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察报告考察时间:4月19日——4月22日考察地点:北京考察对象:故宫博物院、雍和宫、北京松堂斋民间雕刻博物馆、国子监、孔庙、圆明园遗址公园、八达岭长城、定陵、国家博物馆第一站:故宫博物院故宫始建于明永乐4年(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5,000平方米。
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
明清两代皆为皇家宫廷,前后沿用五百多年。
我们从故宫博物院的正门神武门进入。
神武门是故宫的四大门之一,位于故宫正中最北面,原名玄武门,玄武为“四象”之一,位主北,故故宫正北门名曰“玄武”,清时避康熙皇帝名讳更名曰:神武门。
进去之后,最先来到的是御花园。
御花园并不是很大,园中古柏参天,名花荟萃,假山上怪石嶙峋,亭台小阁置于假山上。
故宫中只有此处栽植树木花草,这样做据说是为了防止刺客潜入。
我们延中轴线从北向南走,过坤宁门,就是坤宁宫了。
坤宁宫与乾清宫相对,乾清宫代表阳性,坤宁宫则代表阴性,因此这里在明朝是皇后的寝宫。
到了清朝,这里还作为皇帝大婚的场所。
再往前走是交泰殿。
交泰殿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殿名取自《易经》,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满”之意。
清朝,于此殿贮清二十五宝玺,每方玉玺都有专门的用途。
再往前走是乾清宫。
乾清宫建筑规模为内廷之首,明朝的十四个皇帝和清朝的顺治、康熙两个皇帝,都以乾清宫为寝宫,在这里居住,也在平时处理日常政务。
嘉靖年间的“壬寅宫变”和天启初的“移宫案”,都发生在乾清宫。
清代康熙皇帝以前,这里沿袭明制,清代顺治、康熙年间,乾清宫与政务关系相当密切,皇帝在这里读书学习、批阅奏章、召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节以及举行内廷典礼和家宴。
乾清宫正殿宝座上方悬着由清代顺治皇帝御笔亲书的“正大光明”匾,这个匾的背后藏有密建皇储的“建储匣”。
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帝,都是按此制度登上宝座的。
故宫宫殿的建筑布局有外朝、内廷之分。
内廷与外朝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
以坤宁宫、交泰殿、乾清宫为中心,是故宫内廷的主要建筑,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之所,富有生活气息。
从乾清宫再往前走便是三大殿:保和殿、中和殿和太和殿。
三大殿是故宫最重要的建筑了。
外朝就是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的,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
保和殿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二年改为保和殿。
保和殿匾额“皇建有极”匾,为乾隆御笔,典出箕子《洪范》“皇建其有极”。
中和殿位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并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的地方。
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皇室入主紫禁城,第二年改中极殿为中和殿。
殿名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
中和殿匾额“允执厥中”匾,为乾隆御笔,典出《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在故宫的中心部位,建在高约5米高的汉白玉台基上。
殿内有沥粉金漆木柱和精致的蟠龙藻井,上挂“建极绥猷”匾,殿中间是封建皇权的象征——金漆雕龙宝座。
太和殿红墙黄瓦、朱楹金扉,在阳光下金碧辉煌,是故宫最壮观的建筑,也是中国最大的木构殿宇。
