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说一、语法(一)语法的定义语法(grammar )又称文法,是语言中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包括词的构造、变化规则和组词成句的规则。
语法规则有强制性规则和非强制性规则。
强制性规则:没有它不行,违背这样的规则就是错误的表达。
例如:吃面条(*面条吃)大型汽车(*汽车大型)非强制性规则:有它可以,没有它也行。
语法关系不发生变化,但意思上有差别。
例如:工人农民工人和农民(联合)木头桌子木头的桌子(偏正)中国朋友中国的朋友“语法”这个术语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语言中客观存在的结构规律。
二是指语法研究者对语法结构规律的理性认识与抽象概括、描述,即语法学。
任何一种自然语言的语法规律(或语法现象),是指该语言中的句子、短语、词汇的逻辑、结构特征以及构成方式,而语法包括对语法规律进行的总结描述或对语言使用的规范或限定;在不同的语境中,这种规律或规则也称作语法规范、语法规则等。
在不同的语境中,“语法”一词实际上可以指以上任何一种概念,而有时也仅关心句子由词汇构成的规律(即句法,Syntax)。
(二)语法的内容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两部分。
1.词法词法主要是指词的结构方式、词形变化和功能分类的规律。
2.句法句法主要指短语和句子等语法单位的构成和变化的规则。
句法主要包括短语结构规则、句法结构规则、句类、句型、复句、句群等内容。
(三)语法的分类从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角度出发,可以将语法分为“普遍语法”和“个别语法”两类:1.普通语法普通语法是人类语言所共有的语法结构规律。
例如,各种语言的语法结构都具有抽象性、稳固性、民族性等特点。
2.个别语法个别语法是指某种特定语言的语法。
如汉语语法、英语语法、俄语语法、日语语法等。
个别语法除了具有普遍语法的“共性”特点之外,还有自己的“个性”特点。
例如:汉语语法依靠虚词和语序实现各种语法功能;印欧语法具有丰富的形态等等。
二、语法的性质语法具有客观性、抽象性、递归性(生成性)、稳固性、民族性、系统性、层次性等特点。
(一)客观性语法规则表现在人们说话的话语中,储存在人们的大脑里,它是客观存在的。
比较下面的句子:我吃苹果。
苹果吃我。
苹果我吃。
吃我苹果。
我苹果吃。
吃苹果我。
客观存在的语法并不是在书本中才能找到,它存在人们的话语当中。
我们对这些话语有一个使用习惯的语感,尽管我们没有专门学过语法,一旦违背这个语感,就觉得不对。
为什么会觉得不对,因为脑子里有说这些话的印象,无数话语在脑子里相成的印象就是客观存在的语法。
在我们脑子里形成的话语印象可以被人们概括出来,写成规则,共人们学习掌握语言使用。
这样的语法对同一现象可能有不同的表述,不同人编的语法书可能会有差异。
这不是语法事实不同,而是人们对语法事实的认识不同。
(二)抽象性抽象性是语法最基本的特征。
所有规律都是从具体的话语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因而有抽象性。
语法就是对一个语言中各种语法单位的组合关系、聚合关系、功能类型等等的抽象概括。
人们所使用的句子千差万别、数不胜数。
但是,无限多的个别具体的语句中,词的结构方式、短语和句子的结构规则等却是有限的。
这些结构规则、语法形式、语法手段、语法范畴和语法意义都是从个别和具体的语言材料中抽象出来的。
换句话说,从成千上万个具体的个别的句法结构中可以归纳出一些语法规则出来。
例如:买饭作画挖坑蒸馒头盖房子说英语喜欢唱歌讨论问题降低标准开挖隧道修理家用电器穿蓝色西服提出苛刻条件这些短语所表达的意义各不相同,但却可以从中概括出“述语+宾语”的结构特点,表示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其中述语由动词充当,宾语由体词性词语充当。
再如,从“一张纸/两支笔/三匹马/四碗饭/五辆公共汽车……”等短语,我们可以归纳出“数词+量词+名词”组合成的偏正关系的规则。
各种语法规则的聚合就形成了语法。
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法规则就象是数学公式,公式的数目是有限的,但是当填入不同的数字时,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来。
因此,词语必须一个一个地学习,而语法规则却可以一套一套地学习。
(三)递归性(生成性)递归,是从数学中借来的术语。
语法上的“递归性”是指各种语法结构的关系是有限的,但是在语言单位的组合过程中,可以反复无限地使用这些有限的规则。
例如:名词前边加定语构成偏正结构,再以偏正结构作中心语(即替换中心名词)前边加定语,构成扩展的偏正结构。
从理论上讲,一个结构可以被更大的类似结构可以无限制地替换扩展下去,句法结构因此由简单变得复杂,以满足表达的需要。
例如:他去。
我同意他去。
小张听说我同意他去。
……正是语法的递归性,我们才能听懂我们从来没听到过的句子,说出从来没有说过的话。
