生日常使用的白话文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对于文言文依然有着初学的新鲜感与认知上的陌生感。
本文虽篇幅短小,但是语言凝练隽永,寓意深刻。
学生在理解文意,读懂文本揭示的道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困难。
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学生未必能深入理解,只要让他们有所体会就可以了。
三、教学目标1.会写“哉、巍”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4.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2.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朗读,感悟友情?出示一组表达友情的古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学生读,谈体会。
【设计意图:课前安排学生朗读一族表达友情的古诗句,可以增加积累,学到积累古诗的一种方法,按主题归类,另外伯牙绝弦,这则文言文表现的也是友情主题,为学习课文作铺垫。
】二、情境导入,激发兴趣(一)播放歌曲《高山流水》出示《伯牙鼓琴》课文插图情境引入:同学们,请一边看图,一边听音乐,说说图和音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预设:1:这位正在聚精会神挑指弹琴的人必是俞伯牙了,而这位身着粗布大衣,正在倾听,满脸沉醉的必是锺子期了。
2:两个人那么醉心地沉醉在音乐中,是多快乐的事啊!(二)板书题目:伯牙鼓琴师:就这样的一幅图,还有一段故事呢!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课文《伯牙鼓琴》去细细聆听吧!1.学生齐读课题。
2.弄清题意。
“鼓”是什么意思?(弹。
)这里的“琴”指的是七弦古琴。
(教师可出示古琴图片。
)3.学生简介俞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
【设计意图:开篇音乐、图片引入新课,既可活跃学生的思维,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借助图片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从而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一)自由读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1.学生大声读课文,读两至三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
重点指导难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二)教师示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停顿,试着用“/”标记预设: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三)全班齐读课文,读正确、流畅【设计意图:读课文,感知课文,这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环节,如果能把课文读通顺流利,节奏准确,对课文内容就有了一定的了解。
】四、小组合作,疏通文意(一)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全文的意思师:课文读得很有古文的韵味了,我们现在就来读懂其中的意思吧!想想我们以前有哪些理解古文的方法。
(二)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合作讨论,弄懂课文意思,师巡视指导(三)全班交流课文意思【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学定教,学生运用喜欢的方法自主领悟,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
教师要激发、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文言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五、品读课文,感悟“知音”(一)何为“知音”1.什么叫知音?从哪里看出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预设: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2.指名读。
3.师: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自由说一说)4.伯牙鼓琴。
思考:他的琴艺怎么样呢?在文中如何表现出来的?(指名答)预设:伯牙能通过琴声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表达出来。
5.锺子期听之。
他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到了什么呢?用“——”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出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明确:“善哉”是表赞叹之意。
(教师指导读好赞叹的句子)这句话表明,伯牙隐藏在琴声中的想法,锺子期能心领神会。
6.如果你是锺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预设学生想象:徐徐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7.师:大家一起想象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的画面。
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志在明月,锺子期会怎样赞叹?教师引导学生说句子。
示例:“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善哉,皎皎乎若明月!”8.师小结:只有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只有他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这就是——知音。
知音相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预设:快乐、激动、兴奋……9.指导朗读。
(自由读、分组读)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体会到了真正的知音欢聚时的那一份融洽,那一份欢乐!的确,多么欢乐的相聚,多么难忘的时光!无奈世事难料,锺子期不幸去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升华情感,向课外拓展探究,既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敢的理解和对人物情感的体会,又可以训练学生的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知音之死。
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锺子期死了,伯牙为什么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预设: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
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2.锺子期死了,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预设:断了他的前程。
断了他的心弦。
断了他的希望。
……3.齐读。
(教师指导,要求读出伯牙此时的心情。
)4.为何锺子期死了,伯牙要绝弦呢?好不容易苦练学会的琴技就这样放弃了?5.在遇到锺子期前,有没有人赞美伯牙呢?那些人会怎样赞美伯牙?锺子期又是怎样赞美的呢?6.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锺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锺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会对锺子期说什么?【设计意图:理解文本,探究知音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对知音一词有更形象的了解,真正明确伯牙和钟子期两人的默契程度,通过与一般人对博雅的赞美做对比,知道只有两人的关系,达到了这种程度才能成为知音。
】六、丰富内容,回味“绝弦”(一)出示短歌,配乐教师深情朗诵师:据史料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
你们想知道吗?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二)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明确:悲恸欲绝、痛不欲生……(三)学生齐读课文【设计意图:出示俞伯牙悼念钟子期的一首短歌,教师配乐朗诵学生从歌词中可以感受到俞伯牙对钟子期的深切怀念,对知音一词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七、积累背诵,拓展延伸(一)学生动笔写感受交流师:课文虽然很短,但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二)学生再次深情读课文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
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
(三)学生伴随音乐读课文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典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
(四)师生分角色读并尝试背诵【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地读,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入理,读出韵味,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一)板书并齐读课题:书戴嵩画牛师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则文言文《伯牙鼓琴》,了解了关于“知音”的一段佳话。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则《书戴嵩画牛》。
(二)释题“书”是什么意思?“戴嵩画牛”又是什么意思呢预设:“书”,是写的意思。
“戴嵩画牛”就是戴嵩画的一幅画,画的是牛。
(三)了解戴嵩戴嵩是唐代画家,韩滉的弟子,韩滉镇守浙西时,戴嵩为巡官。
擅长画农家、山川田野的景色,画水牛尤为著名,后人评价他画的牛“野性筋骨之妙”。
相传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他观察得多么细致入微。
《斗牛图》是戴嵩的一幅水墨画,纵44厘米,横40.8厘米,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图绘两牛相斗的场面,风趣新颖。
【设计意图:出示戴嵩和《斗牛图》的相关资料,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画家和他作品的地位,为下一步表现牧童的大胆行为蓄势,能更好地表现中心。
】(四)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1.戴嵩的画在谁手里?他喜欢这幅画吗?2.这幅画上是什么?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质疑,教师要适当地点拨、引导,学会抓住文章的主脉络,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同时引导学生品味文言文的语言特色,从而体会文章的中心,提高文言文的学习能力。
】(五)指名讲故事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书戴嵩画牛》这个故事?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一)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
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二)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
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