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医院感染100问

2014医院感染100问

2014年医院感染管理知识100问1、什么是医院感染?答:指住院病人在入院48 小时后获得的感染,包括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院内感染。

2、哪些情况属于医院感染?答:(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脓毒血症迁徙灶除外),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5)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3、哪些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答:(1)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 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4、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该如何处置?答:(1)医院发生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或者医院感染暴发,应当及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积极实施医疗救治,保障医疗安全。

(2)医院发生疑似或者确认医院感染暴发时,应及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环境卫生学检测以及有关的标本采集、病原学检查等工作。

(3)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上报。

5、医院感染的报告制度有哪些?答:(1)散发医院感染病例诊断后在24 小时内报告院感办,出现暴发流行趋势应及时报告院感办。

(2)发现以下情形时,应当于12 小时内向所在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①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②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3)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按照要求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①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②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③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6、消毒灭菌的原则是什么?答: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达灭菌要求。

各种注射、穿刺、采血器具应当一人一用一更换。

凡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达到消毒要求。

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用后应当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7、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隔离措施有哪些?答:患者安置单间或同种病原同室隔离,限制人员,减少人员出入单间。

其他多重耐药菌隔离措施:医护人员相对固定,专人诊疗护理严格遵循消毒技术规范,近距离操作如吸痰、插管等,眼、口、鼻防护戴防护镜;可能污染工作服时穿隔离衣,用后应清洁、消毒和/或灭菌专用,或穿一次性隔离衣;仪器设备每天定期擦拭消毒, 擦拭抹布用后消毒;终末消毒;床单位消毒;医疗废物防渗漏密闭容器运送,双层医疗废物袋,利器放入利器盒,连续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两次培养阴性解除隔离。

8、什么是医院感染暴发?答: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 3 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9、什么是疑似医院感染暴发?答: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 3 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 3 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10、隔离标志有哪些?答: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

11、什么是标准预防?答:医务人员在执行诊疗操作或对患者护理过程中,应认定接触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具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医务人员在接触上述物质时,必须采取隔离、防护措施。

12、什么是一级防护?其要求有哪些?答:称作基本防护,是在常规的诊疗环境下对医务人员进行的基本防护。

在常规的诊疗环境下工作的医务人员应戴工作帽、医用口罩,穿工作服、工作裤和工作鞋。

13、什么是二级防护?其要求有哪些?答:称作加强防护,二级防护的着装程序是从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依次完成的。

所有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分区分级的防护程序进行,在二级防护完成后才能进入污染区。

二级防护的着装防护程序是:首先在清洁区戴工作帽和N95防护口罩,然后穿上防护服,戴鞋套后再戴上手套进入半污染区。

在半污染区加戴一次性外科口罩、眼罩再穿上隔离衣、加穿鞋套、加戴手套进入污染区。

14、什么是三级防护?其要求有哪些?答:称作严密防护,三级防护是在污染区对病人进行气管切开、吸痰等操作及其他有血液、体液喷溅危险等特殊处理时的防护。

三级防护是在二级防护的基础上加戴全面型防护屏或将口罩、眼罩换为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15、甲型H1N1 流感患者隔离的原则是什么?答:(1)甲型H1N1 流感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应当分开安置,并进行单间隔离。

确诊患者可以置于多人房间,不设陪护。

(2)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飞沫隔离与接触隔离措施(3)患者应当佩戴外科口罩;在咳嗽或者打喷嚏时用卫生纸遮掩口鼻,然后将卫生纸丢入医疗废物桶;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应当使洗手液洗手或者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与他人的距离保持1 米以上。

16、甲型H1N1 流感的防护分为哪几级?答:(1)一般防护:适用于普通门(急)诊、普通病房的医务人员,要求: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外科口罩,认真执行手卫生。

(2)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要求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

严格执行手卫生,下班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17、WHO于1986 年向全球推荐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五项措施是什么?答:包括消毒、隔离、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检测进行感染控制。

18、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哪些?P4答:(1)宿主方面的危险因素如年龄因素(婴儿、老人),基础疾病(各种肿瘤、血液病、糖尿病、肝硬化等),意识状态(如昏迷和半昏迷)等。

