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以岷江流域为例教学设计一、依据与目标(一)课程标准2011年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流域开发与综合治理的措施。
”2017年新课标中修改为“以某流域为例,说明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
”(二)内容分析本节课参考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三节“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流域为例”。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科研究的主线,本章围绕不同类型区域从不同角度研究可持续发展问题,主要包括了六个小节,分别是“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六节内容表面上看相互独立各有主题,但实质上又相互联系、互为渗透。
仔细分析会发现,第三节的“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实质上却涵盖了生态保护、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农业、工业及城市化等相关领域,可以说涉及到本章其它五节的相关内容的有关应用。
因此,本节在本章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具有有提纲挈领总结提升的重要价值。
作为本章统领,本节在渗透人地协调观,提高区域认知水平,培养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从不同版本的对比来看,相同点是不同版本教材均以田纳西流域为例展开流域综合治理的主题,不同点是拓展延伸的案例有所不同。
具体表现为,人教版选取的是墨累达令河流域,中图版选取的是我国的塔里木河流域,还有其它版本教材选取红水河等等。
案例的选取的流域或相似或不同,均为了突破教学难点,实现案例的迁移应用。
此外,人教版以“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为主题进行问题探究,对于流域开发治理有关的环境效益有凸出的体现。
综合以上版本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依然以田纳西的综合治理与开发为依托,选取典型案例,实现教学主题,借鉴人教版的问题探究“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深化对可持续发展中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认识。
(三)学情分析基于教学上的调整,将本节课后置到最后一节。
从地理方面来看,学生在学了前面五节内容的基础上,比较系统的了解了不同区域类型下、不同区域发展阶段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第一节田纳西流域综合整治教学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及综合整治的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对于岷江流域及都江堰工程,学生在高一通用技术及语文学科余秋雨的《都江堰》从不同角度有所接触。
将都江堰纳入岷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时间体系,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高二学生在经历了一年的地理学科的系统学习,地理思维、可持续发展理念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进入了关键时期。
但是流域的治理因涉及的空间尺度较大,与学生生活实践结合较少,缺乏一定的经验支持。
所以,课前,推送微视频和自主学习任务单,并围绕主题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
分别是岷江工程组、辩论组和田纳西工程组、辩论组。
工程组主要任务是立足于都江堰工程治水原理实现对大坝工程的改造;两个辩论组分别围绕堰坝工程为依托的流域可持续发展问题,古今对比进行哪方更可持续的辩论。
课堂上以交流展示与集中研讨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案例分析。
课前让都江堰工程组制作都江堰工程模型,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增强水利工程作用于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感性认识。
辩论组围绕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搜集材料,围绕哪方更可持续进行辩论准备。
为了课堂辩论,两辩论组课前不得不将岷江流域与田纳西流域进行对比分析,必然涉及到支持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工程基础——堰坝对比。
这样的活动准备既是对第一课时的延伸和应用,又很好的服务于第二课时的教学。
(四)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流域的概念,辨别流域水文、水系的差别。
(2)了解流域治理的一般方法,能针对不同流域特点提出相应综合整治措施。
2、过程与方法(1)预习反馈,分析图文材料,实现流域对比水文水系差异的定量分析。
(2)运用动手制作的都江堰模型,解释都江堰的工程原理,理解我国古人先进的治水哲学。
(3)通过小组主题发言和自由辩论的方式,围绕堰坝实现的流域可持续哪方更持续进行辩论,体验不同要素组合、时空组合的可持续发展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深化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
(4)小组合作,任选一个角度,为岷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案例分析过程中激发探究兴趣、创意展示过程中鼓励创新。
(2)辩证看待不同阶段出现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树立人地协调观,增强环保意识。
(3)学习、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4、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学习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与政治,掌握流域开发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政治措施。
教学难点:通过流域对比,根据不同流域地理特点,运用地理整体性的综合思维提出基于不同流域特色的综合整治开发方案,深化对人水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解。
二、过程与活动(一)课前准备1.教师:推送微视频和自主学习任务单,合理筛选优化学教学重点及图表材料。
2.学生:(1)落实微视频和自主学习任务单等相关基础知识,并完成课前测评限时训练。
(2)围绕主题根据兴趣爱好自由分组。
分别是岷江工程组、辩论组和田纳西工程组、辩论组。
岷江工程组制作都江堰工程模型,田纳西工程组大坝工程改造;两个辩论组围绕主题搜集材料准备课堂辩论。
(二)教学流程导入:今天是3月9日,国际母亲河日。
