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觉教育的践行者——学校办学特色汇报材料金坛区华罗庚实验学校新城分校华罗庚实验学校新城分校(殷雪梅小学)于2017年9月投入使用,现有30个班级,1517名学生,89名教师(在职在编74名,交流15名),其中省特级教师2名,市区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17名,教学能手和教坛新秀5名。
学校占地77亩,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投资3亿多元,是金坛面积最大,设施设备最好的小学之一。
学校秉承华罗庚先生“精勤不倦,自强不息”和殷雪梅老师“淡薄名利,爱生如子”的精神,恪守“自觉教育”的办学理念,以“个性培育”为抓手,关注个体差异,尊重自主选择,建构基于儿童需求的“自觉成长”课程体系,促进学生自由地学习、快乐地成长,力求让每位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一、继承传统,提炼自觉教育的理念学校前身“殷雪梅小学”,一直注重学生“自理、自学、自律、自护、自强”的“五自”能力培养。
殷雪梅老师在平凡的一瞬间,以自己的生命挽救了学生的生命,体现了一种生命的自觉。
华罗庚先生身残志坚,但始终没有忘记自我激励、自我学习,最终成就了自己,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自学成才的典范。
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唤醒人性的自觉,自觉就是自己认识到应该如此而心甘情愿地去做。
我们以华罗庚先生和殷雪梅老师的自觉精神为引领,不断丰富“自觉教育”的理念内涵,以“精勤不倦、自强不息”为校训,以“好学、自强、卓越、奉献”为校风,以“敬业、爱生、求实、创新”为教风,以“多学、多思、多创造”为学风,开启了科学、理性与艺术的素质教育之门。
我们认为:自觉教育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它是通过自我要求、自我促进、自我反省、自我调整和自我发展,继而自己学会运用合适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育。
所谓自觉教育就是遵循教育规律,合乎办学实际,以“人的健康成长和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为目标的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
二、追求卓越,演绎自觉教育的内涵我们积极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文件精神,以学校“三年主动发展规划”为纲领,不断强化管理、细化德育、优化教学、锤炼队伍、开发课程……用我们对教育的执着与情怀,努力做自觉教育的践行者。
(一)攀登制高点——借助集团办学,践行学校管理自觉2017年4月,金坛区教育局组建了“华罗庚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我校更名为华罗庚实验学校新城分校,借助实验学校的优质资源,让我们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1.集团办学,统整融合既保持成员学校管理的独立性,又实现真正融合,是集团办学中最大的难点,也是决定集团办学是否成功的关键。
在集团办学上,我们与本部实现了六个“统一”:统一管理制度、统一课程设置、统一质量监控、统一教学资源、统一教师培训、统一学生活动。
2.科学规划,分步推进2017年走进新校园,我们制定了三年主动发展规划:第一年求“平稳”,第二年寻“突破”,第三年创“优质”,在规划的实施上,分步推进。
第一年求“平稳”。
我们提出了五个“抓”:一是抓融合,推进集团办学的“三个维度”;二是抓队伍,推进教师发展的“三个梯队”;三是抓质量,推进学科教学的“三个进步”;四是抓分层,推进学生成长的“三个年段”;五是抓特色,推进课程建设的“三个方面”。
第二年寻“突破”。
我们提出了六个“突破”:一是以质量提升为突破口,强调整体上有提升,分科上有进步;二是以队伍建设为突破口,要求教师做到敬业、精业;三是以礼仪教育为突破口,突出学生教育的系列化和特质化;四是以课程项目为突破口,做到长远规划、推进有力;五是以教育科研为突破口,鼓励申报,落实研究;六是以创建活动为突破口,追求“精细化”的学校管理。
第三年创“优质”。
我们将围绕“品牌、特色”做文章,形成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打造学校的办学品位。
3.牢记责任,形成合力责任是什么?责任就是担当,就是付出。
我校作为滨湖新城的新建学校,区政府给予了我们一次发展机遇,这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作为学校行政人员,我们要做到“简单的事直接做,复杂的事简单做,常规的事特色做”。
作为教师,我们要树立“人人都是管理者”的意识,强调个人在群体的责任担当,时刻牢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大批有担当、有责任的典范:汤雪琴、张建英等5位老师临近退休,仍然坚守在教育一线;朱荣梅老师去年就到了法定退休年龄,但由于学校老师紧缺,校领导想请她继续发挥余热,她顾全大局、欣然接受,继续留在学校担任一门语文学科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一年多来,学校被评为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STEM试点学校、江苏省A级示范食堂、江苏省三级档案馆、江苏省健康促进学校银牌等十多项荣誉;接待了韩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外籍人士,以及广东、陕西、浙江和省内教育考察团四十多批次,数千名教育同仁来校参观考察;从两年前的一年级招生不足百人,到2017年一年级招生312名,转进154名,2018年在严格控制的情况下,一年级招生422名,转进88名,社会认可度在逐步提升,从家长不愿选择转变为入学热点学校,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二)抓好切入点——培育新城特质,践行学生成长自觉集团化办学以及学校环境和生源的变化,公众对学校的期望值也在提升。
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我们提出了以“微笑、正直、进取”为特质的学生培育目标。
一年多来,通过师生共同努力,新城学子的精神风貌已焕然一新。
1.文化引领,滋养心灵经过合理规划,校园环境干净整洁,优雅宜人。
