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谱牒学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3/11/27 作者:姚丽琴发布时间:2003-11-2711. 女性史和后现代史学有什麼关系?妇女史也是晚近出现的显学, 为了对抗千百年来以男性为中心的主流史学, 争取男女平等, 而对传统史学进行批判, 要打破以往的偏见, 但就在此过程中, 不但促成了后现代主义, 同时也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女性主义初起时的问题是谁当被研究?什麼东西值得研究?1980年Carolyn Merchant 质疑「科学革命」的「成王败寇」观, 此革命将对自然的”机械”观取代原先的”有机”观, 她从女性及生态学的观点重估此时期的历史.她质疑”进步”及”理性的时代”,而当时很多女人仍被当成女巫被烈火烧死.有些女学者,剧作家如Aphra Behn(1640-89), Margaret Cavendish(1624-73)被视为剧作家,科学家及诗人; Anne Conway(1630?-79)三百年后重新被视为”英国最敏锐的形上学者”.最大的挑战是其指出语言之无法客观,以前所用文字都是来自并支援”家父长结构”(Patriarchal structure),而且是一种恶性循环.女性主义发展下来,受到其他理论的互相影响,也开始产生了分裂, 一派是吸收了后现代主义的精神, 继续在争取男女平等的目标下加强对现有史学之批判; 而另一种则是连男女之界限都加以质疑, 彻底颠覆原来的设定, 认为原先划分性别根本就是原来男性中心逐渐逻辑发展下来的结果. 因此从短期看来, 后现代史学与女性主义史学一样, 都要抵制传统史学的霸权, 都想颠覆原有的主流史学思想, 因此有互相支援之处; 但就双方长远的目标来看, 后现代史学是要去掉所有的霸权宰制, 「去中心论」及多元的主张, 将使得其与女性主义分道扬镳, 因为女性主义最终目的在建立一以「女性」为主体的史学, 不论这种主体应如何界定. 换言之, 就像中国现代史上的「联俄容共」一样, 二零年代时国共两方虽然在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割据的立场上一致, 而有暂时合作的空间, 但终因双方对未来的理念不同而分开.12.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有什麼关系?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一样, 都是对於既有的现代主义提出挑战及攻击的. 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上从阶级斗争及生产关系来看历史发展, 认为欧洲各种社会演化均遵循一定的阶段, 并有清楚的最后目标; 社会分为下层建筑及上层建筑, 而经济决定论等等看法都明白指出其历史观乃一种具有宰制型, 全体化的大叙述而后现代是去中心论, 反目的论, 并没有马克思主义那样的乐观, 且是对理性进步等大叙述的解构及抵制. 不过新马克思主义学者如汤普森(E. P. Thompson)在对英国工人阶级形成之研究中, 已扬弃不少教条, 与后现代主义所提出的看法也有一些暗合之处.13.后殖民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有何关系?两者关系密切, 其实就广义的后现代主义而言, 它也包含了后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 顾名思义, 应该出现於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原来受西方及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的第三世界国家纷纷独立后, 产生的一种新的思想理念, 与从前殖民者的立场观点有很大的差异. 