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夏目漱石《我是猫》对鲁迅作品风格影响

论夏目漱石《我是猫》对鲁迅作品风格影响

论夏目漱石《我是猫》对鲁迅作品风格的影响摘要夏目漱石是日本明治时期的著名作家,其作品多以犀利的笔触,辛辣地讽刺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对日本的近代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与他处于同一时代的中国伟大作家鲁迅先生也深受其影响。

两位来自不同国家的作家,他们作品的意义、风格以及在当时社会中所产生的政治影响和作用等都有着极其相似的一面。

本文试以《我是猫》为例,论述夏目漱石作品对鲁迅作品风格的影响。

关键词:《我是猫》现实主义猫的视角呼唤自由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夏目漱石,本名夏目金之助,1867年1月5生于江户的一个地方小官吏家庭,是家中末子。

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

夏目漱石的早期作品多以大胆讽刺的手法揭露当时社会的丑恶,表达作家反抗社会的情绪。

小说《我是猫》是其长篇小说代表作,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幻化成一只猫,并以猫的视角看世界,淋漓尽致地反映了20世纪初日本中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生活,尖锐地揭露和批判了明治“文明开化”的资本主义社会。

与夏目漱石同时期的中国伟大的爱国主义作家鲁迅先生,在留日时期(1902-1909)格外喜欢夏目漱石的作品,其创作风格也深受夏目漱石的影响。

对夏目漱石提出的现实主义文学观以及他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对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深刻批判和对日本前途命运寄予的关注和反思,鲁迅先生也都产生了共鸣。

一夏目漱石作品风格的历史背景1 社会背景1900年,夏目漱石由日本文部省选送到英国伦敦留学,并在英国留学的三年期间体验到了西方近代文学的创作新视角、新技巧。

这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是猫》中的主人公“猫”所处的时代恰是明治维新之后的时期:一方面,资本主义思潮兴起,人们学习西方,寻找个性,呼唤自由,自我意识和市场观念形成大潮;另一方面,东方固有的价值观、文化观与风尚习俗,包容着陈腐与优异,在抗议中沉没,在沉没中挣扎。

夏目漱石在写《我是猫》的时候,就很明确地告诉读者,他的写作目的是揭露现实,表达自己的观点。

正如他自己说的:“小说是作者趣味和好恶的表现,又是帮助读者认识社会和人生的手段”。

1911年,夏目漱石在和歌山市发表了以《现代日本的开化》为题的演说。

他认为日本的“开化”和欧洲是不同的:欧洲的开化是“内发的”,它经由几百年的积累,“如行云流水是自然发展的”;而日本的开化却是“外发的”,是“在与外国接触”过程中被迫转化的,日本文化也是在大受刺激下急剧转变的。

因为外来文化消融存在问题,而且土壤和根底均不相同,所以“失去自己本位的能力”,就必然会引起“国民的某种空虚感”,也会出现“不满与不安”,发生“神经衰弱”病症。

为了不患“神经衰弱”,“只能向内发的方向发展”,这是“苦恼的真实”。

从上述演说不难看出,夏目漱石对明治维新改革的不彻底性是有清醒的认识的。

2 家庭背景1903年,夏目漱石返回日本任东京第一高等学校的英文教授和东京大学的英国文学讲师。

据报道,回东京后的几年,是夏目漱石一生中精神最紧张、最郁闷的一段时间:一方面他和妻子镜子的关系恶化——他思想陈旧,要求妻子以他为绝对权威;而他妻子的精神又不正常。

对此,夏目漱石曾在俳句中写道:“病妻室内灯昏暗,苦熬晚暮度秋天。

”;另一方面,夏目漱石在东京帝国大学的工作亦不顺利。

为此,他情绪低落,经常闷在讲师工作室里,绝少出门,并一度想要辞职,而他所挣的工资也难以支撑沉重的家庭负担。

夏目漱石所经历的是明治维新后很多知识分子共同走过的路,但他所体会到曲折的生活经历,却使他认识到更多知识分子没有认识到的事物。

二讽刺现实的作品风格对鲁迅作品风格的影响与比较1 笔锋犀利,讽刺现实夏目漱石的早期作品多以犀利的笔触辛辣地讽刺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和人性的丑陋以及无可奈何的逃避。

