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庄子与惠子的对话

庄子与惠子的对话

庄子与惠子的对话摘要:在先秦轴心时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其中,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惠子是名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据《庄子》内七篇记载,他们曾产生两次著名的对话,分别是“大而无用”之争和“人故无情”之辩。

本文通过叙述两次对话的基本内容,试图对二人思想进行简要评述。

关键词:庄子;惠子;大而无用;人故无情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044-02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是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活动时间大概为战国中期。

一般认为,庄子是先秦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与老子一脉相承,且与之并称为“老庄”。

庄子个性自由,崇尚自然,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惠子,名施,宋国人,主要活动在魏国进行,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政治家、辩客和哲学家。

在学派上,惠子是名家的代表人物;在政治上,他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并曾任魏国宰相三十余年。

关于惠子其人其言的记载,已经没有专门的文本可以考察,但他的言行散见于《庄子》《荀子》《韩非子》《淮南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书中,表明他在先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由于本文的论述对象主要是庄子与惠子的对话,故以《庄子》一书为参考依据。

《庄子》一书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但对其作者历来有所争议,有学者认为是庄子及其弟子所作。

不过,《庄子》内七篇为庄子本人的作品,这是基本没有异议的。

从《庄子》一书中所记载的人物对话以及“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这句话可以看出,除了惠子以外,庄子本人是不屑于直接与其他思想家进行辩论的——由此可见,惠子是庄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和思想上的对手。

虽然庄子对惠子有过无情的嘲讽,但也有真诚的悼念。

外杂篇的记载虽不一定为真,但庄子过惠子之墓时感叹“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也”,应该可以被看做是真实的情形。

[1]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庄子与惠子二人相得益彰——庄子的思想因惠子而升华,惠子的思想因庄子得以流传。

在《庄子》内七篇里,惠子的名字一共出现了三次,分别是在《逍遥游》《齐物论》和《德充符》中。

但在《齐物论》中,庄子只是顺带提到惠子,并没有展开论述或者产生对话。

这句话是“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2]。

而在《逍遥游》和《德充符》里,庄子都与惠子展开了激烈的冲突,分别是“大而无用”之争和“人故无情”之辩。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两次对话。

一、“大而无用”之争让我们先来看一下《逍遥游》中有关“大而无用”之争的记载:文段一: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泙澼絖为事。

客闻之,请买其方以百金。

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泙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泙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3]文段二: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

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

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

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

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4]如果将这两则对话概而言之,那么就是庄子与惠子在讨论“有用”与“无用”的问题。

从惠子的身份背景来说,他一生致力于为国效力,所以必然追寻有用并且实用的东西。

因此,像“大瓠”、“大树”这类东西,在惠子看来是一点都不实用的,对日常生活毫无帮助。

然而,庄子则持有相反意见。

庄子讲了一个宋人卖不龟手药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有人仅能以这个秘方来获得“小康生活”,而有人却能以这个秘方来裂地封侯。

所以,不是说这个东西没有用,而是说你不懂得该如何去用。

其实,这也就是庄子和惠子二人看待问题角度不同所产生的结果。

进一步来看,导致“有用”与“无用”之争深层次原因是庄子与惠子二人的思想和人生追求的不同。

惠子在举以上的例子时,其实也有含沙射影地指责庄子高谈阔论无用的意思。

然而,庄子则持相反意见,他认为,这种东西虽然表面看似“无用”,但却产生了某些“大用”。

说白了,惠子追求的是实用价值论,认为一种思想应该被社会所接受,为社会所用;而庄子追求的则是个性逍遥论,希望能够达到那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

在庄子的心境里,“无用”其实是有“大用”的。

因为只有“无用”,才能让自己忘记世界,忘记自己,使自己的心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脱离出来,达到无何有之乡。

当你漫步在广莫之野的时候,你是真正的自由而无待的,这才是逍遥游。

总的来说,庄子与惠子二人的“大而无用”之争,其实是虚无态度与入世态度之争。

[5]二、“人故无情”之辩庄子是中国最早提出“无情”的思想家,但是,人若无情,安可谓人?当然,庄子提出“无情”是有其深刻含义的。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德充符》中有关“人故无情”之辩的记载:文段一:有人之形,无人之情。

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

眇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謷乎大哉,独成其天![6]文段二: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

”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

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

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

天选之形,子以坚白鸣!”[7]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庄子首先提出了“无情”的说法,而惠子则是抓住这个机会启问人是“有情”还是“无情”的问题。

