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及全域旅游对策研究范本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自然风光旅游和文化旅游相互交融,是迪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和守护香格里拉品牌的必然选择。
研究分析迪庆特色民族文化如何在全域旅游中发挥作用,实现文化旅游业有效融合,提高旅游品质,具有现实意义。
一、迪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情况与问题(一)迪庆文化旅游业的培育阶段(1995年--2001年)迪庆旅游业发展的初期阶段主要以自然观光为主,旅游项目少、基础设施差,虽然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丰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但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旅游市场并未接轨。
在迪庆旅游业的发展中面临着游客以自然观光为主,旅游项目单调、游客滞留时间短的问题,如何充分利用好迪庆的民族文化资源,解决旅游以自然观光为主,内容单调的问题,政府经过调研,开始思索实现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旅游市场接轨问题。
通过调研政府积极引导香格里拉城郊的藏民开发藏民家访项目,将游客带入普通的藏民家庭体验藏民的生活,了解藏族的文化和独特的风情,藏民家访农民也增加了收入,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旅游扶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藏民家访开始作为文化旅游结合的旅游项目在的一些藏民家发展起来,这一项目成为迪庆文化旅游市场的最早的开拓者。
随着我州旅游支柱产业的进一步确立和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旅游业逐渐成为迪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天然林禁伐后新的替代产业,促进了迪庆工商业、农牧业、文化娱乐业、电信通讯业、交通运输业、饭店餐饮业的快速发展。
1996年-2001年5年间,迪庆接待国内外游客的数量年均增长38.27%,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44.03%,对迪庆经济的拉动力不断增强。
1999年,旅游业形成的增加值占了全州生产总值的11%,2001年到迪庆旅游的中外游客人数已接近百万人次,全州旅游总收入超过6亿元。
藏民家访随之在五年间发展到20家,藏民家访成为旅游业与迪庆藏民族文化结合的主要文化旅游模式。
同时随着旅游市场的扩大,迪庆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如尼西土陶、木制品、手工纺织品等渐受游客的青睐,但未形成规模产业。
起步阶段迪庆文化旅游的发展特点是:以藏民家访为主要产业代表,旅游文化产业开始起步,经济效益明显。
文化旅游产品单一,相关企业少,经营方式粗放,对整个迪庆旅游的产业化发展影响不大。
(二)迪庆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阶段(2002-至今)2001年,迪庆确立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生态立州、文化兴州、产业强州”,随着迪庆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旅游宣传促销工作的推动,紧紧围绕迪庆旅游资源优势,突出香格里拉品牌、三江并流等品牌优势,迪庆的旅游业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从1997年到2015年,迪庆州接待海内外旅游者从2.88万人次增加到突破1千万人次,与此同时,经过长期培育的迪庆文化旅游产业也步入了成长的阶段,文化旅游企业增加,文化旅游产品趋于多样化。
借助于旅游业的推动,迪庆民族歌舞演艺、民族民间手工艺品、以藏餐为主的民族餐饮、民族节庆等作为新兴的文化业态发展起来。
如迪庆的传统的民族工艺品制造业也渐渐发展,其中木制品、陶制品、金属制品、毛织物品、棉织物品等初步形成产业化,尼西土陶、卡卓刀等藏民族传统手工艺产品深受游客欢迎,逐步形成知名品牌,由家庭作坊生产的方式转向公司化经营,发展前景良好。
州委政府以招商引资的方式建成了坛城文化广场、香格里拉文博中心、独克宗古城、霞给生态温泉村等文化旅游产业项目。