本文主要从夏目漱石的早期作品分析他的作品风格,因为这个时期的作品改变了夏目漱石的写作时代,而且他的作品对当时的现实社会,对明治维新时期的历史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一点和鲁迅作品的意义、风格和作用有着极其相似的一面。

夏目漱石在《我是猫》中,利用猫的口吻这样说道:“世人褒贬,因时因地而不同,像我的眼珠一样变化多端。

我的眼珠不过忽大忽小,而人间的评说却在颠倒黑白,颠倒黑白也无妨,因为事物本来就有两面和两头。

只要抓住两头,对同一事物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是人类通权达变的拿手好戏。

”与此同时,他抨击社会,也见地非凡:“……说不定整个社会便是疯人的群体。

疯人们聚在一起,互相残杀,互相争吵,互相叫骂,互相角逐。

莫非所谓社会,便是全体疯子的集合体,像细胞之于生物一样沉沉浮浮、浮浮沉沉地过活下去?说不定其中有些人略辨是非,通情达理,反而成为障碍,才创造了疯人院,把那些人送了进去,不叫他们再见天日。

如此说来,被幽禁在疯人院里的才是正常人,而留在疯人院墙外的倒是些疯子了。

说不定当疯人孤立时,到处都把他们看成疯子;但是,当他们成为一个群体,有了力量之后,便成为健全的人了。

大疯子滥用金钱与权势,役使众多的小疯子,逞其淫威,还要被夸为杰出的人物,这种事是不鲜其例的,真是把人搞糊涂了。

”夏目漱石在《我是猫》中借助猫的口吻,通过一系列的冷嘲热讽,否定了封建落后的旧制度,对日本资本主义现代化带来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深表不满。

他的作品不拘泥于西方的小说模式,运用联翩的浮想,出人意料的新奇的场面,巧妙地剥开邪恶、愚昧和虚伪的外衣,作品里充满了对日俄战争前后的上层社会的讽刺,语言风趣、幽默、辛辣,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了人性可笑的一面。

夏目漱石在《我是猫》中以猫的口吻发出自己的心声,这一点和鲁迅《狂人日记》的风格有着极其相似的一面,而其作品“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的特点,更与鲁迅的作品风格极为相似。

2 夏目漱石作品对鲁迅作品风格的影响与比较夏目漱石借助猫的口吻对社会阴暗面的解释和嘲讽的风格,对鲁迅日后的作品给予了很大的影响。

而这又与他们相似的个人、社会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夏目漱石1900年-1903年留学英国,其作品吸取了英国18世纪文学的幽默。

在《我是猫》中,他化愤怒为嘲笑,化嘲笑为利刃,并将这利刃直接刺向“恃众凭势、胡作非为”的拜金主义的化身乃至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偶像。

这部富于诙谐的作品,以洋溢于字里行间的笑声驱散了人们郁积在心头的愁云,从对现实的反思中燃起爱与恨的火焰。

而鲁迅在中国被称为“中国近代文学之父”。

他1902年-1909年留学日本,与夏目漱石早年都曾受过东方文化较深的濡染,后又都接受了西方近代思想的影响。

其作品始终贯穿着一种精神,即直面现实,用锐敏的洞察力,透彻地剖析病态的社会现象和心理,无情地鞭挞吃人的旧礼教、旧思想和一切反动的社会势力。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曾对夏目漱石的作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说:“夏目的著作以想象丰富,文词精美见称。

