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素质教育,深入开展新课改,教师理应担当此重任,而新课标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搞好素质教育,教师不仅掌握精湛的专业知识和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还应具备广博深厚的文化素养,这样才能成为学生思想的引导者,用自己的学识、人格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今天听了罗主任的讲座,我感触颇多,我深深知道,作为一线教师,必须要加强学习,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增长自身的文化修养。
我觉得可以采取以下途径进行学习: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
作为班主任教师,热爱教育事业这是教师人文素养构成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的立业之基,也是认识自身价值的前提。
因为只有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才会视教书育人为己任,才会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将科学文化的传授与人文精神的培育紧密结合起来。
为师者首先是为人者,一个师德高尚、知识渊博、教育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老师,会把自己的精神融入教育事业中,与事业一起成长、成功,与学生一起提高、升华,因而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人格榜样。
作为班主任,我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值得学生尊敬、信赖与欢迎的老师,成为一位学生认可的、保持着一颗童心的朋友。
亲其师而信其道,尊其师而奉其教,敬其师而效其行,这就是教育的逻辑。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有这样的老师,就会产生一种无比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师生之间因此能营造出平和、融洽的气氛。
其次,要学习优秀教师们的教学经验。
通过听评课和交流研讨,学习如何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上开拓创新,拓宽自己文化的视野,提高自身思想的高度,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将新理念实实在在地贯彻在教育教学中。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新知,学习优秀教师们的教学经验,学习如何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上开拓创新、将新理念实实在在地贯彻在教育教学中。
如此才能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思想,拓宽自己文化的视野,提高自身思想的高度,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再者,要常常阅读经典,与人类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话,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提高文化素养,尤其是要提高人文素养,并在此基础是培养科学精神。
也是教师成长的必备条件。
在我国,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也要会汲取西方文化的基础上,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从中汲取营养,学会思考。
只有如此,教师才能远离平庸和浮躁,才能真正的成长起来,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精神生活的指导者,让学校和教师的管理更有效,教育更成功。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立足社会、生存发展的一项基本素质,教师的心理素质不能满足于平衡心理、愉悦生活的层次上,他更要以健全的心理素质去操纵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活动,以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理智去准确生动地感染学生,以自然真实的情感表达与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以形式多样的心理技巧增进教育教学的成效。
此外,我们要自觉关注自身的命运与价值,思考人生的意义。
教师职业的性质决定了教师要摒弃片面追求物质而轻视人文的肤浅的功利主义,逐渐培养对人文学科的兴趣,不断地学习、积累人文知识,涵养人文底蕴和精神素质,把自己的体会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检验、丰富自己的认识,提高自身修养水平。
不少教育家、社会学家痛感中国基础教育在人文关怀方面的缺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如果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民族的人文精神,不打自跨。
”教师要用自身的人文素养来影响学生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
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己,成就教育。
可以说,没有学习,就没有教师的成长;没有学习,就没有社会的进步。
总之,努力读书和学习、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培育人文精神,这是教师成功的必备条件,是教师成长为能师直至优秀教师的必由之路,也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
我今天在这里不敢说是讲座,谈到讲座,在座的许多领导比我作得好,我是带着问题来的,只想提出一些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
这些问题是我在工作、学习、生活之中常常思考的,也可以算是一些零星的、支离破碎的读书心得。
我讲的话题是“提高人文修养,增强执政意识”,我的重点是在前半句上,因为我对执政是外行,不懂作官之道。
而作官的人是不会把如何作官向别人讲的。
锦涛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说“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
今天在这里讲人文修养,就是讲如何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问题?我认为它是我们做人、做事、做官的一个重要方面,缺少了这点,你是不会走得太远。
我举一个比喻:一只木桶是由若干块木板条组成的。
它能盛水多少,不取决于最长的板子,也不取决于各块板子的平均长度,而唯一地取决于最短的板子。