我们今天接着探讨流域综合治理问题。
前面我们学习了田纳西流域经过大坝梯级开发,由狂野变得宁静、由贫困变得富足、由百姓民不聊生变得安居乐业、由生态破坏变得生态友好,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三维一体的可持续发展。
可以说是现代水利工程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典范。
而建于2260年前且至今依然发挥巨大功用的都江堰无疑是古代水利工程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奇迹。
咱们这节课通过流域对比,进一步深化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主题。
课堂环节一、预习反馈(1)典型作业展示(2)教师点评指出问题:第一,水文、水系基本能分清,但答题两者糅合在一起,条理不清;第二,表述不明确,对图文材料的利用不够。
(3)教师引导、师生共同分析图文材料(4)定量分析,板书模拟示意图模拟示意图:河长与落差的对比示意图(5)教师小结设计意图:从水系的流域面积、落差及河长和水文的径流量、季节变化等方面对比凸显岷江流域的的桀骜不驯。
以图表、数据、文字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流域对比分析加强对岷江流域地理条件及特征的理解,同时以预习反馈的形式订正并落实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知识,强调有条理、有规范的文字表达。
在此过程中,发挥Pad的在课堂上的及时互动优势,动态呈现获取图文信息的过程与方法,实现流域对比由定性到定量的转变。
凸显岷江流域地理特征,增强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也为课堂主题“流域综合治理开发”的深入探究做好必要的渲染与铺垫。
教师承转: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大胆推断,2260年前的古岷江流域在都江堰修建之前,要比田纳西流域治理前更狂野。
史料证实——古籍记载“蜀人几为鱼”。
正是都江堰工程的修建,才成就天府之国。
伟大的都江堰工程是如何做到的呢?我们有请都江堰工程组展示。
课堂环节二、模型展示(1)岷江工程组模型展示并介绍都江堰工程(2)教师点评并总结都江堰的治水理念都江堰工程既有深入肌理的利用自然、道法自然的灵动智慧,也有大刀阔斧愚公移山改造自然的豪情壮举,可谓“愚拙智巧”共同铸就了都江堰千年可持续的奇迹。
(3)教师板书——因地制宜设计意图:都江堰作为我国古代典型工程案例引入,既利于学习、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又利于深化课堂主题。
一方面,发挥理工团队的优势,通过模型制作与展示,充分理解工程治水原理与智慧,为课堂辩论做知识上的铺垫、也为课堂最后环节的大坝工程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通过古今对比,为从时间发展的角度深化对可持续发展理念做好铺垫。
课堂环节三、自由辩论教师承转:一个是古代奇迹,一个是现代的典范,那么,在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哪一个更胜一筹呢?我们请辩论组准备。
(1)教师明确辩题。
在以水利工程为核心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堰与坝谁更利于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2)代表主题发言(3)双方自由辩论(4)教师点拨升华双方辩论都很精彩,可以看出同学们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首先我们要明确辩题,加深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我们辩论的焦点不是水利工程本身的可持续,而是以工程为依托的流域发展的可持续。
通过辩论我们也渐渐明朗,堰与坝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
都江堰体现了农业社会以灌溉为首的核心价值,大坝体现了工业社会以水电和航运为首的核心价值,拆坝体现的是后工业化社会以景观生态为首的核心价值,且生态效益直接表现为经济效益。
建坝服务于工业社会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而拆坝服务于后工业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可持续发展遵循的因时制宜思想的体现。
(5)教师总结:两大工程的功用与价值(6)教师板书:因时制宜设计意图:堰坝之争辩论的设计,主要有以下三个目的:从知识层面来看,一方面利于巩固、应用第一节田纳西流域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也是对课前都江堰自主学习的一个落实反馈;同时,通过堰坝的功用对比与时间对比,理解不同发展阶段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的不同表现,体会“因时制宜”的思想。
第二,从能力层面来看,通过辩论,增强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合作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
第三、从核心素养层面看,人地协调观是地理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它始终是地理教育最核心的价值引领和学生需要达成的终极目标。
学生在辩论中逐渐体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教师点拨引领、渗透环境保护与科学发展的人地协调观。
课堂环节四、合作探究教师承转:通过辩论我们发现都江堰的确有它的局限性,在当今我国对岷江流域的开发过程中,我们也效仿了田纳西的开发模式,上游大量兴建大坝,却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流域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
接下来,我们古为今用、西学东用,请同学们为岷江流域的综合开发献计献策。
(1)合作探究、成果展示(2)教师点评。
总结流域治理的一般方法。
升华“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既是对前面课堂环节的继承和应用,又是对课堂主题的深化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大坝工程改良融入了STEAM课程设计理念,运用工程思维实现对大坝的创意改造,体现了对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巧妙的将都江堰的治水理念融入到大坝的建设,注重大坝建设的生态效益,是人地协调观在实践方面的很好体现。
可以说学生在课堂上展示的大坝改良工程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
同时,基于现实问题的岷江流域的综合开发,运用地理综合思维,体现社会参与,增强问题解决能力与意识。
本环节再次借助Pad技术提供的便利,及时将课堂生成在平台上上传分享,高效实现课堂成果展出,并为生生间的思维碰撞创造技术支持。
课堂环节五、作业布置:城市景观河流的综合开发李村河的治理带动了李村特别是东李的完美升级,以“崂山创谷、水脉智城”为主题的张村河的改造也即将启动,请同学们设计综合治理方案,形成研究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