《我是猫》(《wagahaiwa neko de aru》)轻快洒脱、富于机智,是明治文坛上的新江湖艺术的主流,当世无与匹者。

”这都证明了鲁迅对夏目漱石作品的了然于胸。

鲁迅在东京留学期间,对于当时的日本文学都不在意,唯独对《我是猫》很感兴趣。

他日后所作的小说虽与夏目漱石的创作风格并不完全相似,但其嘲讽中轻妙的笔致实颇受夏目漱石的影响。

增田涉在《鲁迅在日本》一书中这样写到:“鲁迅后来所写的小说的作风,与漱石的作风也不相似。

但其嘲讽中轻妙的笔致实颇受漱石的影响,而其深刻沉重处乃自果戈里与显克微支来也。

”他的说法又与鲁迅的自述十分契合,鲁迅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中自云:“记得当时最爱看的作者,是俄国的果戈里(n.gogol)和波兰的显克微支(h. sienkiewitz)。

日本的,是夏目漱石和森欧外。

”从增田涉的记叙来看,鲁迅文章中“嘲讽中轻妙的笔致实颇受漱石的影响”,“即使受影响,也仅与笔致相关,单纯是表现技术上的问题。

”这也许为鲁迅的写作技法和讽刺艺术的理论渊源提供了一个新鲜的参照。

日本学者桧山久雄在《鲁迅与夏目漱石》一书中写道,鲁迅在当时“对于盛行的不过是模仿的西方的自然主义的文学并不关心,却被和自然主义处于对立的夏目漱石的文学所吸引。

鲁迅反对一味地模仿西方的改革方向,而开始有了一种模糊的认识:要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建立现代文化。

这时的鲁迅,遇到了和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的夏目漱石的文学,他自然会很倾心。

这样的推想大概是很自然的吧!”夏目漱石的《我是猫》主要嘲讽了只学西方皮毛的所谓文明开化。

他认为只学西方的皮毛,把日本固有的封建文化和西方文化畸形地结合起来,使社会生活出现了许多令人难以容忍的流弊。

而对于国家抱有强烈责任感的夏目漱石,对此种种不能熟视无睹,所以予以了讽刺。

鲁迅对于他自己国家的类似现象,也是痛加针砭,他写的《文化偏至论》便有这样的内容。

人们不是曾将《阿q正传》比作我国辛亥革命的一面镜子吗?确实,革命前农村中严重的贫富悬殊,阶级对立;革命中地主豪绅、举人老爷之流的惊恐,贫苦农民的兴奋;革命后资产阶级的妥协,和勾结地主阶级窃取政权、重新欺压劳动人民,使革命流于形式,都使抱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鲁迅无法忍受。

于是,讽刺、针砭时弊、尖锐地嘲讽世态等等都反映到了他的作品中。

他欲以此来唤醒沉睡中的人们,打开长期以来禁锢人们思想的封建牢笼。

由此,“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的作品成为了鲁迅和夏目漱石具有的共同点。

在鲁迅的《狂人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品的主人公虽然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狂人”,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写下层劳动人民所受到的迫害,更不是一个精神病人的“纪实文学”,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露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因此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

中国历史上多少反抗旧传统的、离经叛道的人,都曾经被视为疯子,如孙中山,也曾被人叫做“疯子”。

从世俗的眼光看去他是疯子;但站在革命的立场看去,他则是先知先觉者。

同一个人、同一个思想却在社会上有着截然对立的两种看法和评价,这也是变革时代的社会矛盾的反映。

三结语夏目漱石的作品笔锋犀利,变愤怒为嘲笑,幽默而又辛辣地讽刺了当时的社会。

同时期的鲁迅也受其影响,其作品直面现实,剖析病态的社会现象,无情地鞭挞了吃人的封建礼教和一切反动的社会势力。

可以说,夏目漱石作品借助他人的口吻、嘲笑讽刺的风格对鲁迅的作品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

鲁迅与夏目漱石虽然出生于不同的国度,但他们都有一种共同批判社会的倾向,都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他们内心都反感那种无视作家主观性的写作方式,因此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批判性的立场来从事写作。

鲁迅与夏目漱石在各自国家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虽然不能同日而语,但他们却都在作品中倾注全力来探索个性解放的问题,并都因坚持了一种积极健康的倾向,开辟了现实主义的文学道路而永载史册。

可以说,追求理想的健康的人性,是鲁迅与夏目漱石作品的共同主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