(2)侵袭性诊疗操作方面的因素如器官移植,血液净化,动静脉插管,留置导尿,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人工机械辅助通气等。

(3)直接损害免疫系统功能的因素如放疗、化疗、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等。

(4)其他因素如住院时间、抗菌药物应用等。

19、医院感染三级管理组织是哪些?答:(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2)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和专职人员;(3)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

20、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前应注意哪些?答:应检查小包装有无破损、过期失效、产品有无不洁或霉变等。

21、无菌物品开启后,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多长时间?答:<24 小时。

22、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开启时间,超过多长时间不得使用?答:超过 2 小时不得使用。

23、治疗、护理及换药的操作顺序?答: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

24、开启的溶媒超过多少小数不得在使用?答:开启的溶媒超过24 小时不得使用。

25、口腔科的牙科手机和耐湿热、需要灭菌的口腔诊疗器械应首选什么方式灭菌?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的方法进行灭菌。

26、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器械,有效期不得超过多长时间?答:4 小时。

27、无菌物品储存柜或架摆放要求有哪些?答:无菌物品储存柜(包括药品柜、液体柜)距地面20cm,距天花板50cm 以上,距墙壁5cm 以上(不得将纸箱直接放置在地面上)。

28、使用含氯消毒剂应注意哪些?答:⑴按要求配置合适的浓度。

⑵浓度应每日监测并有记录。

⑶应及时加盖减少挥发,定期更换。

29、进入人体消化道、呼吸道等的内镜应达到什么消毒水平?答:应高水平消毒。

30、压力蒸汽灭菌的包装层数不少于几层?答:2 层。

31、预真空和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时,器械包体积是多少?答:不得超过30㎝×30㎝×50㎝。

32、压力蒸汽灭菌时金属包的重量不得超过多少公斤?答:不得超过7 ㎏。

33、2%戊二醛用于浸泡消毒和灭菌的时间各是多少?答:浸泡30 分钟达消毒水平、浸泡10 小时可达灭菌水平。

但原则上能高压灭菌的不浸泡。

34、医院感染的分哪两类?答:(1)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可以预防;(2)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不可避免。

35、什么是多重耐药菌的感染?答:主要指在抗生素的高压力下,产生的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的病原菌引起的感染。

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MRSA、VRE等。

此类病原菌引起的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是医院感染监控的重点。

36、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措施有哪些?答:⑴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

⑵严格实施隔离措施,必须进行接触隔离,医生须下床边或单间隔离的医嘱,护士在床牌上挂接触隔离标识。

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⑶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⑷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

卫生洁具、医疗护理物品单独使用。

⑸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⑹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37、我院医院感染管理重点科室有哪些?答:急诊科、麻醉科、ICU、消毒供应中心、内镜室、产房、儿科(新生儿)、血液科、口腔科、血液透析室。

38、易感人群有哪些?答:新生儿、高龄、重症、糖尿病、肝硬化、慢性肾炎、肿瘤、烧伤、白细胞下降等免疫力低下患者等。

39、医院感染的三要素(感染链)是什么?答: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40、抗菌药物使用率应控制在多少?答:50%以下。

41、什么是消毒?答: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42、什么是灭菌?(新《消毒技术规范》定义)答:杀灭或清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的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43、利器损伤如何处理?答:(1)如发生锐器刺伤等意外,应立即清水冲洗、挤出伤口血液、碘伏消毒。

(2)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卡》报告院感办,登记和随访。

(3)如果被沾染艾滋病患者或HIV感染者血液的利器损伤,应立即报告院感办。

由院感办与疾控中心联系做进一步处理。

44、什么叫有效氯?(新《消毒技术规范》定义)答:与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相当的氯量。

其含量mg/L或%(g/100ml)浓度表示。

45、什么是生物指示剂?(新《消毒技术规范》定义)答:含有活微生物,对待定灭菌过程提供特定的抗力的测试系统。

46、消毒产品有哪些?(新《消毒技术规范》定义)答:包括消毒剂、消毒器械(含生物指示物、化学指示物和灭菌物品包装物)和卫生用品。

47、什么叫菌落形成单位?(新《消毒技术规范》定义)答:在活菌培养计数时,由单个菌体或聚集成团的多个菌体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反之所形成的集落称为菌落形成单位,一起表达活菌的数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