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形势与政策期末考试答案1、必答题(1)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这一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将达660万,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将自身成长需要和十二五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为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完成做出应有的贡献?谈谈你的看法答:首先,身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深刻理解“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主题和主线。
面对日益加剧的就业问题,社会各个方面要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即将成为社会就业的主要矛盾的认识,增强对就业形势变化的心理承受的准备,形成良好的社会主流舆论环境。
政府要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为重要目标,加快社会、经济转型改革的步伐,完善促进创业的环境,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我们大学生在这股就业的洪流中,要不断地完善自己,寻找出突破口。
其次,大学生就业应在就业观念上求突破。
一是大学毕业生要明确就业的目的。
二是倡导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
大学生要摆正心态,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就业环境,消除盲目性,珍惜每一次就业机会。
考研的学生也要处理好考研与就业的关系,不要轻易错过难得的就业机会。
同时,大学生就业应在技能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上求突破。
一是要建立完善的“预备就业”机制。
在校学习有余力的大学生,也应多学一门应用技能,以增加就业机会。
二是要在高等职业院校全面实施和完善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最后,大学生就业应在打工型向创业致富型就业方式转变中求突破。
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政府提供的免费创业培训,结合自己所学知识来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由“找饭碗”向“造饭碗”模式转变,以创业促就业,通过成功创业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就业,掀起创业致富的热潮。
(2)、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程取得了哪些宝贵经验?对我们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启示?经验:1.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这是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
3.制定科学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使党的全部工作与中国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相符合。
4.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夺取一个胜利又一个胜利的法宝。
5.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中国共产党,重视加强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千锤百炼而更加坚强,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始终注重加强自身建设。
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关平党的生命。
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引领社会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地研究、提出、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
宝贵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自己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
这些经验弥足珍贵,值得全体共产党人永远铭记。
对我们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1. 继续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2.继续完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体制机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3.是要加强思想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4.是要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环境;5.是要增强社会团结和活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广泛力量。
2.选答题。
(1)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哪些? 你认为应该怎样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这主要是:一、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从2008年下半年起明显下滑,到2009年第一季度下降到谷底,但从2009年第二季度起扭转了下滑趋势,开始逐季回升,走出了一个标准的V字形反转,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
但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然不足。
二、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结构调整难度加大。
目前,总体上说,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
我国已有近200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却很少。
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我国总体上也缺乏核心技术和领军人才。
与此同时,我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而淘汰落后产能和兼并重组又面临就业压力大、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制约。
不仅一些传统产业仍在盲目扩张,而且一些新兴产业也出现重复建设倾向。
三、就业压力总体上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用工短缺的矛盾并存。
一方面,从劳动力供求总量看,一定时期内仍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和高校毕业生的规模很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也还很大。
另一方面,在就业上又存在着一定的结构性供不应求的用工短缺情况。
2010年新春伊始,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地区就出现了“用工荒”问题。
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不稳固。
一来,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抗灾能力不强,农业生产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还很大;二来,农业科技推广等社会化服务的基层体系尚不健全,其对农业生产的支撑不足;三来,粮食连续6年实现增产,粮食生产基数不断提高,农业种养的比较效益又偏低,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亦较大,粮食持续增收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都在加大;四来,农村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还很滞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也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保护耕地问题、保障农民权益问题、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等。
五、财政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增加。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我国及时、果断地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一揽子计划,有效扩大了内需,很快扭转了经济增速明显下滑趋势。
但与此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财政金融风险。
2009年,货币信贷超常增长,人民币新增贷款高达9.6万亿元,同比多增4.7万亿元。
这对房地产等资产价格上涨和滞后的消费物价上涨产生了很大压力。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迅速发展,潜伏的财政信用风险不容忽视。
六、医疗、教育、住房、收入分配、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是我国社会矛盾凸显期。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任务还很艰巨。
另外,户籍改革、养老保险、反贪反腐、司法公正、民主监督、网络问政等社会管理方面的问题也受到广大网民的高度关注而被选为前十大热点问题。
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对策:1. 切实执行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原崛起,中部崛起,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成渝等区域发展战略,国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的建设,吸引国内外投资,缩小区域差距。
2. 要加快城市化进程,改革户籍制度,重点实现人口的城市化,不断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产业和服务业转移。
发展现代化农业,提高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程度,兴修现代化水利设施,提高劳动生产率。
3. 要通过政府的政策,法律引导,提高民众的现金收入和其他财产性收入,通过税收政策,二次分配,缩小不同阶层的收入差距。
限制国企等垄断性企业的收入。
4. 给予中外企业,国企民企同样的发展,竞争,融资等环境,公平竞争。
5. 国家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重点是发展现代教育和培养创新性人才,建设科技强国。
6. 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和素质。
切实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7. 转变发展观念,从单一重视GDP增长到注重人的发展,社会进步为主。
8. 国家要实行宏观调控,强力控制物价,保证经济平稳运行。
(2)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是如何形成的?并展望一下两岸关系的远景。
答:我认为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原因主要有:1.祖国大陆有发展两岸关系的诚意和善意,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符合祖国大陆的国家发展战略,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是祖国大陆对台政策的一贯主张要求。
2.祖国大陆的纲领文件和领导人讲话显示大陆致力于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
3.大陆出台了惠及台湾同胞的多项政策措施。
大陆与国民党、亲民党共同举办了两岸经贸论坛、两岸农业合作论坛和两岸菁英论坛,就两岸直航和农业、金融、旅游合作等问题进行研讨并形成共同建议。
大陆方面宣布了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惠及台湾同胞的35项政策措施,扩大了台湾水果、蔬菜、水产品准入品种;进一步简化了台湾居民入出和居留大陆的手续;设立了多个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积极解决台资企业投融资困难;对在大陆高等院校就读的台湾学生与大陆学生同等收费等等,受到了台湾同胞高度肯定和热烈欢迎。
大陆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4.改革开放以来, 大陆经济长期快速发展。
伴随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大陆政治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取得巨大进步。
5. “台独”政权被终结,两岸经济互补互利,两岸同胞认同增强。
两岸关系的远景:1.两岸制度化协商有可能在新的领域取得实质进展大陆仍将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不断巩固两岸政治互信,坚持正确方向,坚持制度化协商,推动两岸各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迈向机制化、制度化,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构建打下坚实基础。
2.两岸经济关系与经济合作将呈现崭新格局因ECFA早期收获计划实施、两岸“经合会”成立和大陆“十二五”规划实施,两岸经济关系将更为密切。
两岸金融合作、产业合作等有望实现新突破。
3.两岸社会大交流将再创新纪录两岸将进一步放宽民众往来限制,增加直航航班、航点,为两岸民众往来提供便利条件。
两岸城市交流将是两岸交流的新亮点,尤其是台湾五都市长从发展经济、谋取政绩出发,可能加大来大陆交流的力度。
(3)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为城市繁荣、农村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假如你是一名城市的管理者,在农民工进城过程中如何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给出你的应对策略。
(一)立法保护——加快制度创新。
首先要改革户籍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体系。
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打破城乡壁垒,使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体系。
要将农民就业纳入整个社会就业体系通盘考虑,有关部门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让农民逐步融入城市。
其次是构建完善的劳动法律体系。
一是尽快制定《反就业歧视法》,明确禁止包括劳动力城乡歧视在内的一切与能力无关的就业差别待遇,保证农民工平等的就业权。
二是加快制定《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法》,强化农民工利益的形式保障和手段保障。
三是抓紧制定《工资支付条例》,建立企业欠薪保障基金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