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著导读读后感《我与地坛》史铁生PPT教学课件

名著导读读后感《我与地坛》史铁生PPT教学课件


02
作品分析
PART
TWO
➢ 一是“我家离地坛很近”,而且搬家是“越搬离它越近”; ➢ 二是园子荒芜冷落,而“我”也因残废而被生活抛弃,同病相怜,两者都历尽沧桑。 ➢ 这样的开头,为下文描写、叙事、抒情打下了基础。
➢在最狂妄的年龄双腿残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什么都找不到了。 ➢写出了作者那时的孤独忧郁、颓废迷惘、痛苦自伤的心境。
失魂落魄
被社会遗弃的人
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 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 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的时候, 让“我”看到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雕栏玉砌不复在 四壁朱颜改 残阳 废园
古旧心得感悟
PART
FOUR
两个部分,一写地坛, 一写母亲, 二者究竟有什么关联? • 二者都对作者生活下去起了很大作用,一个让作者感悟生命应该乐观、坚强、豁达,一个用
自己的言行让作者感受到爱并鼓起生活的勇气。她们都是作者由自伤走向自强的精神源泉。 • 地坛是史铁生获得生存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地坛是我的地坛,也是我和母
苍松翠 柏树幽 野草荒藤乐悠悠 正红 沉静
生生不息
是一位既疼儿子又理解儿子的母亲 是一位坚忍的母亲 是一位活得最苦的母亲 是一位不幸的母亲 是一位不张扬爱的母亲
问题1:文中写了母亲的哪些行动,体现了母亲对儿子怎样的感情? 每次我要去地坛时,她无言地帮我备,帮助我上车. 母亲对儿子的理解送我出门,经常去找儿子..... 母亲对儿子的担忧
“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 让历史铁-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 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大向”
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即公元1530年,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地的场所,也是我国最大且是唯一现存的祭地之坛。 始建时,坛外辟有护坛一千四百七十六亩,坛内总面积六百四十亩。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坛的整个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端庄、雄伟、别具一格。 从整体到局部都遵照我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 “天南地北”、“龙凤”、“乾坤” 等 传统观念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地坛现存方泽坛、皇祗室、宰生亭、斋宫、神库等古建筑。
➢衰败、荒芜、陈旧 ➢宁静、生机勃勃 ➢特点:荒芜而不衰败
03
情节内容
PART
THREE
地坛
一座废弃的 古园,.....园子荒芜冷落得如 同一片荒地,很少被人记起。
荒芜冷落
被人遗弃的古园
同病相怜
“我”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 找不到工作,冷落得如同一片 野地,找不到去路, 忽然间几
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亲的地坛。
(一)地坛
荒芜但并不衰败特点
生命感悟
对象 特点 作用
(二)母亲
坚忍、毫不张扬
对象
史铁生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在地坛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使躁动的心走向宁静;在一次一次地寻求中, 终于体悟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 自己的车辙与母亲的足迹在这个荒芜而又充满生机的园子中融为一体,成为永恒。
世界文学名著导读
作者:史铁生
主讲人:当小图
目录 CONTENTS
01 作者介绍 02 作品分析 03 人物性格 04 艺术成就
01
作者介绍
PART
ONE
(1951年1月4日一2010年12月31日)
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 出生于北京,1967年 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捐给需要的患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