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校如何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如何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如何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何进行有效的传承,学校责任重大。

作为一所典型的乡镇农村初中学校,我认为首先是认清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缺失原因,然后对症采取措施,加以科学有效的教育,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传统文化在教育系统中的缺失造成的价值取向紊乱在教育过程中传统文化对学生人格塑造、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增强社会主人翁意识、加强传统道德教育都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从行为模式、思想倾向、心理倾向、心理素质、自我意识等多个方面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和行为。

然而如此重要的教育手段却在我们的教育中经常被轻微式忽略。

正是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口,过多的依赖家长,缺乏自立能力,欠缺劳动习惯;自私自利,不太合群,集体观念淡薄;花钱大手大脚,不珍惜劳动成果;是非观念淡薄的意识。

在任何地方都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没有任何民族意识、集体意识、国家意识。

这样将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新时代的学生是一批没有自己正确价值取向的人。

这样的人于国、于社会又有何益处呢?二、导致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1、市场经济的趋利性挤占传统优秀文化的地位,市场经济以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作为判断经济效益的标准。

2、社会上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使传统文化教育在青少年心目中有越来越严重的淡化趋势。

3、许多家长对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足,未能对孩子进行积极的灌输和有效的引导。

4、尽管造成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很多,但教育作为基础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

不少学校只重视应试教育,没有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学校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很多教师还没有真正地把传统文化作为己任,甚至自身传统文化的涵养就很缺乏,因此,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对学生施加较大的影响。

三、如何再次将传统文化与教育契合1、人文素质教育。

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先割除重理轻文或者只学、只考、只闻读书声的办学理念。

将人文素质这个全方位的大课程融入到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学习传统文化的人文素养精髓,全面掌握传统文化中关于爱国、爱家、道德、伦理、尊老爱幼……一系列对塑造人文素质的重要思想。

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植扶正驱邪,扬善惩恶的风气,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成为具有高度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水平、法制观念、敬业和奉献精神等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2、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传统美德包括孝敬父母、宽以待人、富有同情心、帮助有困难的人等,我认为当今小学生应加强仁爱教育、礼貌教育、善心教育,这是立不容缓的。

(1)仁爱教育。

在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道德教育史上良曾因桥下为老叟拾鞋而得兵书,孔融曾因让梨而流芳千古,这些故事所蕴含的尊老爱幼、俭良谦让的美德,却在当今某些“小皇帝”的身上淡化了、失落了。

如何让学生们再次学会中国传统美德,这就是学校仁爱教育的重要课题,我们可以通过“感恩教育”、“知荣明耻”教育,或在班会、集会上讲述尊老爱幼的典型来带动大家。

(2)礼貌教育。

不少独生子女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的品行,同学之间不懂得温和谦让,缺乏谦恭友爱。

为此我们要从学生们的礼貌问题着手。

开展礼仪讲座、比赛、表演,让学生们在学校的大课堂中学会基本的礼貌,养成同学友爱、尊师重道,经常使用“”“对不起”“请”等字眼的习惯。

(3)善心教育。

现代中国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成为家庭的“重点保护对象”,受着周围家人的加倍呵护,沐浴着全家人的温暖。

但是这却带来了不少学生占有欲较强,缺乏同情心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只顾自己眼前的利益和快乐,甚至会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因此,我们学校教育应当引导学生善于体验他人的情感和需要,以避免做出有损他人的情感和需要的事情,让孩子从小接受体贴别人、关怀别人、理解别人的教育,让学生们真正意义上明白中国传统文化上的“尊重”“友爱”的意义。

弹指一挥间,人生近四十,美好的青春年华即将一去不复返,而我却是一事无成。

于是我就在想难道人的一辈子就这么不明不白的过吗?教书十七年来,真是有点越来越迷茫,不知忙于什么?有时竟然不知道怎么教学生,特别是在多年来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上。

想想长此以往也不是个事儿,看看身边的教师们,每天为教书育人的琐事忙的不亦乐乎,整天盯着学生的学习,从来没有考虑自己的学习,真是达到了”忘我“的无私境界。

好多教师整年也不看一本书,很难想象,一个自己从来不看书的人,怎么能引导别人读书、读好书呢。

想想自己也和所有教师一样,不看书,不写作,不思考,完全成了教书的机器。

真是有点危险。

于是,在堆满灰尘的书柜里去寻找,看看有没有可以让自己读的书籍,从中挑出几本,先读《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一本五年前参加中学校长培训时,培训机构所发的好多本书中的一本。

原要求学员自己回家自学,不意一放就是五年。

那就抓紧时间读书吧,快快的充实自己吧,是自己能有更好的能力去工作,去完成人生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所有世界各国中最丰富的,最连贯的。

因为中国不仅是世界几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存留下来、有五千年的灿烂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

所以作为中国人,作为中国的教师,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我必须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尽己所能的将其传扬。

本书共分五章,分别是:绪论,中国传统伦理取向与德育,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教学,中国传统养生理论与体育,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与美育,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从德、智、体、美的教育方面,结合中国的古代传统文化进行分析。

