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细节管理和安全
关于性别的告知
例1:出生后家属询问抢救的新生儿医师,答复好 像是男婴,而实际为女婴,因此产生了医疗纠纷。
例2:进修医生填写入院卡,患儿性别错写男,发
现错误马上电话通知家属,家属当时无异议。出院 时家属以抱错孩子要求减免费用 关于性别告知的规范:谁告知 如何告知 何时告知
(三)新生儿各种管道安全
水龙头是否感应式 所有水池旁均有洗手液和擦手纸 墙上贴有七步法示意图 所有治疗车、病房门口、病床旁都有快速 手消毒液 根据科室情况查看仓库领取洗手液的数量 现场查看实际操作:洗手的规范及依从性
手卫生实施监督和考核制度
三级监督制度:院感科定期检、科室感 控员随机抽查和院感科随机指定人员暗 访 科室院感员:每月定期填写感控记录本 ,每季度定期专题培训和考核 医院感染及微生物联合工作办公室飞行 检查制度:
天津新生儿院内感染事件
天津某妇幼保健院2009年3月发生院内感染事件,导致6名新 生儿染病,5人死亡 存在问题: 漠视工作要求,存在安全隐患 责任意识淡化,管理工作松懈 建筑布局不合理,基本条件不完善 忽视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缺乏医院感染报告意识 消毒及诊疗措施不当,存在严重医疗缺陷 处理结果: 免去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职务 撤销妇幼保健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卫生学校副校长、 党支部委员职务 免去医务科主任、新生儿科主任、新生儿科护士长职务
单独使用输液泵,严禁与不同途径用法、不同床号共用 一个输液泵。 输液泵外必须悬挂“滴奶”标记; 胃管、滴奶用用注射器接口3~5cm延长管必须粘贴胃肠入 管标记
粘贴胃管标识
1.单泵专用 2.挂滴奶牌 3.粘贴胃入管标 识
1.同一病人专用,禁止不 同途径、不同病人共用 2.粘贴胃入管标识
误拔、脱出、堵塞、移位 导管相关性感染预防
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纠纷案件
浙江某妇幼保健院在2002年发生一例因吸氧导致患 儿失明的事件,江苏省医学会鉴定该病例已构成二 级乙等医疗事故,法院判令医院赔付10.8万余元。 湖北省某妇幼保健院在2002年发生一例因吸氧导致
患儿失明的事件,法院终审判决医院赔偿27.7万余
元。
《医疗机构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试行)》
环境因素
1、新生儿病区仪器设备较多
2、医疗环境:噪音、光、电污染、放射性 辐射等
3、易燃、易爆物品和有毒气体
管理因素:
1、制度缺失:应急预案、设备故障、新技 术准入制度 2、管理缺失:呛奶、淋浴烫伤、院感管理 、婴儿抱错与丢失
3、进修实习带教问题
新生儿纠纷多的原因
1、新生儿病房是完全封闭管理、家长不陪护、患
新生儿被偷事件
西安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在2009年11月21日凌晨, 发生一例假冒护士偷走新生儿事件 陕西榆林市第一医院在2009年6月,发生一例假扮孕妇偷 走一名男婴事件 遵化市某医院在2009年7月,发生一例新生儿被盗事件
2011年11月4日零点,泰州兴化市东方妇产医院,偷走6天
外院出生转运新生儿 外院转入的新生儿,转诊前由我院接诊 护士,用黑色油笔填写腕带,注明转诊 医院、母亲住院号、科别、床号、“母 亲姓名婴”、患儿性别、年龄、转诊日 期并与转诊医院护士进行双人核对后, 为其佩戴。
入新生儿科后身份辨识
新生儿科所有入院患儿均由新生儿科接诊护士核 对患者资料,分配床号后,在腕带上用黑色油笔 填写新生儿的科别、床号、患儿姓名或“母亲姓 名B”(本院)或“母亲姓名婴”(外院)、患 儿性别、年龄、住院号、入院日期并核实(见下 图),在腕带背面签署执行者工号,一式两份, 由监护人确认双腕带无误后当面将双腕带佩戴在 患儿身上(首选左手和左脚),并剪除原科别( 产科、外院)腕带,将该腕带装钉在《住院患儿 身份确认书》上,盖新生儿左脚脚印与家长左手 拇指印存档,落实新生儿入院登记制度。
(一)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和流程
培训:每年组织产儿医护窒息复苏和气管插管 培训和考核,保证全员通过;新毕业和进修生 入科培训,通过才能上岗 新生儿医生负责:主治或以上产房、手术室新 生儿窒息复苏和产婴区查房医师 高危产妇会诊制度:由主治或以上医师负责会 诊 关于双方的Apgar评分问题 早产转运问题 复苏无反应:在充分足够的复苏努力10分钟后 ,新生儿仍无心脏搏动,不再继续进行复苏可 能是恰当的。
危害性:药物剂量错误或药物错误 措施:尽量少用口头或电话医嘱 -严格按国家药物剂量标准
-制定携带方便常用专科药物剂量卡 -医护人员熟悉剂量 -外观相似药物分开放置 -特殊药物专地(专柜)放置
浓缩电解质溶液
浓缩电解质溶液为高风险的药品 世界各地都有报道误用浓缩氯化钾(KCl)溶 液造成患者死亡 措施 -不常用时不储备药物,使用时按处方领取 -常用时采用特殊标签,标记使用方法即极量, 放入专用箱内,不方便取用引起医护人员警示 -稀释并使用前一定双人核对确认
安徽省立儿童医院新生儿复活事件
