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选2019-2020年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 近代工业的兴起北师大版练习题第六十三篇

精选2019-2020年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 近代工业的兴起北师大版练习题第六十三篇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先进分子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艰辛探索。其中,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______运动对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资产阶级激进派领导的______,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猛烈进攻,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答案】:无
【解析】:
在中国近代史上,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读知识结构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09年(1840-1949)沧桑巨变,换了人间。北京天安门,曾在1900年见证了西方列强的野蛮;在1919年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觉醒;1949年的秋天,它终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共和国。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在这峥嵘百年中经历无数的艰难坎坷。他们的业绩将永远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
【中体西用】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江苏巡抚李鸿章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梁启超认为,“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有人认为戊戌变法在政治上是具有君主立宪的目标和理想,在经济上呢,它要推动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共和之路】
列举一例反映出中华民族“民族团结”“民族友好”主题的历史事件。
归纳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答案】:
【解析】:
列举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及筹建的三支海军
【答案】:
【解析】:
材料三: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陈独秀
图一中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在什么口号下创办的?其创办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为什么值得我们“举办一系列活动来纪念”。
为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陈独秀等人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哪些文章?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是如何一步步深入的。
──摘编自李喜所《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研究》
请回答: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派幼童赴美留学与清政府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概括波特校长赞赏中国留学生的理由。
据材料二,指出“新的学说”的名称。据材料三,指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与中国革命中哪个重大事件密切相关?
综合上述材料,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留学生们在哪些方面作出了贡献?
【答案】:
【解析】: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前赴后继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南制造总局炮厂厂房图
材料二:一百年前,辛亥革命爆发。武昌首先爆发起义,汉口、汉阳的新军随之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随后,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旗帜第一次飘扬在中国上空。百年后的今天,国家将举办一系列活动来纪念这一伟大的革命。——以上材料均摘自岳麓版《中国历史》
﹣﹣《全球通史》
材料二:1861年,对美俄两国来说都是一个不能忘却的时间节点:1861年4月,美国南北战争爆发;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签署了一个新法令。
材料三:1868年,日本(天皇)决心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军事;大学归功于美国。
根据材料三,一战后我国民族工业发展出现了怎样的状况?
请总结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总体特点。
【答案】:
【解析】:
简答题:
丝绸之路的开通主要归功于西汉哪一历史人物的艰辛努力?
唐朝时期,中印、中日文化交流中最能反映唐朝文化兼收并蓄和博大精深特点的两件史实是什么。
明朝前期郑和七下西洋,其船队最远到达了什么地方?
依照材料三中国同盟会纲领,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哪一年建立了共和体制的“民国”?其胜利果实被谁篡夺?
辛亥革命失败后,一些先进中国人认为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于是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为批判封建文化,主张学习西方文化,提出了哪两大口号?
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在对西方的学习上,体现了一种怎样的规律?
请依据②的范例,填写相关历史事件名称,使知识结构图完整。
请写出与③④相关的各一位近代化探索过程中的先进中国人。
中国的近代化在曲折中前进,这些近代化探索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答案】无
【解析】:
“中国梦”是中国人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之梦。近代以来,辈辈仁人志士,为追求“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几多教训,几多启示。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资本的年代》
材料一反映了我国近代哪一次改革?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林肯颁布的哪一文件为联邦政府赢得战争胜利起了巨大作用?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的新法令是什么?材料二中涉及的两个事件的影响有何相同之处?
依据材料三,归纳两条日本改革的措施。
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三,指出在学习西方方面,中日两国存在的差异。
【答案】:
材料二: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杰出代表之一。他把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论与解决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侵略压迫的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新的学说。
──王介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1919年前后,出现了一场在近百年中国史上颇有影响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留法学生……有选择地吸纳和向国内传播西方文明,而且千方百计向法国和欧洲播撒典雅而迷人的中国文化。……1920年,在巴黎留学的蔡和森在写给毛泽东的信中谈到了成立共产党的设想。
【解析】:
提出“自强”、“求富”口号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答案】:
【解析】:
【改革浪潮:巨变时代的强国之策】
材料一:帝国地方实力派认为,西方的优势是建立在军事基础之上的,一旦这种优势消失,则外患可消,内乱可弥。1861年,湘派实力人士曾国藩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创办了第一个近代军事企业。
——摘编自《晚清七十年》
材料中,英国同中国打的“全仗”指哪次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什么重要影响?
英国和哪国在第一次“半仗”中火烧圆明园?这次战争前后,是哪个国家趁火打劫,犯下了怎样的暴行?
材料中,在中国“西化”过程中,清末的政改专家李鸿章和康有为分别进行了哪些活动?
【答案】:
【解析】:
近代以来,爱国学子为强国救民,求新知于世界,积极报效祖国。
材料二:见下图
“109年沧桑巨变”,其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1840—1949年”中国社会的性质是什么?“1900年见证了西方列强的野蛮”指的是什么事件?
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9世纪60—90年代,中国出现了场什么运动?这场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这场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是什么?
材料中的“1919年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材料二中的历史情景绘画指的是同一个历史事件,请说出这个历史事件的名称?这个历史事件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
【解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英国在清末和中国一共打了三仗——一次是“全仗”,两次是和其他列强合伙来打的“半仗”。众所周知的,中西文化一经接触,我们那经历两千年无劲敌的“汉族中心主义”就被摧枯拉朽了。因此中国近代史,便是一部“汉族中心主义”向“欧洲中心主义”的不断让位史。在这历时八十年的“西化”过程中,清末的三位政改专家——李鸿章、康有为和孙中山,是一个比一个激烈的;一个比一个彻底的。也可说是“汉族中心主义”向“欧洲中心主义”让步,愈让愈多。
材料三中国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材料一反映了李鸿章的一种什么主张?李鸿章所搞的洋务运动有人认为是成功的,有人认为是失败的,你的观点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由材料二可知,甲午战败极大地唤醒了中国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希望通过改革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改革最终失败。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
【解析】:
下面三段材料分别反映了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情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一战后不久,中国“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帐,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也皆消沉”。
根据材料一,我国民族工业产生于近代史上哪一次探索?
根据材料二,我国民族工业发展进入了怎样的时代?请你分析其出现的内外原因。
精选2019-2020年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近代工业的兴起北师大版练习题第六十三篇
清朝的北洋海军创始于19世纪70年代,覆没于19世纪90年代。要想了解北洋海军的兴衰史,寻访历史遗迹,可以去下列哪个地方( )
A、广州虎门
B、福建马尾
C、天津大沽
D、山东威海卫
【答案】:
【解析】: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根本原因是( )
A、用西方技术维护封建统治
B、遭到封建顽固势力反对
C、外国资本主义干扰破坏
D、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答案】:
【解析】:
以下具有改革特征的历史事件“中国洋务运动”“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共同特征是( )
A、都是在原有社会制度下进行的局部调整
B、都取得了成功,完善了原有社会制度
C、都导致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改变
材料一:从1872年到1875年,大清王朝先后派出120名官费留学生,踏上美国的土地。耶鲁大学校长波特致清廷的亲笔信中称:“贵国派遣的青年学生,各门学科都有极佳的成绩……他们的道德,也无不优美高尚,足以为贵国增光。他们虽然年少,却都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关系祖国荣誉,因此谨言慎行。”
──钱钢、胡劲草《大清留美幼童记》
D、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答案】:
【解析】:
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你知道中国近代与第一期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吗(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