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社会行为
(一)偷窃的原因
1.家教不严 2.家教过严 3.缺乏关注 4.成人偏爱 5.冒险心理
(二)幼儿偷窃的矫正
1.让孩子尽早树立“所有权”的观念 2.及时制止孩子偷拿家里钱的行为 3.让孩子了解偷窃的行为后果 4.不要用打骂等消极的方式惩罚孩子
第四 嫉妒行为
妒忌是一种消极的社会现象。它是 对别人在品德、能力等方面胜过自己而 产生的一种不满和怨恨,是一种被扭曲 了的情感;它对个人、集体和社会起着 损耗作用,是一种对团结、友爱非常不 利的情感。
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因素
• 研究表明:幼儿时期 的身体攻击行为通常会持 续到成年时期,是以后社 会适应的前兆。但是对于 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 因,目前并没有达成统一 的共识,一般认为有生物 因素、社会因素及个体因 素。
1、生物因素 它为儿童攻击行为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生物学前 提。 2、社会因素 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伴群体与大众传媒的 影响。 3、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主要包括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人格特 点、社交技能水平、个体固有经验因素, 其对儿童 攻击行为的影响更是不可忽视。
地位: 它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
的影响
二、亲子交往的作用机制
父母的示范、行为强化和直接教育等途径实现亲子交往影响。
父母的示范:父母的许多行为方式、态度、言语和价值观,起着示范、榜样的作 用,被孩子所观察和模仿。在这点上,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父母出于教育的目的 而有意识地提供的范型之外,儿童的大多数模仿是在无意识之中进行的。因此并 不是父母所希望的语言和行为才会成为儿童仿习的榜样,为儿童所模仿学习,父 母在儿童面前所表现出来的一切行为和态度、语言均有可能成为儿童模仿的对象。 因此,作为父母,要时刻自觉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对儿童心理、行为发挥良好的 影响。 行为强化:它是指父母在交往过程中,通过对儿童行为的不同反应来巩固或改变 他们的行为方式或态度习惯,变现为:权力控制、撤除关爱、引导三种方式。 直接教导:它是父母与儿童交往中影响儿童的常用的、也较有效的一种方式。
第五
破坏性行为
幼儿经常故意打破学校的学校或 邻居的玻璃窗、灯泡,故意搞脏别 人的晾晒的衣服、床单等,这种以 损坏他人的财物为乐的行为,就是 破坏性行为。
(一)原因
1.由敌对情绪引起的报复
2.由不愉快情绪引起的宣泄 3.为了“炫耀”自己的能干
(二)干预
1.对于貌似破坏性行为的“健康”行为 对于这种行为,成人应该加以鼓励和正确的 引导,增强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探索能力。
第二节
3—6岁儿童反社会行为的发展
• 学习目标: • 3—6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定义、表现特点、形成 因素 • 3—6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分类 • 3—6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 减少和控制3—6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教育 • 其他的反社会行为:说谎、偷窃、妒忌、破坏性 行为、残忍行为
第一 攻击性行为
三、3—6岁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个体因素 (1)认知发展水平 (2)移情能力 (3)性别 (4)个性特质
(二)环境因素 (1)同伴关系 (2)家庭内部因素 (3)社会文化 (4)大众传媒
四、3—6岁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1. 移情 移情是指在人际交往中, 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当一个 人感知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即为 他人的情绪、情感而引起自己的与之相一致的情绪、情感反应
(二)合作行为
1、定义:合作是指在游戏、学习、生活中分工并相互配合,协商解决 问题以实现目标的行为。 三岁前儿童基本不能表现出有意向的合作行为,三岁后进入幼儿 园集体生活后孩子们逐渐发展起合作行为,而且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2、儿童合作行为的影响因素
⑴ 价值取向
⑵ 性别 ⑶ 自我认知、自我概念及情绪 ⑷ 交流、信任及同伴交往 ⑸ 文化背景
4 . 表扬、奖励 儿童亲社会行为无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 都需要得到群体的 认可。儿童一旦作出了利他行为, 成人和教师要及时强化 ,如表扬、奖 励等 , 使儿童获得积极反馈 ,达到逐渐巩固的目的。反之 ,习得的利他 行为可能消退。
5. 组织游戏活动 游戏是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最好的方法之一。游戏中儿童要进行交 往 ,不肯谦让交往就不能继续进行;进行游戏要配合 ,合作的能力就得到 锻炼;大家一起游戏 , 玩具、物品就要求共同分享。
第三节
3—6岁儿童人际交往的发展
学习目标:亲子交往的重要性 、作用机制 及教养方式 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父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亲子依恋
同伴交往的重要性及发生发展
幼儿同伴交往的类型 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 师幼关系的特点和价值、类型 影响师幼和谐关系建立的主要因素
师幼交往的性质
人际交往之——亲子交往
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信息加工模型(道奇及其同事在80年代出提出 ):
第一步,译码过程:儿童从环境中收集与激惹性事件有关的
信息。
第二步,解释过程:儿童随后根据以往的相似经验来整合
收集到的情境线索,考虑自己在此情境中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及对方的行 为是偶然的还是故意的。
