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防疫人员知识竞赛试题

防疫人员知识竞赛试题

重庆市基层防疫人员知识竞赛样题(600题)重庆市动物卫生监督所组稿二〇一一年七月四日前言本套样题包含基层防疫人员知识竞赛主要知识点,请参赛者认真做好自测练习。

我所将从样题中随即抽取竞赛试题,并重新对有关内容、顺序等进行调整后组题。

请参赛者灵活掌握样题所列知识点,切勿机械记题和背答案。

本样题编写涉及面广、组稿时间短,不免有疏漏之处,请谅解并批评指正。

如有疑问,请发邮件到fangjianke@。

目录一、名词解释................................................................................. - 1 -二、填空题.................................................................................. - 12 -三、判断题.................................................................................. - 23 -四、选择题(单选) ................................................................. - 33 -五、选择题(多选) ................................................................. - 47 -六、简答题.................................................................................. - 64 -一、名词解释1.《动物防疫法》中的动物疫病:动物疫病包括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2.动物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症状,并具有传染性的动物疾病,称为动物传染病。

3.传染源:是指机体内有病原体寄居、生长、繁殖,并能向体外排出的动物。

具体说传染源就是受感染的动物,包括患病动物和带菌(毒)动物。

4.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经过一定方式,侵入另一个易感动物所经过的途径。

5.传播方式:是指动物传染病病原体更换宿主的方法,通常分为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类。

6.易感动物:对某种传染病具有感染性的动物称为易感动物。

7.一类动物疫病:是指对人与动物危害严重,需要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预防、控制、扑灭等措施的疫病。

8.二类动物疫病:是指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等措施,防止扩散的疫病。

9.三类动物疫病:是指常见多发、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控制和净化的疫病。

10.动物防疫:《动物防疫法》中的动物防疫是指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扑灭和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

11.重大动物疫情:是指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发病率或者死亡率高的动物疫病突然发生,迅速传播,给养殖业生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危害,以及可能对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危害的情形,包括特别重大动物疫情。

12.疫点:指患病动物所在的地点为疫点,一般是指患病动物所在的养殖场(户)或其他有关屠宰、经营单位;如为农村散养,应将患病禽所在的自然村划为疫点。

13.疫区:疫区是指以疫点为中心的一定范围内的区域。

疫区划分时应注意考虑当地的饲养环境、天然屏障(如河流、山脉)和交通等因素。

14.受威胁区:受威胁区是指疫区外一定范围内的区域。

15.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多种偶蹄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疫病。

16.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A型禽流感病毒高致病力毒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

17.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禽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18.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

19.猪丹毒:是由红斑丹毒丝菌(俗称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20.猪肺疫:又称猪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

21.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传染病。

22.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

23.狂犬病:又名恐水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

24.牛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属牛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慢性传染病。

25.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26.日本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

27.猪链球菌病:是由不同血清群链球菌感染引起猪的不同临床症状类型疾病的总称。

28.绵羊痘:是由绵羊痘病毒引起绵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以在皮肤和黏膜上发生特异的痘疹为特征。

29.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30.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31.疫苗:由病原微生物、寄生虫以及其组分或代谢产物所制成的、用于人工自动免疫的生物制品,称为疫苗。

32.活疫苗:是指用通过人工诱变获得的弱毒株,或者是自然减弱的天然弱毒株(但仍保持良好的免疫原性),或者是异源弱毒株所制成的疫苗。

33.灭活疫苗:是选用免疫原性良好的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经人工培养后,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其杀死(灭活),使其传染因子被破坏而仍保留其免疫原性所制成的疫苗。

灭活疫苗根据所用佐剂不同又可分为氢氧化铝胶佐剂、油乳佐剂、蜂胶佐剂等灭活疫苗。

34.新型疫苗:利用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学、免疫化学等技术研制的疫苗。

35.类毒素:将细菌在生长繁殖中产生的外毒素,用适当浓度(0.3%~0.4%)的甲醛溶液处理后,其毒性消失而仍保留其免疫原性。

36.多价苗:是指将同一种细菌(或病毒)的不同血清型混合制成的疫苗。

37.联苗:指由两种以上的细菌(或病毒)联合制成的疫苗。

38.疫苗的有效期:是指在规定的贮藏条件下能够保持质量的期限。

39.疫苗的失效期:是指疫苗超过安全有效范围的日期。

40.预防接种:指在经常发生某类传染病的地区、或有某类传染病潜在的地区、或受到邻近地区某类传染病威胁的地区,为了预防这类传染病发生和流行,平时有组织、有计划地给健康动物进行的免疫接种。