藏民家访经过十几年市场的洗礼,成为香格里拉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品牌,在香格里拉和德钦县城发展到了30家,但节目也日渐趋于娱乐化、庸俗化,有伪民俗的趋向,以民族歌舞演艺、图书、音像制品为主的文化产品初具规模,以藏族文化为特色的餐饮业已成为餐饮服务行业的翘楚,独克宗古城通过“修旧如旧”的原则整治后,重新焕发出了古老魅力,引来无数游客,发生火灾后接待力有所下降。
围绕打造香格里拉品牌,政府着重支持香格里拉演艺业,成立了香格里拉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由迪庆州旅游投资公司控股,主要经营香格里拉文博中心,成立迪庆梦幻香格里拉旅游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创造了大型歌舞诗《梦幻香格里拉》,积极探索政府引导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途径,但效益不佳。
(三)迪庆文化旅游业存在主要问题分析迪庆近二十年文化旅游发展情况,值得关注的是文化企业与旅游业结合度较高的项目效益比较好,如藏民家访,还有卡卓刀、尼西土陶等。
政府介入的文化旅游企业效益不佳。
迪庆旅游业总体发展还处于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度不高,旅游企业与文化企业各自为阵的状态。
特别是旅游项目和文化项目都由于体制问题各自规划,旅游规划缺文化项目,文化项目缺旅游市场平台的问题突出。
旅游管理部门、旅游投资公司、旅行社没有理顺各自的职责,没有文化旅游业的项目合作的平台。
再者文化资源家底不清,虽然说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哪些产品适合走入市场,哪些适合保护起来,缺乏对其的研究和应用。
还有市场运作不力,产生不出效益。
旅游行为和产品中的文化含量低,留不住游客,制约了旅游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据调研,我州主要旅游推介局限于一般团队游,线路目前还是以自然观光为主,内容单一,没有形成适应市场需要、参与性强、体验感强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
在全州还没有一条旅游环线。
迪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和龙头产业,它的发展主要依托的是具有突出的地域特色和个性的文化以及与之和谐一体的自然风光,但文化旅游业发展不够恰恰就是迪庆旅游业的软肋,缺乏文化旅游与自然风光的有效结合,让来迪庆旅游的游客眼中只有风光没有体验而匆匆而去。
迪庆的全境属于文化生态保护区,民族文化资源广泛分布于全境,全州的主要旅游风景区都处于文化生态区范围,有利于文化旅游开发与全域旅游的发展。
建构以旅游地主要景区景点为依托,以特色民族文化区域为节点、以交通干线为引导的空间架构体系,可以使迪庆旅游业由单一的观光型旅游向文化体验式旅游转变,构架迪庆全域旅游的模式。
这应该是迪庆下一步发展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和全域旅游的基本思路,笔者在迪庆普达措旅行社、维西县旅游管理部门、塔城镇的塔城村针对不同群体做了问卷调查,企业经营人员、政府管理部门、群众的愿望都希望开发全州的旅游环线,发展乡村文化生态旅游,丰富旅游项目,增加群众收入。
建议首先构建香格里拉至德钦、德钦至维西、维西至金上江旅游环线,在全州形成全域旅游的格局。
广告「宏天」整合国际先进的开源技术,打造专业易上手,可视化开发环境,丰富组件^^,强大的公司工作流程管理系统.流程化+移动化...二、迪庆发展文化旅游融合的全域旅游的条件(一)资源条件1、文化旅游资源品味高,开发潜力大。
迪庆是以藏族文化为主体的包括傈僳、纳西、白、彝、普米、回、苗等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内的集自然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于一体的整体性多样文化生态保护区。
保护面积辖迪庆藏族自治州全境,世居于这里的藏、傈僳、纳西、白、彝民族团结和谐、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舞蹈、音乐、戏剧、石雕、木雕、造纸、制陶、节庆习俗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自然环境、古村镇、古建筑相依相存,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较为完整的文化生态区域。
在迪庆境内,文化生态所具有的文化旅游资源禀赋独特,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品位高,分布广泛开发潜力大,并且涵盖迪庆全境。