第三步,寻求反应过程:对情境进行解释后,儿童会考虑
可选择的应对反应。
专断型:也属高控制教养方式,但在情感态度方面,与上一类型有明显不同,父母倾 向于拒绝和漠视孩子。评价: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大多缺乏主动性,容易胆小、怯 懦、畏缩、抑郁,自尊感、自信心较低,不善与人交往。
三、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麦考比和马丁概括提出了家长教养的四种主要类型:权威 型、专断型、放纵型、忽视型。
权威型:父母对儿童的态度积极肯定,热情地对儿童的要求、愿望和行为进行反 应,尊重孩子的意见和观点,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参与讨论;他们对儿童 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坚定地实施规则,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表示不快,而对其良好 的行为表现支持和肯定。评价:这种高控制、情感上偏于接纳和温暖的教养方式, 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带来许多积极地影响:这些父母教养下的孩子多数独立性较强, 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自尊感和自信心较强,喜欢与人交往,对人友好。
攻击性行为的定义 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行为,指个人 采取的使他人受损失或不舒服的行为,包 括殴打、侮辱和抢夺他人的财产等霸道行 为。但是儿童过失或不小心、儿童之间的 粗暴游戏而给同伴或他人造成的伤害等行 为,不属于攻击性行为,因为他们不是以 伤害他人为目的的。 攻击性行为是以社会判断为基础,既 要考虑个人动机,又要考虑行为发生的背 景和环境。
2.对于破坏行为 对于这种行为,要热情、耐心地引导和帮助幼儿 认识自己的错误行为并加以克服,应该尽量采取说 理和正面引导的方法,减少压制和惩罚。
3.根据原因,对症下药
第六 残忍行为
有的幼儿残酷地对待小动物:逮住昆 虫,不是揪翅膀,就是把眼睛捅瞎;用手 掐小猫、小狗的脖子,这就是残忍行为。 若不及时纠正,在他们长大后会缺乏同情 心,对自己的父母、长辈、对社会缺乏责 任感。
一、亲子交往的重要性
:亲子交往是指儿童与其主要抚养人(主要是父母)之间的交往。
作用: 首先,早期亲子交往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刺激,为儿童认识周围世
界、发展认知能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其次,父母对婴幼儿情绪情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 用。 再者,父母与儿童的交往对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和交往的发展, 道德品质和行为的形成具有更直接的影响。
第一节
3—6岁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学习目标: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定义
3—6岁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分类 3—6岁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3—6岁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一、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定义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 合作和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它是指包括利他行为和合 作行为在内的一切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是 一种积极地社会行为,它受到人类社会的肯定和鼓励。
2 . 榜样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学习和形成 ,主要是通过观察性的学习和模仿 达到的。榜样在儿童亲社会行为形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3. 利用归因原理 儿童对行为原因的归结直接影响着他的行为。归因理论认为, 一个要想把在某种特定场合表现出的习得的助人行为保持下去 ,需要把 助人的观念内化 ,这是一种自我归因。
• 一:说谎 • 含义:就是所说的话与事实不符。幼 儿偶尔说谎,人们还能容许,但经常说 谎总会令人不快。
(一)说谎的类型
1.想象型谎言
2.虚荣性谎言
这类谎言又分为两种情形: (1).夸张型 (2).虚构型 3.创造型谎言 4.逃避型谎言
(二)说谎的原因
1.害怕训斥、打骂而说谎 2.因父母的教育不当而说谎 3.因有某种愿望而说谎
二、3—6岁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分类 (一)利他行为 1、定义:利他行为指个体自发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且不期望任何外在酬 赏的社会行为,是一种有益于他人的社会行为。 2、分类 a.分享行为:分享行为是一种个体与他人共同分享某种资源的亲社会行为。 b.助人行为:助人行为是在他人有困难时主动帮助其解决困难的外部 动作和措施。 c.安慰行为:安慰是一种在他人情绪低落时对其采用言语或动作安抚的亲社 会行为。
攻击性行为的表现特点
判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可以根据以下特征: 1、言语较多,喜欢与人争执,好胜心强。遇事往 往非争不可,并时常讲粗话、骂人。 2、情绪不稳定、暴躁。任性执拗、喜欢生气、爱 乱发脾气,稍不如意就可能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 如哭闹、叫喊、扔东西或以头撞墙等。有的表现 出一种屏气发作,即大声号哭之后,呼吸短暂停 止,严重时可伴有发绀和痉挛现象。 3、经常向同伴发起人身攻击,如打人、咬人、推 人、踢人等,惹是生非,戏弄、恐吓、欺负同龄 或比他小的幼儿,强占抢夺别的孩子的玩具和物 品。
(三)对幼儿说谎的干预
1.不要轻易指责,不要简单粗暴 2.从正面引导,从感性分析 3.帮助儿童发展能力 4.奖励儿童勇于承担责任的品德 5.惩罚公平、合理、要保持一致 6.增进儿童的自信心 7.协助儿童进行补救 8.成人必须以身作则 9.对孩子无意中造成的损失不能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