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经济地理学课程作业

区域经济地理学课程作业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区域经济地理学课程心得
课程名称区域经济地理学
姓名郭付友学号2013200345
专业人文地理学年级 2013
院、所地理科学学院年月日2013年11月25
研究生课程论文评价标准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制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地域及其系统的学科,也可以说,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地域及其系统的发展机制、条件要素、结构网络、构造类型、系统调控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区域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两者的交叉学科。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用地理学的传统,采用地域综合性的思想,以区域为研究核心,以地域性与差异性为研究思路,以经济地域与经济地域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结构功能为主要研究内容,以系统类型为表现形式,以区域关系与协调为最终目的,遵循条件环境—结构功能—系统类型—区域关系与协调的研究路线。

学习《区域经济地理学》首先使我更深入的明晰区域经济地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即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与经济地域运动理论。

劳动地域分工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按地域进行的分工,即各个地域依据各自的条件(自然、经济、社会诸条件)与优势,着重发展有利的产业部门,以其产品与外区交换,又从其他地区进口其所需要产品。

劳动地域分工的形成首先是建立在区域差异基础上的,正是由于各人类经济活动区域在自然条件、资源优势、劳动力状况和历史基础及经济发展程度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才为劳动地域分工提供了前提条件。

离开了这个前提,劳动地域分工也就无从谈起,而且劳动地域分工的结果也必然表现在一定地域上。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充分揭示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形成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成为学科的一条理论主线,全面而深刻地联系和完善了区域经济学的相关诸理论,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成为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经济地域运动是指经济地域系统的成分(物质成分与非物质成分)、结构(部门结构与空间结构)、功能规模(经济实力与地域范围)、等级(经济发展水平和空间结构演变的层次)性质等在不可逆时间序列中有机的空间演变过程。

经济地域运动理论是对地域运动机制和规律的认识,它通过对经济运行的基础要素,地域运动的载体和轨迹,物资流动和组合,企业和部门组合,地域运动和空间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地域之间的物质运动、地域的分化与组合和地域系统整体运动的机制和规律。

经济地域运动理论是区域经济地理学者、区域经济学者、城市规划学者以及经济学者等分析和解决区域问题的重要理论武器,在实际工作实践中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次使我知道了条件论,并且可以运用条件论分析区情。

经济地域的形成发展离不开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具体而言,包括自然、经济和社会人文三个方面。

确切来说,包括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和科技条件、位置与交通信息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五个方面。

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是经济地域形成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任何经济地域的形成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对产业部门门类、规模、形式,对区域的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乃至区域的发展方向等,均有直接影响;人口劳动力和科技条件是经济地域形成发展的劳动力保障与动力源泉,也是区域消费的主体,任何一个经济地
域,如果没有一定的人口和劳动力作保障,其经济是难以发展的。

在现今世界,人口和劳动力素质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层次、水平及其经济效益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它直接反映出区域的科技进步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位置与交通信息条件是经济地域形成发展的区域基础,同时也是区域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资源,位置与交通信息条件对于促进区内与区际的劳动地域分工和加强地域间的要素流动,促进区域的快速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经济条件是经济地域形成发展的经济基础,其主要包括区域发展阶段、区域现有经济基础和区域市场条件与金融条件以及经济发展软环境;社会条件是经济地域形成发展的社会基础,社会条件包括管理体制、政策、计划、法律和国内外政治环境等。

诸条件对经济地域影响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综合地共同作用于经济地域;同时,诸条件不是平均地作用于经济地域,而是依据不同经济地域的特点及其发展水平作用于经济地域。

有的条件起主导作用,有的其次要作用,但随着区域的发展变化,影响区域的条件也在发生着动态性变化。

再次使我对产业部门结构和产业空间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产业部门结构是指一定地域的产业诸部门的组合关系,即结构关系,对产业部门结构的研究一是离不开具体地域,与区域的条件特点密不可分;二是离不开具体部门,研究具体部门的结果组合关系,对产业部门结构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三次产业的一般比例与组合关系上;三是要以大的部门地域系统为背景,研究具体地域的部门结构;四是从动态上研究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为区域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与升级提高科学依据。