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
出太和殿我们返向北走,来到了钟表馆。
钟表馆中陈列着许多近代西方各国向清朝朝觐的钟表,这些钟表大多做成佛教物品造型,很多钟表以动物为底座,有大象、骏马,其上是钟表的主题。
钟表全身多饰以金银之物和宝石之属,看上去完全不是日用品,而更像是珍宝。
钟表全是西方的产品,但却看不出当时西方科技之精,不知是不是当时的西洋来使为了迎合天朝上国皇帝的自大心理而有意为之。
出钟表馆,我们来到了养性殿。
这里是乾隆皇帝退位后的居住地,因此这里的建筑不是特别的庄重,而是显出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调。
养性殿附近,还有清代宫廷戏曲陈列馆。
陈列馆内,上自戏曲剧本,下至各种戏曲道具,应有尽有。
京剧形成于清朝,乾隆时有四大徽班进京,慈禧太后又酷爱京剧,皇宫正是它的摇篮。
戏曲陈列馆正是京剧成长的一个见证。
随后,我们又来到了故宫的西侧,这里大多是后妃的居所。
这里有储秀宫,应是清朝秀女暂居之地。
长春宫是慈禧太后居所,因其位于故宫西侧,故而慈禧太后又被称为“西太后”。
故宫西侧的建筑大多数是大同小异,这与后宫诸嫔妃的地位相似。
故宫的中心部分三大殿,地势较其他地方显得很高,这里有没有花草树木,所以在夏天会很热,而到了冬天,有因地势高经常有北风光顾,所以我认为故宫从整体上来说是不适合人类居住的。
它的建筑布局虽然体现了皇家的威严气派,但却缺少了作为生活区的舒适。
故宫北面就是景山公园和北海公园,它的西边是中南海,这些地方在清朝是作为皇家避暑地的。
封建专制政权的劳民伤财,可见一斑。
下午五点,我们由午门、天安门出故宫博物馆。
第二站:雍和宫20日早上约九点,我们来到了雍和宫。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
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
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本宫事务,无定员。
雍和宫是当时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现在的雍和宫仍然是一座香火极盛的喇嘛庙,过雍和宫大门昭泰门,内两侧是钟鼓楼,鼓楼旁有一口重八吨的昔日熬腊八粥的大铜锅,十分引人注目。
往北,有八角碑亭,内有乾隆御制碑文,陈述雍和宫宫改庙的历史渊源,以汉、藏、满、蒙四种文字书写,分颗于左右碑,正体现了清朝统治者对民族团结的重视。
两碑亭之间,便是雍和门,上悬乾隆皇帝手书“雍和门”大匾,相当于汉传佛教的山门、天王殿。
殿内正中坐着笑容可掬、袒胸露腹的弥勒菩萨塑像,大殿两侧,东西相对而立的是泥金彩塑四大天王。
弥勒塑像后面,是护法神将韦驮。
出雍和宫大殿,是永佑殿,出永佑殿,便到法轮殿。
法轮殿是汉藏文化交融的结晶。
殿内正中巨大的莲花台上端坐一尊高6.1米的铜制佛像,面带微笑,是藏传佛教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
出法轮殿,便是高25米,飞檐三重的万福阁。
万福阁内巍然矗立一尊迈达拉佛(弥勒佛),高18米,地下埋入8米,佛身宽8米,是由六世达赖喇嘛的进贡礼品,用整棵名贵的白檀香木雕成。
在雍和宫西侧的佛堂内,供奉有许多藏传佛教的佛像。
那些佛像和内地佛教造像有很大的不同,佛像反应的是西藏和尼泊尔地区的人物特征,佛像旁还伴有大象、蛇等动物,有些佛像更像所谓的“妖魔鬼怪”,这应该和藏传佛教的形成有关,藏传佛教吸收了很多苯教的风格。
佛堂内还供奉有乾隆皇帝念经做佛事的一尊造像,清朝皇帝信仰藏传佛教者甚多,不知和其宗教民族政策有无关系。
雍和宫内有许多喇嘛,他们大都身材高大,体格强壮,皮肤呈现古铜色,看上去不像汉族人,这些人应该是从青藏地区过来的僧众吧。
我看他们都在很认真的念藏语佛经,真的很虔诚。
雍和宫是我见过的最真实、最令我肃然起敬的香火最盛的寺庙。
第三站:松堂斋民间雕刻博物馆松堂斋民间雕刻博物馆本来不是行程范围之内的,不过短暂的参观却让我们收获颇丰。
说是博物馆,其实只是一个小小的四合院,不过是一座浓郁的老北京特色的四合院。
在四合院的门前,一位志愿者讲解员大哥从门前的拴马桩、下马石,从门楣,从门上的对联向我们讲起四合院的诸多讲究。