然而, 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一样, 逐渐摆脱悲情, 不以「她的历史」(herstory)或「他们的历史」(their-story)取代原有的「历史」(history)为满足. 后殖民主义者认为其主张应适用於所有国家, 后殖民代表一种时期之内全球的情况, 而且后殖民的思维并不就是等於被殖民者的思维, 因为多年的统治, 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间互相影响, 成了一种混合体, 包含两者在内, 而且后殖民主义应从十六世纪欧洲开始向外侵略时即已出现, 换言之, 在殖民开始之时, 就有了后殖民的回应. 由此看来, 像女性主义一样, 后殖民主义参与后现代主义, 对於既有现况的颠覆, 同时也是在追求先前遭忽视压制或扭曲的零余的, 边缘的「他者」(otherness), 在广义看来, 两者的差异不大. 最近从殖民思想的发展中, 又出现了一种所谓的「低层研究」(Subaltern studies), 此类研究目前在后殖民社会的印度相当流行, 其影响势将扩及到同样也属於后殖民社会的台湾.14.为何有人说后现代主义是一种保守的立场. 其实不仅如此, 也有人说后现代是很激烈极端的.说后现代主义保守恐怕是因为1980年代美国雷根主政, 这位伟大的沟通者善於哂谜Z言来巩固其利益及意识形态.一般而言, 后现代主义受到左右基要派的攻击. 来自右派的批判:没有中心, 不安定, 一切都是相对的, 对一切规范的轻视; 后现代且视西方的犹太—基督传统为一种意识型态. 来自左派的批判:后现代强调语言的转折, 文字的偏见, 可以从语言文字上来操纵, 从唯心而非从唯物的观点来推理, 不再重视如社会经济条件等物质因素, 故被视为一种趋向保守的邉?/SPAN>.不参与政治, 思想上的玩票主义者.15.后现代主义也受左右两派人士之支持, 其理由又何在?左派有些地方能认同后现代主义是因为后学之具有相对主义色彩, 去除所有的一元化中心, 强调各种论述背后的社会基础, 重视各种观点, 认为各民族各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及价值, 并没有高下之别, 因而重视弱势团体的看法; 另一方面右派也有些地方能认同后现代主义乃因后现代思维并不强调革命, 甚至以为改革乃危险及无用的尝试, 而且后现代主义主张生命中的不确定性等, 也是保守主义者所乐见的.16.后现代史学的结局是虚无吗?的确有不少历史学家忧心忡忡, 以为后现代史学发展到最后, 由於强调一切都是相对的, 没有绝对的, 研究的成果绝不是真相, 此种推理到其极致, 则没有什麼研究的必要及意义了. 不过, 我们不认为将是如此, 也不应该如此想. 其实从最根本上来想, 后现代主义对史学家所造成的不安有其正面的意义, 因为这终究是吊诡地及辩证地代表著一种对「表象」的怀疑以及对「真相」的内心深处的渴望. 只要有这种渴望及自觉, 再配合上一些史学的基本学术规范, 史家较从前是更有条件做到更好的学术研究.17.后现代史学对当今史学有何正面的影响?在方法上, 除了更清楚史料的性质及限度外, 对於史家本身可能有的偏见, 以及史家所透过的语言本身的限度的了解, 使我们不只在处理史料时更为慎重; 也在研究过程中以及呈现研究成果时, 更能注意到许多以前未曾察觉到的盲点. 另外, 在史家著手研究前的「问题性」的掌握上, 也因为后现代主义指出启蒙邉右咏淼囊恍┢ 疃 苡兴 a正.简言之, 后现代主义有一种从过去的压制中解放并超越目前的限制, 以达到更细致周延的对历史的了解.18.后现代史学可能会有那些流弊?后现代史学最为人所诟病之处在於其对史家造成的不安定性, 由於后现代史家对传统史学的颠覆, 我们以前觉得很安稳的知识甚至信念被动摇了, 这情况有如梁启超所述, 在他首次见到康有为之后, 以往的一切所学全被否定了一样的心情. 后现代史学者认为没有真相, 史学的建构的过去实况并非真相, 而只是用语言组成的自以为真相的东西. 这种看法推到极端, 就斧底抽薪似地将史家的生死以赴的理想全部否定. 也由於一切都是相对的, 就没有高低好坏之分, 史学界将会造成混乱. 史家有可能顶著后现代主义的帽子, 任意解释历史, 甚至发明或制造史料, 对於现有的史料也以自己的论述来解读, 完全无视当事人或其他学者的主张, 认为他们只是受表象蒙蔽, 如此将使得史学界失去学术规范, 流落到虚无主义的地步. 