容非常详实,几乎涵盖所有中国的各学派的理论,当然是以儒家文化为主要基点的。

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离开儒家,将什么也不是了。

同时,由于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良莠不齐,要求我们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去除其中的糟粕。

有选择的用于我们现在的教育中。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创新的几点思考思考之一:中国的考试文化与郧西一中的办学方向中国考试制度历史悠久。

中国的科举考试,自隋文帝开始,延续了1300余年,一直没有被其它制度替代,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它存在的“合理性”。

因为科举制度是维护儒家意识形态和皇权正统地位的重要手段。

同时,这种“学而优则仕”的精英选拔机制,开辟了一个平等竞争向上流动的社会通道。

再加上“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金榜题名的刺激,对当时知识分子极具诱惑力。

科举考试制度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形态与知识分子的性格形象,也对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

亚洲其他国家的人才选拔制度和西方国家的文官考试制度都不同程度地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度。

美国学者顾立雅认为,科举制是继“四大发明”之后中国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康有为曾评价说:“凡法虽美,经久必弊。

”伴随着工业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当西方有了小学、中学、大学等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有了数学、物理、化学等比较齐全的学科,如果中国还沿用八股取士,整天“子曰诗云”,如何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废科举、兴学校就成了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现在,虽然科举制度早已废止,但考试选才因其具有的开放性、客观公正性、普遍的可操作性,仍在继续沿用。

重视考试是中国教育的一大传统,也是一大特色。

金榜题名,是千古俊才的梦想;就读名校,是莘莘学子的心愿。

在今天的中国,高考牵动着亿万人的心。

一考定终身有其局限性,但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找到一种比考试更公平更便捷的人才选拔方式。

再加上受文化背景、用人机制、就业形势的影响和制约,以选拔人才为目的的高考强化了它的功利色彩。

对此,郧西一中如何应对?我们要关注考试,研究考试,但不唯考试。

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考生”,而是培养“学生”;不是把课堂变为按工艺流程进行人才生产的梦工厂,而是把学生作为一个个特色鲜明的鲜活的人来造就,我们的办学方向不是应试教育而是素质教育。

第一,应试教育最大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棍棒教育,一个是强行灌输。

它是长期以来封建专制主义在教育上的一个反映。

应试教育压抑了学生的精神,泯灭了学生的个性,禁锢了学生的大脑,剥夺了学生的独立性。

应试教育造成的结果只能是学生麻木、呆板、消极、厌学,学生把学校看成是牢狱,把上学看成是服刑,一说放学如同大赦,高兴得不得了。

应试教育破坏了学生的学习生态,破坏了学生学习的自然结构。

而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要求就是解放学生,即把学生从被束缚、被压抑的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探索精神,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发展,充分实现其主体地位,解放他们的大脑让他们思考,解放他们的双手让他们会做,解放他们的眼睛让他们观察,解放他们的嘴巴让他们表达,当学生真正被解放出来的时候,就会焕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调动出极大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第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因为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学生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品德的冶,也主要是在课堂教学,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改革课堂教学,实现“低耗时,高效益,轻负担,高质量”,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到:动手做、动耳听、动嘴说、动眼看、动口议、动脑思、动情读。

然而,很多学校在课外对学生进行特长培养,有的让学生到农村去参加社会实践也有的组织学生搞文艺演出,建立各类兴趣小组等等。

总之,把课堂之外的东西统统说成是素质教育,这些做法对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可能会有一些作用,但是它没有抓住素质教育最本质的东西,离开了课堂教学谈素质教育是舍本取末。

第三,素质教育和升学率不矛盾。

素质教育搞好了,不仅不会影响升学率,反而会大幅度提高升学率。

采取加重学生负担、强行灌输应试练习的做法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考试成绩,但这些做法是建立在对学生的压迫之上的,学生处于被动、屈从的地位,无法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靠应试教育提高升学率是极其有限的,应试教育只能把升学率提到一个有限的高度,再提高就上不去了,后边的任务要靠素质教育去完成,也就是说素质教育比应试教育更能提高升学率。

思考之二:中国的人文精神与郧西一中的办学理念中国5000年兴衰更替的发展史,形成了其特有的注重“修身养性”、讲求“经世济国”、倡导“博学笃行”、崇尚“人文理性”的文化质。

中国的人文精神,正是植根于这种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之中。

“兼爱”、“和合”的理念,“先忧后乐”、“兼容并包”的思想,“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也是广大知识分子的一种人文情怀。

1、正德厚生中国古代文献《尚书》提出的“正德厚生”,在今天看来就是一种“人本”思想,一种关注民生、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

郧西一中对这一理念的传承,要具体表现在对人的尊重上。

既尊重那些志同道合者,弘扬团队协作精神,也尊重那些孤独的思考者,提倡兼容并包;既尊重那些虚心好学、谨言慎行的人,也宽容那些学术上的狂妄者,以宽广的胸怀容纳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