庄子则回答,人之谓人,是“道与之貌,天与之形”的结果。

作为一个以善变著称的惠子当然不肯就此罢休,继续追问庄子:既然是人,怎能无情呢?此时,庄子明白了两个人分歧的关键之处,就是源于对“情”的理解。

在惠子看来,“情”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感情,所以只要是人,必有“情”。

那么,在庄子那里,“情”又该如何理解呢?从第一则中庄子描述圣人的生命特质与存在形态的话中可以看出,“形”与“情”是相分离的,也就是人可以无情。

而“人之无情”是为了使“是非不得于身”。

这里的“无情”并不是将“情”完全根除,而是要求放弃那些超出“自然”的情感。

[8]庄子认为,圣人所谓“无情”,是那些“不以好恶内伤其身”之“情”,人需要回到那种“因自然而不益生”的境地。

惠子会批评庄子在自己的妻子死去后“鼓盆而歌”,然而庄子则认为这是无可厚非的。

在庄子看来,生可以养,但却不可以益。

在妻子在世的时候,应当养其生;但倘若“造化”需要他妻子复归于自然之时,他也不应执著于此,因为生不可以益。

当然,当自己的妻子刚去世的时候,庄子也会有悲伤的感情,但如果庄子固执于悲伤,那么则是“遁天倍情”了。

而“遁天倍情”是不可取的,会伤及自身。

在“人故无情”之辩中,惠子认为,人之情为人之固有,一个人只有当他的欲望、感情被激发、被满足,才能实现自己的生命,才是真正的人的生活。

[9]然而,庄子则认为,一个人应该顺应自然,应该承认和尊重天,而不能”遁天倍情”。

因此,庄子一再强调“无情”就是“不以好恶内伤其身”,也就是不能用情来伤害自己的生命。

当然,发自于天的喜怒哀乐是庄子无法排斥也不会排斥的,他要否定的就是人对天的僭越。

从这里可以看出,庄子的“无情”是无人情,但是有天情——这是圣人的境界。

三、简要的评论与总结从《庄子》内篇中庄子与惠子的两次对话的结果来看,惠子当然是处于下风,并被庄子嘲笑和奚落的。

这时,也许有人会怀疑,是否惠子的学识不够呢?(当然没有人会怀疑庄子的博学了)从《庄子·天下》的“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可以看出,惠子也绝非等闲之辈,同庄子一样也是博学多才,并且尤其善辩的。

那么,当惠子遭遇庄子时,为什么会屡屡溃败呢?如果我们从二者的根本思想来说,可以用“方外人”与“方内人”这样一对名词来形容庄子与惠子的关系。

在《庄子》中,庄子一方面肯定惠子学识渊博,把他视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和思想上的对手,并在他过世后感慨万分;但另一方面,庄子又不断地对他进行着嘲讽和奚落,对他的思想主张表现出了不屑一顾的傲慢形态。

其实,在这里面,并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而只是一种“方外人”与“方内人”的对比。

在二人的交往过程中,庄子把惠子视为常规世界的代表。

庄子的嘲讽和奚落,也并不是要对惠子进行人身攻击,而是为了表现其淡然处世的一种态度。

在庄子看来,惠子追逐有用,希望改变世界,但这实质上是“强于物”。

虽然可能会达到“人之君子”的程度,但却永远是“天之小人”。

在庄子这位“方外人”眼里,“有用”、“有情”早已被看破,所以他便一直坚持着“无用”、“无情”的态度。

同时,也唯有“无用”、“无情”才能超脱常规世界,才能跨越自然之沟——才能让自己忘记世界,忘记自己,使自己的心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脱离出来,达到无何有之乡,达到广莫之野。

此时的人,才是真正的自由而无待的——这也才是逍遥游。

在庄子与惠子的对话中,惠子从来就无法领悟庄子思考的是什么,这是因为他们是不属于同个范畴的。

庄子思考的是那些“圣人之所不能胜”的问题,而惠子思考的则是常规问题。

所以,惠子不能理解庄子,就好比“小知不及大知”。

追求逍遥游,可以说是庄子哲学的最终目标。

也许有人会认为庄子是在“装清高”,殊不知他是“真清高”,他是真的看破了这个世界的纷繁、冗杂和喧闹,他才不想做一匹会被累死的千里马,只希望当一只“曳尾于涂中”的小乌龟。

也许有人会认为庄子是“真清高”,殊不知,他的内心充满了对现实的无奈的表情,充满了寻找不到逍遥之路的苦恼。

所以,用“清高”一词来形容庄子是很不合适的,只能说他拥有一种“清洁的精神”。

总的来说,一言以蔽之,惠子哲学行于方内,庄子哲学达于方外。

参考文献:[1][8]王博.庄子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69.[2][3][4][6][7]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9:75,31-32,35,179,181-182.[5]颜世安.庄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25. [9]崔大华.庄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2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