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缘与地缘读书报告《乡土中国》读书报告《乡土中国》读书报告《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商务印书馆(北京),2011年1.关于费孝通和《乡土中国》2.对中国农村的探索/描述3.几个重要的概念差序格局礼治秩序血缘地缘4.对“乡土中国”中重要概念的修正(当代较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5.个人的几点看法篇二:《乡土中国》读书报告《乡土中国》读书报告一、作者简介:《乡土中国》由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费孝通先生所著。
费孝通:生于1910年,逝于2005年,江苏吴江人。
代表作有:《生育制度》、《乡土中国》、《乡土重建》、《行行重行行》等。
二、《乡土中国》概况:本书是费孝通老先生将自己下乡实践探索与社会学知识理论相结合所著的一本书。
本书立足于中国农村,从乡土特征、乡土习俗、乡土秩序、乡土礼俗、以及现代生活与乡土生活千丝万缕的联系入手,对中国乡土社会进行剖析,探索乡土社会本质,从而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与对现代文化及外来文化与乡土文化的关系、矛盾、冲突、联系。
三、作者主要观点:首先,作者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曾经的中国作为一个农业文明古国,土地对于农民的意义不言而喻。
种地是农村人根本的谋生方法。
农村人聚居生活,由小家庭组成大村落,具有稳定性。
然而,在社会极速变迁中,我们在乡土中所产生的习俗无法应对现代生活,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总结自“乡土本色”一节)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出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语言文字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的相同经验的一层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的多有经验愈复杂发生语言一层基础也就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趋于简单化。
(---总计自“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另外,作者对差序格局进行了解释。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样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越推越远,也越推越薄。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给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总结自“差序格局”)作者还认为,礼并不是靠一个人外在的权利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神人膺服:人服礼是主动的。
现在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
(---总结自“礼治秩序”、“无讼”)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
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
(---总结自“血缘和地缘”)四、读后感:《乡土中国》是我接触的第一本社会学相关书籍。
接下来,我将从写作手法、内容感受、自己见解三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作为社会学初学者,在拿到这本书时,本以为自己在对这本书的阅读上会有很大困难。
可是,等我着手阅读时却发现费老写的很通俗易懂、生动活泼。
没有过多在定义上的咬文嚼字,没有满目的专业术语。
相反的是,费老用“大白话”、“典型举例”、“生动比喻”将繁琐的专业术语化简成为我们能够读懂的深刻道理。
费老将自己乡村实践的结果与自己的理论研究相结合,在这本书中客观的陈述了乡土社会的特征,及其与西方社会、当代社会的异同。
采取了价值中立态度,既没有左右读者的价值判断也没有对孰好孰坏、孰对孰错做出评价,只是客观的陈述事实,让读者自己进行思考。
而本书的内容更是让我颇有感触。
中国乡土社会所呈现的风俗特点、秩序特征、礼俗表现其实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
它不仅仅存在于农村生活,我们现代生活、交往中也无不体现着乡土特点。
譬如,我们对道德秩序的认可、我们对于人情世故的认同、我们对于血缘关系宗族理念的态度都呈现着乡土性。
中国乡村存在的诸多现状与特点并不是意外,这是中华民族历史遗留下的文化遗产,它也并不是只存在于乡村,而是体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乡土性中体现最深刻的就是差序格局、血缘、礼俗秩序、道德规范。
这几方面归根到底都源于“人和人”。
首先,我们对于血缘的重视,维持了小家族的稳定继而行成了大家族的关系网。
然后由每个人向外推,就是一层层人际网,在生产生活中与人交往需要一定的准则,这就形成那个了大家普遍认同的礼俗秩序、道德规范。
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的高速进行,城市的迅猛发展,我们对于乡村的认识越来越浅显,我们对于乡村的偏见也越来越多。
就像书中谈到的我们认为乡村人“愚”,因为他们不懂科学知识、不认字。
这是十分错误的。
愚是指学习、思考能力的缺陷。
而乡村人一没有学习这席之事的机会、二没有学习这些知识的迫切需求,因为他们完全可以很好的交流生产作业。
如果农村人不会认字是愚,那城市人对于一些劳动活动的陌生以及对于生活经验的缺失是否也可以称之为愚,这只不过是,不同生活领域需求不罢了。
当然,我不是否认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只是陈述需求与学习的关系。
其次,面对着现代化与外来文化的“侵蚀”,乡土特色遭到了影响与冲击。
对于乡土性何去何从我有以下看法。
首先,中国的乡土性不会流失。
这是因为中国的乡土性源自于历史的沉淀,它已经渗透到了一代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中。
即使一些风俗在外来冲击下会改变,中国人的处事特点、对于血缘的认同。
对于道德秩序的认同也不会改变。