2、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浑然一体可以推出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旅游产品。
迪庆特殊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复杂的生态环境孕育了藏、傈僳、纳西等民族不同的经济形态乃至不同的生活方式、行为、习俗、风情,构成了迪庆多样和丰富的民俗风情文化,可以推出融世界自然遗产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旅游产品,将以藏族为主的各民族民俗风情特别是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长廊借助文化旅游业的深度开发展现在世人面前,提升香格里拉旅游业的整体品质。
以文化生态保护带动文化旅游产业、以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回馈文化生态保护将是迪庆文化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3、品牌的效应度。
这一区域拥有香格里拉、茶马古道、三江并流等世界级品牌,品牌得到市场认可。
可以通过策划和创新促成围绕三大品牌旅游文化产品的系列开发,在大香格里拉旅游开发中发挥核心作用。
(二)地理位置条件迪庆发展文化旅游和全域旅游涵盖迪庆全境。
包括香格里拉县、德钦县和维西县,位于迪庆旅游核心区域段,一是地域组合度好,特别是全州主要文化生态带都处于金沙江、澜沧江流域的高山、盆地和峡谷,山水相连,地理位置相对集中,属于我州旅游核心区。
地域的关联度和组合型强。
而且属于统一行政区域,区域开发优势明显,藏族、傈僳族、纳西族等民族特色鲜明,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又具有差异性,可以在迪庆全景体验不同民族的自然生态文化。
(三)交通条件文化旅游和全域旅游的区域主要分布在214国道、旅游东环线、德维二级公路、香德二级等公路沿线,处于旅游交通干线上,交通网络相互贯通,通达条件较好。
其中以建塘镇为中心的高原坝区藏文化带位于香格里拉旅游中心地带;以梅里雪山为中心的神山文化带主体位于梅里雪山的旅游片区;以塔城为中心的塔城文化带位于塔城旅游片区。
以叶枝为中心的傈僳文化带位于澜沧江旅游带德钦县城至维西县维登澜沧江沿线以及附近地区。
以金上江为中心的金沙江农耕文化带位于金江、上江区域,所有文化旅游带均处于我州交通状况较好的区域。
(此观点在《迪庆州构建民族文化带问题研究》一书中阐述,在此不赘述)(三)经济条件发展文化旅游和全域旅游的区域处于我州经济发展较集中的地方,位于周边地区的物资、人流集散地和信息汇集地。
包括17个乡镇,民族以藏族为主,还有傈僳、纳西、汉、白等多种民族。
总人口26.5万,占总人口的66% 。
总之,这一区域是迪庆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资源的富集地区,恰好位于香格里拉市至德钦、德钦至维西、维西至金上江的旅游环线上,文化内涵丰富,特色明显,有国家级、省级、州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民族文化发祥地,无数个文化生态村。
该区域全域旅游的构建可以依托这些地区已经开发的旅游资源。
可以首先实施一批具有带动示范作用的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开发乡村文化旅游节点,补充自然观光旅游的不足,延长游客滞留时间。
(四)政策倾向度2010年11月15日,文化部正式批准设立国家级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迪庆旅游提出以一个中心(香格里拉县城为中心,建设好松赞林寺、独克宗古城、纳帕海、石卡雪山等景区景点)、五大精品(以国家公园的理念建设好普达措国家公园、虎跳峡--白水台--普达措--独克宗古城--梅里雪山--塔城景区--长江第一湾环线)、一线(围绕国道214线,搞好国道周边的景点景区建设)为重点,强化基础,提升品牌,打造精品,创新机制,提高效益,把和谐发展贯穿于产业建设的全过程,全面推进旅游产业“二次创业”,将迪庆建设成为“生态最好、环境最优、和谐发展、永久品牌”的世界级精品生态旅游区和中国藏区最具特色的国际旅游胜地,因此围绕“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品牌和“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品牌及茶马古道品牌,将文化注入旅游业的发展,提升品牌的文化内涵,促进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打造精品,实现文化旅游业的提质增效,发展全域成为迪庆旅游业发展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