产业空间结构是指人类的经济活动在一定地域上的空间组合关系。

具体说,就是指经济地域的诸经济内容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与地域上的组合形态,即空间结构是指区域经济的核心,外围、网络诸关系的总和。

对产业空间结构的理解应该包括:一是区域条件与区域空间格局和框架的关系;二是区域的产业布局与产业空间组合关系;三是各级经济中心与其外围地域的关系,包括城乡关系、核心区与周围地区的关系以及城镇体系关系;四是区域结构网络关系;五是区域关系;六是空间结构类型。

产业部门结构与产业空间结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主要表现在:各产业部门都要落实在具体地域上,与区域诸条件结合,形成区域特色;区域产业部门水平与区域空间结构水平紧密相联,两者呈正相关。

主要区别表现在两者组合规律不完全相同:产业部门结构主要是通过第一、第二、第三次产业比例与组合关系表现出来;产业空间结构通过核心、外围、网络的地域组合关系反映出来。

最后使我对经济地域系统有了更深入的明晰。

经济地域系统是指人类经济活动在地域分工不断深化和地域运动不断扩展作用下所形成的多功能、多层次、结构复杂、网络发达的空间地域体系。

它是由经济地带系统、经济区系统、城市地域系统、规划区系统、地缘经济地域系统和网络地域系统等所组成的庞大的复合地域系统。

经济地带是指具有世界意义或区际意义的大面积并呈条带状分布,具有特定
结构、功能、层次的综合性的经济地域,其形成发展机制:一是生产力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二是地理位置作用;三是生产地与燃料、原料地和消费区三者的宏观地域变化的影响;四是自然条件的作用;五是经济利益的推动作用。

其基本特征为:一是经济地带间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梯度差异性;二是经济地带间产业结构的明显差异;三是经济地带地域层次、类型的多样性;四是经济地带间存在着能源流、物质流、人流和信息流等特有的移动规律。

其主要功能为:一是集聚功能;二是传输功能;三是梯度推移(扩散)功能。

经济区系统是经济地域系统中的重要地域组织形式,也是最早形成的地域系统,经济区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地域专门化为主要标志,以区域综合发展为基本特征,以广泛的区内外经济联系为纽带的开放型经济地域。

其形成发展机制:一是地域分工机制;二是城市吸引机制;三是条件因素的作用。

其基本特征:一是一地域专门化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地域单位;二是经济地域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国民经济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是劳动地域分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三是地域专门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的统一体;四是受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强烈吸引的地域。

其主要功能:一是促进区域专门化的不断发展;二是发挥中心城市的核心作用;三是发挥交通、信息的网络作用;四是促进区域的综合发展。

城市地域是指一定地区内相互之间形成较为密切的经济联系并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城市、城市(镇)群及其职能区域共同组成的一种经济地域。

其形成发展机制为:一是地域分工与地域运动规律的作用;二是位置、交通、信息条件的作用;三是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的作用;四是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

其基本特征:一是区域的高度集中地区;二是可以具有不同的结构和类型;三是城市地域经济活动形成网络。

规划区系统是经济地域系统中具有许多独自特点的子系统,是为了进行区域开发、区域规划、国土整治和建设而重点选择并进行规划的区域体系。

其基本特征为:一是综合性的地域系统,而不是单项的规划地域;二是不同资源富集区和重点开发区、治理区;三是类型多样性以及各自主要功能的明显性;四是地域范围的随机性和地域界限不全面覆盖;五是政策和领导人决策在规划区系统形成发展中的突出作用。

地缘经济地域系统是在地缘政治影响下,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区域集团化的过程中,由地缘相近的国家和地区所采取的经济合作与联系的地域组织形式与体系。

地缘经济地域系统特点为:一是互补性;二是集团性;三是层次性;四是复杂性。

其形成发展机制为:一是地域分工与地域运动是地缘经济地域系统形成发展的总机制;二是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发展的需要;三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与地缘经济地域系统的互为作用;四是区域互补与规模经济的需求。

其主要区域功能为:一是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二是协调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关系;三是不断协调各国各地区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促进地缘经济区协调发展;四是带动外围地域的经济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