41.紧急接种:指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传染病的流行,而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尚未发病的动物进行的免疫接种。

紧急接种应先从安全地区开始,逐头(只)接种,以形成一个免疫隔离带。

然后再到受威胁区,最后再到疫区对假定健康动物进行接种。

42.临时接种:指在引进或运出动物时,为了避免在运输途中或到达目的地后发生传染病而进行的预防免疫接种。

临时接种应根据运输途中和目的地传染病流行情况进行免疫接种。

43.疫苗接种后的正常反应:是指疫苗注射后出现的短时间精神不好或食欲稍减等症状,此类反应一般可不作任何处理,可自行消退。

44.疫苗接种后的严重反应:主要表现在反应程度较严重或反应动物超过正常反应的比例。

常见的反应有震颤、流涎、流产、瘙痒、皮肤丘疹、注射部位出现肿块、糜烂等,最为严重的可引起免疫动物的急性死亡。

45.疫苗接种后的并发症:指个别动物发生的综合症状(如血清病、过敏性休克等),反应比较严重,需要及时救治。

46.寄生虫:是暂时或永久地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表或体内,夺取被寄居者(宿主)的营养物质并给被寄居者(宿主)造成不同程度危害的动物。

47.人畜共患病:指由共同病原体引起,流行病学上相互关联,在脊椎动物和人类之间自然传播的疫病。

如:狂犬病、结核病等。

48.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在人与脊椎动物之间由寄生虫感染引起的相互传播的疫病。

这些寄生虫既可寄生在人体,也可寄生在脊椎动物(家畜和野生动物)体内,人和动物体内的寄生虫可互为传染来源,这种寄生虫病就叫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如日本血吸虫、刚地弓形虫等。

49.生物源性寄生虫:必须有中间宿主参与才能完成生活史的寄生虫称为生物源性寄生虫,也称间接发育型寄生虫。

50.中间宿主:寄生虫的性未成熟阶段虫体(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虫体所寄生的动物称为中间宿主。

51.宿主:凡是体内或体表被寄生虫暂时或永久性寄生的动物称为宿主。

52.终末宿主:寄生虫性成熟阶段(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动物。

53.日本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

家畜以牛、羊感染为主,其次猪、犬、马、骡、驴。

54.鸡球虫病:是鸡常见且危害十分严重的寄生虫病,是由一种或多种球虫引起的急性流行性寄生虫病。

10~30日龄的雏鸡或35~60日龄的青年鸡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可高达80%。

病愈的雏鸡生长受阻,增重缓慢;成年鸡一般不发病,但为带虫者,增重和产蛋能力降低,是传播球虫病的重要病源。

55.寄生虫病机械性损害:吸血昆虫叮咬,或寄生虫侵入宿主机体之后,在移行过程中和在特定寄生部位的机械性刺激,使宿主的器官、组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56.寄生虫病毒害作用:寄生虫在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分泌物、代谢物、脱鞘液和死亡崩解产物等,可对宿主产生轻重程度不同的局部性或全身性毒性作用,尤其对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的毒害作用较为严重。

57.消毒:是指用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方法清除或杀灭畜禽体表及其生活环境和相关物品中的病原微生物的过程。

消毒的目的是切断传播途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发生与传播。

58.物理消毒法:是利用物理因素杀灭或清除病原微生物或其他有害微生物的方法。

59.机械消毒:是指用清扫、洗刷、通风和过滤等手段机械清除病原体的方法,是最普通、最常用的消毒方法。

60.焚烧消毒:焚烧是以直接点燃或在焚烧炉内焚烧的方法。

主要是用于传染病流行区的病死动物、尸体、垫料、污染物品等的消毒处理。

61.火焰消毒:火焰消毒是以火焰直接烧灼杀死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它能很快杀死所有病原微生物,是一种消毒效果非常好的一种消毒方法。

62.化学消毒:是指应用各种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是最常用的消毒法,也是消毒工作的主要内容。

63.生物安全处理:通过用焚毁、化制、掩埋或其他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方法将病害动物尸体和病害动物产品或附属物进行处理,以彻底消灭其所携带的病原体,达到消除病害因素,保障人畜健康安全的目的。

64.生物消毒:就是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杀灭或去除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主要用于土壤、水和动物体表面消毒处理。

65.生物热消毒法:是利用微生物发酵产热以达到消毒目的的一种消毒方法,常用的有发酵池法、堆粪法等,常用于粪便、垫料等的消毒。

66.甲醛:是一种广谱杀菌剂,对细菌、芽孢、真菌和病毒均有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