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高中教育——准定向教育——以学生全面而有 个性的发展为基础
高等教育—— 定向教育 —— 以专业教育
或就业
为基础
高中课程方案 学习领域
语数人 科 技 艺体综
言学文 学 术 术育合
与与
(与实
文社
艺健践
学会
术康活
((( ( ( 或(动
语数思历地化信通音体(
文学想史理学息用乐育研活服实
、)政、、、技技、与究动务践
文化、科学
学科
(通过学习学科来学习文化、科学)
课程
学习、探究活动
(学习文化、科学)
2.心理顺序
——“重演理论”的基本观点
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 儿童从出生到成年的发展就是人类种族 进化过程的重复,即所谓的“文化重演 理论”(recapitulation theory)。
德国胚胎学家海克尔在1866年提出 的“生物重演律”,其内容是“个体发 生就是种系发生的短暂而迅速的重演”。
四. 文化科学与 学习文化科学
文化科学
学习文化科学
公开的文化科学 个人的文化科学
把握“公开的文化科学” 体验“个人的文化科学” 形成“个人的文化科学”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 陈师道《十七日观潮》
五. 学习——体验过程
动课程、综合课程) 2019~现在(新课程改革)
2.我国基础教育 课程的主要问题
培育目标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 课程结构不合理 课程内容繁 难 偏 旧 重教轻学 重结果轻过程 评价重选拔轻发展 课程管理过于集中
挑战:基教司的调查: 学生对学科课程的具体感受
最喜欢的 外语、数学、体育、信息技术 最不喜欢的 政治、物理、数学、外语 压力很大的 数学、物理、外语、化学 实用性最差的 政治、历史、美术、数学 内容偏多的 数学、物理、政治、历史 内容太难的 物理、数学、化学、外语
1.杜威的教育哲学
在杜威看来,经验就是主体与客体之间 连续不断的相互作用。在经验的范围内, 主体和对象、精神和物质不能独立存在, 只能作为统一的经验整体中具有不同机 能的特征而存在。所以,哲学所需研究 的,仅仅是有机体与环境、主体与对象 的相互作用,即经验。
2.人本主义课程观
课程的意义不是内在于课程之中的, 而是个人赋予其上的。人本主义者提倡 一种合成课程。这种课程强调情感与认 知的整合,即通过把情感因素添到常规 课程中去,赋予课程内容以个人意义。
4.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中观念转变
学校 教室是探究学习的中心 课程是体验过程 教材是文化科学的中介 是师生对话的
“话题” 教学是对话 交流与知识建构的活动 教师是行动研究者 “临床专家” 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
对普通中学课程性质与任务的认识
义务教育——不定向教育——以提高公民 素质为基础
不同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逻辑
学科逻辑 +
心理顺序
1. 学科逻辑
——学科结构课程
或称为“学术中心课程” 。 “学术”一词是两种涵义的统一:一是 “组织起来的知识领域”,由基本概念、基 本原理构成;二是“该知识领域的探究方 法”。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相应的探究方 法的统一称为“学术(科)结构” 。学术中 心课程有三个基本特征,即学术性、专门性、 结构性。
合成课程由下列要素构成: (1)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承担责任; (2)强调思维、情感与行动的整合; (3)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基本需要及生
活有密切关系,并对学生的情感和理智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4)自我是学习的法定对象;
(5)课程的目标是要培养完整的人。
4.新课程的目标
行为、环境、气氛(做针线的祖 母来到马克的房间仍然做针线) 教育并不是总需要概念、说教
2. 教师的两次转换
有效地、创造性地把文化科学“转 换”为学科或课程,并进一步把学科 或课程“转换”为有助于学生全面发 展的课堂内外的文化科学学习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有了教师,学生不用直接与 文化科学发生相互作用,而是与已经从文化科学“转 换”而得到的学科或课程(通过教师组织的课堂内外 的文化科学学习活动)发生相互作用。因此,要实现 教师的上述作用。
演着人类探索文化、科
学的过程
三.关于教师角色
1. 教师必要而 有限的作用
理想的、优秀的教师对学生的 文化、科学学习应该和能够起到缩 短和加速“渐进期”和“高原期” 的有限的而必要的作用。
因为有了教师学生的文化科学学习的“渐 进期”和“高原期”才能被缩短和加速。
范 梅南的故事
马克拉琴的故事 祖母的“在场”——事情,生活
外 治地物生术术美健性、、)
语 、理理物、)术康学社社
)
))
))习区会
模块课程的目的:
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有 选择的高中课程结构。在强化学生探究 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便于 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形成个性化的课程 研修计划和及时调整个人发展方向,为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母小勇
苏州大学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教育学博士
一.我国基础教育 课程发展
1.我国基础教育 课程发展历史
1949~1957(统一、双基、思想6~1976(无政府、政治挂帅) 1977~1984(统一、学科本位) 1985~2000(分权、审定制、教材多样化、活
能力构成
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什么) 程序性知识(怎么做)
技能
动作技能(操作) 心智技能(方法)
3.发达国家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的趋势
注意课程设置的统一性和灵活性结合 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 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素
质的提高 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提倡公民教育 重视学生国际意识的培养
3.概念形成的文生曲线
Y
100 80 60 40 20 0
0 20 40 60 80 100
突变期
Y 高原期 渐进期
4.科学发展的历史
大事百分比
100 80 60 40 20 0 1500 1580 1660 1740 1820 1900
突变期
大事百分比
高原期 渐进期
结论:
作为个体的人在学习 文化、科学的过程中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