这个四合院原是乾隆年间的进士徐廷芳的宅子,徐的官阶很高,因此这个四合院极为讲究。
后来徐的后人因卷入戊戌变法被抄家,因此徐家衰落。
后来,这个四合院辗转到了李松堂先生手中,先生将其改造为一个私人博物馆,供人们免费参观。
据讲解员介绍,这是北京城为数不多的保留有元朝遗物的老四合院了。
四合院极小,但每个物件都堪称精品。
院中还有一个小的展室,内中陈列了许多李松堂先生耗尽心血收集的多见珍贵文物,尤以木制雕刻为主,有木质门楣,有形态各异的石门墩,有从三个方面采用镂雕手法进行雕刻的清代石雕梁“皇帝巡游图”,有木质屏风。
还有以“和谐”为主题的木雕窗花,现在我们调侃和谐为河蟹,没想到古人真的是以荷花和螃蟹来表达这美好的祝愿。
博物馆有个地下室,叫“通议第”,有谭嗣同手书牌匾,原来这里便是当年维新派人士秘密的集会地,“通议”就是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之意。
院内还有梁启超手书“气象维新”匾,这所小院子可以说见证了19世纪末的那场政治运动。
第四站:北京孔庙孔庙为祭祀孔子之地。
元朝时,统治者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的地位达到鼎盛。
北京的孔庙正是这一时期新建的。
北京孔庙是中国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场所。
1302年(元大德六年)建,大德十年建成。
孔庙虽然经过历代重修,但其结构基本上仍然保存元代风格。
门内院落共有三进,中轴线上的建筑从南向北依次为大成门、大成殿、崇圣门及崇圣祠。
孔庙主体建筑是大成殿,上有康熙皇帝手书匾额“万世师表”。
在我们进殿参观前,导游要求我们摘下帽子,否则就是不尊重这位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
殿内正中供奉着孔子画像及其神牌位,主位两侧分立有颜回、孔伋和曾参、孟轲四大弟子的配享牌位。
此外于东西两边还置有十二位哲人的牌位,如仲田、朱熹等人。
大成殿前右侧,有石刻十三经,还有元明清三代进士名录碑,应该是鼓励西侧国子监读书的学子们。
第五站:国子监国子监位于孔庙西,紧邻孔庙。
我们由孔庙西侧的持敬们进入国子监,“持敬”就是要求国子监的学子有监入庙时要心怀敬意。
随后我们来到了太学门(二门),太学门大门颜色是黑色,而不是传统的红色,导游讲解说这正符合墨水的颜色。
走过太学门,就是国子监二门内大型琉璃坊牌坊,它是北京唯一一座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正反两面横额均为皇帝御题,是中国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征。
位于集贤门内,是三间四柱七楼庑殿顶式琉璃牌坊,正面额书“圜桥教泽”,阴面为“学海节观”。
据说这边是龙门,以前只有状元方可由此进入,“鲤鱼跳龙门”,所以我们都是跳着进去的。
往前走是国子监辟雍,辟雍是国子监的中心建筑。
辟雍是和珅设计的,整体无梁,结构十分巧妙。
乾隆皇帝之后,每逢新帝即位,都要来此做一次讲学,以示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
六堂,是位於辟雍左右两侧的33间房,合称为六堂,分别为: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是贡生、监生们的教室。
“雍”字犯雍正皇帝年号讳,此处不知为何仍用以为名。
辟雍后有彝伦堂,早年曾是皇帝讲学之处,兴建辟雍之后,则改为监内的藏书处。
第六站:圆明园遗址公园20日下午,我们来到了位于北京城西北郊外的圆明园遗址公园。
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是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万春园的统称,是清代行宫式御园,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
“圆明园”,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
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