总之, 纲纪荡然, 毫无秩序, 好坏不分, 甚至劣币驱逐良币, 可能是最大的流弊. 这种相极端的相对主义流弊到极致, 可能会造成社会秩序的崩解, 「率兽食人, 人将相食」的地步.19. 请问你说了这麼多, 结论是什麼?说到最后,看来还是不够了解后现代主义, 因为如同开始时所问的定义一样, 后现代主义是不太谈结论的, 因为有谁能比其他人更有资格下「结论」. 由於后现代主义最反对单一大叙述, 又是力主「去中心论」, 因此不像一般传统论证一样, 最后要有结论, 好像才真正能结束. 上文只不过是为了让读者易於理解, 才使用按步就班的方式来说明及提问. 但比较激烈的后现代主义者是不谈结论的, 最多会谈一些「结束语」(concluding remarks). 不过在此我们要提出我们对於后现代史学的溡?/SPAN>, 并且是一个较为乐观的看法. 对於后现代所提出的挑战, 我们应善用, 或者用时髦的名词来说, 应该「挪用」一些后现代的观点及思维, 磨利我们的敏锐度, 反省我们的视为当然的「预设」, 将原来的各种偏见如「意识型态」等「尽量」归零, 对於所研究的题目, 在一开始, 努力使其「去熟悉化」(defamiliarize), 在进行实际的研究时. 仍有如Iggers教授所说的, 有自己学术界的行规, 亦即史家可分辨出及认可的方式来操作, 其成果并接受学界的公评. 平心而论, 近年来的史学研究, 正如下世不久的英国都铎王朝权威, 为历史学价值辩护不遗余力艾尔顿(G. R. Elton)所说的, 史学知识是累积的, 专业领域本身是会演化的, 有些问题开始时会出现一大堆问题, 但后来会渐渐减少. 五十年来, 不论如何对史学如何悲观, 不可否认, 就拿罗马帝国衰亡或英国工业化后的兴起来看, 我们对其了解愈来愈增加, 不少错误被纠正,争议也愈来愈少. 这证明以往的史学并没有错.[2] 精益求精是理所当然, 改弦更张, 则无必要.20.后现代史学对中国史学研究的挑战为何?后现代主义不满启蒙邉右咏淼睦硇灾辽系目茖W、进步观, 以其将知识合法化为权利及标准, 压制甚至挪用其他的过去的声音, 甚至有人认为启蒙邉邮菍е陋q太人在二次大战时遭到大屠杀(Holocoust)的根源. 然而, 平心而论, 启蒙也有其正面的意义, 其中之一就是其所鼓吹的个人主义也是对抗各种暴政的精神力量. [3] 而启蒙以来数百年的发展, 在学术的许多方面, 依然是最有价值的研究[4]参考资源. 我们所面对的挑战应是后现代主义在其对於传统史学作了相当深入的剖析之后, 所加诸於历史学门的挑战. 我们认为除了对抗白人男性中心主义外, 我们还得对抗中国传统的以汉人男性城市知识精英为主的偏见. 换句话说是双重挑战, 除了对西方中心的偏见外, 也针对传统中国史学存在著的性别、阶级及地域偏见以及很重要的「成王败寇」的偏见. 另外, 文化密码的解读以及「他者」历史的寻求也都可以使我们更敏锐更犀利, 但也可说开辟了新的无限疆域. 众裏寻他千百度, 衣带渐宽终不悔.后现代史学就像是一种洗礼(baptism), 经过了它, 看任何事时都有一新的幅度(dimension), 再也和从前不一样了.---------------------------------------------------[1] 参见Peter Novick, That Noble Dream, The “Objectivity Question” and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Profess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Press, 1988), pp. 551-552.[2] Keith Windschuttle, op. cit., p. 223.[3] Iggers, op.cit., p. .[4] Keith Windschuttle, op. cit., p. .[出处:王晴佳、古伟瀛:《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巨流图书公司2000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