另外,如何能保持中国乡土性的良性引导呢,这学要的就是如何很好的处理现代、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简单地说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对双方的共同做法),细致的说就是要先分析如今社会现状,分析出我们需要什么、存在什么问题。
然后结合’乡土”、“现代”、“外来”的诸多特点哪个适合解决问题就将其结合。
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们需要把握好尊重民族性和吸收外来性的度。
我对于本书的认识还尚有不足,我也会随着专业知识的学习继续思考本书内容,领略费老的独特见解。
篇三:乡土中国读书报告乡土,消退中的生命花园——《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2010/5/20 《乡土中国》一书是由我国著名的乡土社会学家费孝通根据其四十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土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写成的十四篇文章的集合。
费孝通应当时《世纪评论》杂志之约,连载了十四篇文章,后由三联书店于1974年整理出版,1984年重刊。
我所做的读书报告针对的是1984年重刊版的《乡土中国》。
全书的主题是: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样一个问题。
该书与费孝通另外所著的《江村经济》《禄村农田》等调查报告性质不同,它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一些概念,有关中国乡土社会特性的一些概念。
作者以一名城市与乡村沟通者的身份极尽描写了中国乡土社会及乡土文化的各个方面。
全书结构简洁、紧凑,共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旧著《乡土中国》的重刊序言; 第二部分(该书的主体部分)是作者发表的十四篇关于描写中国乡土社会的论文的集合;第三部分是作者后记,以手记的形式清楚地交代了这本书的写作经过,还包括作者在以上提到的两所大学中任教的经历。
其中,第二部分又分为十四章,其核心内容分别为:第一章《乡土本色》:介绍中国乡土社会“土”气和其显著固定性的原因及现实性特点。
第二章《文字下乡》:挖掘乡土社会文字和语言的基础。
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论证了乡下人“不愚”的观点,引出文字语言相比于“特殊语言”(包括表情、肢体动作等)所天生固有的局限性,从而反思文字下乡运动的现实可操作性。
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补充前一章的观点,简单说明了时间上的阻隔对于文字产生的影响,强调了乡土社会所缺乏的文字产生、发展的土壤。
第四章《差序格局》:对比中西文化中社会关系上的差异,突出介绍了中国乡土社会中“以己为中心”(石子投入水中的波浪式)的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差序格局。
第五章(转载于: 写论文网:血缘与地缘读书报告)《维系着私人的道德》:以西方社会“团体格局”中的道德体系陪衬出中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最大特点——“私”。
第六章《家族》:介绍了乡土社会中家族单系(只包括父系这方面)的结构原则及其区别于西方社会家庭的功能。
第七章《男女有别》:阐述了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庭爱情观,即主张安于现状的亚普罗式的文化和主张克服阻碍、不断创造的浮士德式的文化,并以这两种文化的差异来了解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在感情定向上的差别。
从而揭示了乡土社会中保持“男女有别”这一原则的重要原因和意义。
第八章《礼治秩序》:“礼”是传统的维系,乡土社会是区别于法治社会的礼治社会。
第九章《无讼》:推行下乡的新的法律制度对礼治的乡土社会产生了副作用。
第十章《无为政治》:解释了横暴权力与同意权力,从历史的经验中找出了“无为”的价值。
第十一章《长老统治》:在横暴权力、同意权力之外,着重介绍了教化权力(长老权力)。
第十二章《血缘和地缘》:介绍了血缘社会(传统乡土社会)与地缘社会(现代商业化社会)各自的特点与差异,从血缘结合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
第十三章《名实的分离》:讨论乡土社会中的变动方式,承接第十、十一章,引出第四种权力——时势权力。
第十四章《从欲望到需要》:乡土社会中的人们靠欲望生活着,然而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而言,自觉的生存条件则是理性的“需要”。
1.社会学研究应坚持以中国的事实来说明乡土社会的特性。
(结合全书内容与《后记》中的阐述)2.以?文字下乡?和?司法制度下乡?为代表的一系列举动,只有在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之后才可能真正有效。
(自《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3.中西文化在社会生活方面有着天然性的巨大差异,想要以西方、现代化文明取代乡土文化无疑是阻碍重重。
(结合全书内容)4.中国的乡土社会终要一去不复返,这是将是一场充满痛苦的变革。
(从非自觉的意义上理解) 初读《乡土中国》是在高三上学期,由于中学校园生活与现实社会隔离性实在不小,所以当时读起来比较吃力,比较费解。
进到大学之后,也曾信手翻阅过几次,直到这次论文之前,才又再仔仔细细地研读了两次,由衷地感觉到了,费孝通对中国乡土社会了解之深入、剖析之详尽让人折服~所谓乡土:从生产力的角度上看,农民离不开“土”,日出而作、日暮而息,农民依赖着土地,耕作、收入、成家立业,脚下的黄土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从社会关系的角度上看,农民离不开“乡”,在传统的社会形态当中,谁也不能够离开群体而独立存在、独立生活,哪怕是实现了生产消费上的自给自足(还会有自然、政治、安全问题上的制约),而这群体往往是固定存在而长久不变的。
这样的乡土社会,中国式的传统社会。
不要忘了,今天,在中国超过80%的土地上,还生活着少说8亿的农民。
那绝不仅是历史而已,巨大的现实性让我们每一个人无从回避与忽视~那么,怎样来界定它才能够真正地系统全面而公正客观,(以下1.乡土社会是儒、士、道精神杂糅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