2013年11月20日上午,一名出生仅7天的 男婴从安徽省立儿童医院送往合肥市殡 仪馆火化。不料,这名男婴被殡仪馆工 作人员发现还活着。随后男婴又被送回 医院抢救。 存在问题:监管缺失、责任心缺乏 处理结果:开除当事医生、辞退护工
陕西富平医生贩卖婴儿事件
2006~2013年7月富平县妇幼保健院张淑侠医生共实施拐 卖儿童犯罪6起,涉及被拐卖婴儿7人,死亡1人 存在问题:制度缺失、管理失职、道德失陷 处理结果: 张淑侠 死缓 原产房临时负责人司欣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原产科主任高文平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两年 原业务副院长姚军民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 原该院院长王莉免于刑事处罚。
制度:监控、报告制度、手卫生实施和考核制度 、危急值报告制度
细菌感染监测和抗生素使用预警机制:发布感染 细菌谱变化和耐药趋势,实施多重耐药细菌监控 ,制定抗生素使用指南
一次性管道的规范性使用
消毒隔离制度:外来医务人员入室更换衣服 医院感染及微生物联合工作办公室飞行检查制度
新生儿医护人员手卫生
一、二级以上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应当安排至少1名掌握 新生儿复苏技术的医护人员在分娩现场。分娩室应当 配备新生儿复苏抢救的设备和药品。 二、产科医护人员应当接受定期培训,具备新生儿疾病早 期症状的识别能力。 三、新生儿病房(室)应当严格按照护理级别落实巡视要 求,无陪护病房实行全天巡视。 四、产科实行母婴同室,加强母婴同室陪护和探视管理。 住院期间,产妇或家属未经许可不得擅自抱婴儿离开 母婴同室区。因医疗或护理工作需要,婴儿须与其母 亲分离时,医护人员必须和产妇或家属做好婴儿的交 接工作,严防意外。 五、严格执行母乳喂养有关规定。
大女婴
加强安保措施能有效预防同类事件的发生
佛山南海红十字会医院婴儿被弃事件
2011年10月26日,早产儿"被死亡"事件。医院 不仅违规助产,而且轻率判断新生儿为"死婴" 将其弃于厕所 存在问题:南海区红十字会医院未能按照产科 高危妊娠诊疗规范处理产妇及胎婴儿,发现婴 儿早产后,未及时通知产房助产士及新生儿科 医生到场处理,产后亦无对婴儿进行检查和采 取抢救措施,无向上一级医生请示汇报 处理结果:该院院长被责深刻检讨,分管副院 长、人
•医护人员 •访客 •病人
环 境
物品
制度化
布局 •分区管理 •分组护理 要求 •床单位 •周围环境
清洁、消毒、 灭菌原则 •使用前 •使用中 •使用后 •废物与排泄物 管理
•有制度 •有指引 •有培训 •有质控
(五)新生儿药物安全:
对象
方法
剂量
用药安全
时间
途径
(五)新生儿药物安全
儿从住院时起医方就行使临时的监护人责任 2、新生儿病房人手紧张是我国医院的现状,特别 是护士配备不足 3、新生儿疾病存在专业性强且病情变化快的特点, 4、规章制度的执行力不强(洗手、ROP筛查等)
近年来的新生儿安全事件回顾
西安和蓟县院内感染事件 西安新生儿被偷事件 佛山南海红十字会医院婴儿被弃事件 安徽省立儿童医院新生儿复活事件 陕西富平医生贩婴事件 ROP纠纷案件
新生儿患者安全相关问题
1、产房、手术室窒息复苏 2、产婴区新生儿巡视 3、新生儿转运安全 4、新生儿病房管理 5、新技术、新项目风险防范 6、医疗设备和意外事件的防范
新生儿窒息复苏(2011指南)
要求:确保每次分娩时至少有1名熟练掌握 新生儿复苏技术的医护人员在场。
在高危产妇分娩前儿科医师要参加分娩或手 术前讨论;在产床前,等待分娩及窒息复苏 负责窒息患儿的监护和查房等。产儿科医师 共同保护胎儿,以完成向新生儿的平稳过渡
(四)新生儿院内感染防控:
导致多例新生儿死亡
新生儿医院感染控制规范缺位
近年来,国内发生了两起新生儿院内感染暴发事件,
-NI防控工作薄弱,缺乏专业人才
-防控NI意识不强,知识欠缺 -防控NI基本措施的执行力差-手卫生
2009年颁布《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新生儿院内感染管理细节
体制:设立医院、科室、病区感控体制
《医疗机构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试行)》
十一、对于无监护人的新生儿,要按照有关规定报告公 安和民政等部门妥善安置,并记录安置结果。 十二、对于死胎和死婴,医疗机构应当与产妇或其他监 护人沟通确认,并加强管理;严禁按医疗废物处理死 胎、死婴。 对于有传染性疾病的死胎、死婴,经医疗机构征得产妇 或其他监护人等同意后,产妇或其他监护人等应当在 医疗文书上签字并配合办理相关手续。医疗机构应当 按照《传染病防治法》、《殡葬管理条例》等妥善处 理,不得交由产妇或其他监护人等自行处理。 违反《传染病防治法》、《殡葬管理条例》等有关 规定的单位和个人,依法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二)新生儿身份辨识
危害性:患儿、家属识别错误 措施:新生儿身份识别指引 -双份手腕带、信息填写正确 -出入院时与患儿家属共同核对信息 -确认患儿家属身份留取正确资料(身份证 复印件) -患儿出入院时留取脚印与家属确认;留取 家属指模 出生时告知要规范:何时、何人、怎么告 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