这就叫做木桶原理或者叫短线决定原则。
短线决定原则实际上在各方面都能应用,既不仅用于经济管理,也可以在医学方面运用。
要知道,一个人身上有不同的器官,你能活多久?你的健康状况如何?不取决于你最好的器官,也不取决于你的各种器官的平均的损坏程度,而唯一取决于你最差的那个器官。
如果你的肾最差,你的生命就取决于肾,于是就要补肾、治肾或换肾。
这就是医学上的运用。
在经济管理方面来。
由于组成木桶的木板条的长短不一样。
我们怎么在现有这个木桶的基础上让它的水装得更多一点呢?能不能用锯子把最长的板条锯下来,补在短板条上呢?假如能够锯下来补上去,装的水一定多了,这就叫生产要素的替代。
除了生产要素替代以外,还有另外一个办法:把木桶拆掉,板子放在地上,利用这些板子重新组装一个桶,让它周围长短一样,那么装的水也一定多。
这就叫资产重组。
短线决定原则,对我们的启示是:要了解真正的薄弱环节之所在。
你做一个单位的主要管理人员、地区的主要管理人员,一定要懂得真正的薄弱环节在哪儿。
当你发现短线的时候,怎么解决它。
许多人有知识、有能力,能干事、想干事,但是就是干不成事,做官老是不前进,这些不妨联系一下自己的修养看看。
今天两个小时时间我想谈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人文修养包括哪些内容。
第二个问题,倡导人文精神是中国历史和时代的要求。
第三个问题,从哪些方面提高人文修养,提出来与大家与大家探讨。
最后,探讨一下在工作中如何实践人文精神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人文修养包括哪些内容1.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文化中,最早见“人文”大概在《周易》中。
《周易》二十二卦:贲(bi闭)“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人的文明礼仪能止其所当止,如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间的关系,能守其礼仪上的分寸而不逾越,便达到了人文的境界)。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刚柔交错,指日月运行,天道运行的自然规律。
文明以止,指贤人适应天道规律,利用自然规律的特性,社会遵循人伦道德。
观乎天文(自然规律)来考察四时的变化,观察人文(社会法则)用来教化天下之人。
“人”在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站着的人是非常讲究的,中国人在思考“人”的结构的时候就在想,这两笔,缺一笔都站不起来,这两笔就是物质的和精神的东西,如果少了精神就是动物了那一部分了。
所以,我们今天在这里讲人文就是要解决好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有了吃的、穿的、住的了,你就会想到许多超越别人的需求。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看来人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可分为七个层次,犹如一座金字塔。
(1)生理需要,是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发展的需要,是人类原始的、也是最基本的需要。
一旦人的衣、食、住、行、休息、性得到满足,就会紧张消除,兴奋降低,就失去了动机。
这种需求是人类一切需求中最需要优先加以满足的需求。
(2)安全需求。
是指人需要有稳定的职业,有生活的保障,喜欢处在安全、有秩序、可以预测的环境中,对他的财产、生命没有威胁,这样他就会安定。
(3)归属与爱的需求,是希望归属于某一个团体;希望有知心朋友,和同事保持友好关系;渴望得到爱,并把爱给予别人。
表现在亲情、友情、爱情上。
(4)尊重需要,希望尊重别人,也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
它是人民渴望富有实力、成就、名誉、地位、声望,获得独立与自由相联系的。
这种需求的满足,会使人产生自信心,感受自己存在的价值,并满足工作的热情。
否则便会产生自卑感和丧失自信心。
我们往往讲的虚荣心就是在这个层面上。
(5)认识需要,人们渴望了解外在和内在世界的需要,这就是人们无限的求知过程。
(6)审美需要,人对美的事物的关照、品味与享受的需要。
这种需要融入了所有健康人的人格之中。
(7)自我实现需要,就是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希望完成和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越来越成为自己所希望的理想人物的需要。
只有实现了最高的理想,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
作为领导这个职位它的价值在于实现人生自我价值,是一种精神追求,是人的需求层次的最高层次,不应该把它等同与生存、安全、尊重、交往的层次。
但是,目前很多人、干部认为作官、做领导是为了生存、为了受人尊重、为了在交际中占有绝对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当官想发财,这是“棺材”之路,走不通。
一部分人是商而优则仕,这叫财官之路,这一条容易走通(比如施瓦辛格做州长分文不取)。
定位错了,就会引导你深渊一步一步逼进。
“人”在古代的时候是侧身的人像,说明人是难于了解的,难怪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人与人之间总是不喜欢面对面,总是做不到直面人生。
这也许就是许多思想家和道德家着急的原因吧?你不要看这“人”字非常的好写,但是“人”确实很难做,所以讲做人难。
因此,从先秦到现在,对人的探讨的学问从未间断过。
《周易》探讨人与天的关系,《论语》探讨做人、做事、做官的问题,《孟子》探讨如何管理好人的问题,《庄子》《老子》探讨人如何出世的问题,司马迁《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也是在研究人的问题,《红楼梦》在探讨宝黛爱情的悲剧原因等等,可以说人成为了中化文化的主角。
2.“人文修养”是人的基本素质。
构成人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知识、能力、素质。
知识是可以量化的知道,是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基础,没有相应的知识的武装,不可能内化和升华为更高的心理品质。
能力是素质的一种外在表现。
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
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
“人文修养”是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它是人的各种要素的集中表现。
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互为因果,相互联系。
在与一个朋友交流时候说,我们到现在已经没有什么知识了,老师教的那一点东西已经还回去了。
我说,不对,你不仅没有还回去,而是发展了。
你已经把知识的东西转化成能力了,这是你无法知晓的,却又是真正发挥作用的。
比如:我们讲数学的知识,难道不知道代数、微积分、方程就说明你没有数学知识了?数学教给我们的是一套思维方法,教会我们知道从已知推出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