尤其是戏剧展厅、舞台、训练室的打造,数学学习中心的建设,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错落有致,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和谐统一,文化氛围浓郁,为师生活动,学生特质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场所和条件。
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特质的形成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为了培育“新城特质”,我们着力建设班级文化,以班级文化引领学生成长。
各班教室布置温馨而别致,室内除了张贴一些墙体文化,还根据班级个性,设计了班徽、定制了班服,提炼出班级精神,拟定了班级公约,积极营造内在文化氛围。
一墙一角皆文化,一草一木能育人,时时置身于润物无声的气息里,学生的心灵得到了滋养和浸润。
2.文明礼仪,规范行为“新城特质”一个显著的特点就在于学生文明有礼。
为帮助学生提升文明素养,学校常规教育常抓不懈,尤其突出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
抓进校礼仪,教育学生使用文明用语;抓升旗仪式、队列训练,打造昂扬的精神风貌;抓课堂、集会以及课间秩序,树立文明形象;抓用餐纪律,教育学生厉行节约……通过不定期的检查评比,促进礼仪的规范化。
现在,每天早晨,学生进校都能主动跟老师打招呼,见到客人来了,也能够不卑不亢;课间活动,学生文明有礼,不再打打闹闹;用餐时,餐厅安静有序,学生食相文雅……总之,一年多来的坚持,学生基本能做到行事有度,举止有方,文明素养得到了整体提升。
3.主题活动,促进成长以上举措,对学生文明素养的提升侧重的是外在变化。
为了真正改变学生的精神气质,我们崇尚活动育人,让成长不负好时光。
如读书节活动,通过征文比赛、美文诵读、读书汇报交流等,通过经典阅读浸润学生的底色。
除了阅读,我们还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如上学年我们就举行了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主题的入学仪式;积极承办了金坛区庆“六一”暨新队员入队仪式等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学生不仅开阔了眼界,而且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技能,提升了综合素养,促进了“新城特质”的形成。
在活动过程中,为了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彰显,我们还尝试进行个性化评价,以激励学生努力进取。
一年多来,有数百名学生在区级及以上的科技、体育、艺术等竞赛中获奖。
在江苏省“杏坛杯”教学展评、中韩青少年文化交流等活动中,我校学生展示出了良好的文明礼仪,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赞誉,相信新城学子会越来越自信,特质越来越鲜明,成长会越来越自觉。
(三)探索新视点——建构学习中心,践行课堂教学自觉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转变,我们设想把学校、课堂建设成为学生学习的中心。
如“学生阅读中心”“数学学习中心”“英语视听中心”“STEM探究中心”“戏曲文化中心”“体育活动中心”等。
一年多来,我们重点建设了儿童“数学学习中心”。
1.目标设置,资源开发数学学习中心的目标设置是:开发数学文化资源,推进资源利用,弘扬数学文化,体验数学的真、妙、趣、美,营造特色化的校园数学氛围,最终实现师生数学文化素养的提升。
丰富的资源:目前主要开发的数学文化资源有三个方面:一是数学阅读类资源;二是数学视听类资源;三是数学拓展类资源。
数学阅读类资源:我们出版了一批数学阅读类书籍,合计14本,另外我们还购买了大量的数学阅读书籍。
数学视听类资源:我们创造性地开发数学漫画微课、数学故事微课,结合教材进度和数学知识点,我们每册制作或编制了十几个配套微课,总数达到近300个,每个微课5分钟左右,以漫画故事微电影的形式教学数学重难点知识。
数学拓展类资源:我们开发了一套《智力大冲浪》12册,以每日一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挑战思维。
编制了《小小数学家擂台赛》6本,购买了二十余万元的数学操作、实验器材等。
2.实施策略,活动安排建构“学生学习中心”的出发点就在于课堂教学革新。
我们尝试将“教”皈依于“学”,促进学生自己去“学”。
在教学上,我们努力践行五大策略:(1)问题串。
尝试将一节课的知识、能力、情感等构成“问题”系列,将教学内容设计成问题串,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探究心向。
(2)生活链。
尝试“寻根求源”,基于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课堂中找到自己熟悉的生活情景。
(3)智慧树。
尝试“转识成智”,创设开放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广开思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
(4)实践圈。
尝试在实践中建构知识,在运用中形成智慧。
(5)媒介包。
尝试“互联网+”的方式,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的互联,校内、校外的互通。
在活动安排上,我们力求体现五大自主:找数学:让学生找数学,使数学生活化,成为应用的数学。
做数学:让学生做数学,使数学活动化,成为动态的数学。
玩数学:让学生玩数学,使数学情趣化,成为快乐的数学。
问数学:让学生问数学,使数学问题化,成为思考的数学。
研数学:让学生研数学,使数学课题化,成为研究的数学。
3.平台架构,有效评价坚持利用好三个阵地:(1)数学文化节:让学生在读、写、画、讲、比等活动中玩好数学,体悟数学好玩。
(2)微信公众号:数学公众号已建设两年时间,共发布四百余期,内容涉及数学故事、数学游戏、数学魔术、数学笑话、数学微课……(3)数学学习中心:学习中心设有数学游戏区、数学探究室、数学展示区、数学实验区、数学教具柜、数学学具柜……是数学发布中心、评价中心、活动中心、研究中心……有效的活动评价能促进情感和认知的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我们以发展的眼光融书面评价与网络评价,有效性评价与教育性评价,共同标准评价与个人内差评价于一体,多元评价促进学生提升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