语法表现为一系列的规则,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有限的规则造出无数合法的句子来。
这就表现为语法无限的生成性。
语法规则的生成性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单位之间最重要的关系。
(四)稳固性语法与基本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础,具有很大的稳固性。
语法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演变,但是语法的变化比词汇、语音的变化缓慢得多,而且语法很难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而改变。
语法的稳固性与语法的抽象性密切相关。
语法是一个由各种抽象规则构成的有机系统,许多语法手段和语法范畴历经千百年而很少发生变化。
例如,语序和虚词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是重要的语法手段;古代汉语中主语在谓语之前,修饰语在中心语之前,现代汉语也是如此。
(五)民族性社会属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
社会属性的集中表现就是它的民族性。
世界上任何语言都是有语法的,哪怕是最原始的语言也是如此,没有语法的语言是不存在的。
不同语言的语法之间既具有人类语言共同的语法结构规律,同时每种语言的语法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点。
汉语语法的民族性特点是在同其他语言的比较中得出的。
例如:汉语语法中语序和虚词的运用非常重要,印欧语常用词尾的形态变化来表示句法功能的变化。
汉语是SVO型语言,陈述句的一般顺序是“主语+动词+宾语”;日语是SOV型语言,陈述句的顺序是“主语+宾语+动词”等等。
汉语语法不象印欧语那样,有明显的形态变化,但是汉语不是没有语法,而是比较隐蔽。
印欧语的语法就好像一条基本上在地面上流着的明河,人们可以一目了然;汉语语法却不然,它就象一条基本上在底下流着的暗河,虽然有时候也会冒出几个泉眼,有时候也会有一小段明河,但是总的来讲,它是相当隐蔽的。
所以我们要用更加先进的理论和方法来认识它、发现它。
(六)系统性语法是由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构成的严整有序的规则系统。
语法系统由语素系统、词类系统、短语系统、句子系统和句群系统等若干子系统构成。
语素、词、短语、句子和句群等语法单位之间互相联系,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法结构规律中最基本的两种关系。
1.组合关系组合关系是指语法成分之间在应用中前后发生的横向结构关系。
组合关系体现了语言的线性特点和相互间组合的规则性。
组合关系决定了句法结构的方式和类型,例如主谓关系、述宾关系、偏正关系等。
例如:我想明天出发他弟弟打算暑假去北京中文系王教授准备下周举行学术报告其中“我——想”、“他弟弟——打算”、“中文系王教授——准备”之间都是主谓关系,“想——明天出发”“打算——暑假去北京”、“准备——下周举行学术报告”都是述宾关系。
2.聚合关系聚合关系是指能够在语言结构中相同的功能位置上出现、可以相互替换的语言单位之间的类聚关系。
具有聚合关系的语言单位具有共同的语法特点。
聚合关系体现了语法成分的可代替性和可选择性。
聚合关系决定了语法单位的功能类型,例如名词、动词、形容词、体词性短语、谓词性短语等。
例如:A B C我想明天出发他弟弟打算暑假去北京中文系王教授准备下周举行学术报告上述A、B、C三类就是不同的聚合关系构成的“聚类”。
例如B类的“想”、“打算”、“准备”都是动词,C类的“明天出发”、“暑假去北京”、“下周举行学术报告”等都是谓词性短语。
(七)层次性语法从表面上看是线性排列的东西,但是语法结构却是有层次性的。
除了联合短语外,主谓、述宾、述补、偏正等短语都能切分出两个直接成分。
直接成分还可以进一步切分出更小的直接成分,这样复杂短语就可以由大到小分析出若干层次。
例如:我们进行社会调查|__| |_____________| 第一层:主谓关系|__|| ________| 第二层:述宾关系|___| |___| 第三层:偏正关系三、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语言中用来表示语法关系、表现语法意义的语法手段有多种多样,重要的有:形态变化、词序变化、虚词运用等等。
有的语言偏重于形态变化,例如法语、俄语;有的语言偏重于词序变化和虚词运用,例如汉语。
由于印欧语是有形态变化的,如有表示数、格、时、体、态、性等的形态,因此印欧语有明显的以形统意的特点,强调语法成分的形式分布。
看到了语法形式,就可以说明语法关系。
而汉语的语法没有明显的形式标志,于是在汉语的语流中,语言单位、成分之间结合往往显得比较松散,移动自由,往往以意治形,即所谓的意合法。
比如:“木头桌子”可以是偏正结构,也可以是联合结构,其中没有形式标志,需凭上下文来判断语义。
又如汉语主谓结构比较松散,主谓之间可以停顿,主语也可以省略。
“我没有看第一本”、“第一本我没有看”、“我第一本没有看”三句话四个语言单位在不影响语义表达的情况下排列显得松散自由。
但实际上表意还是不同的。
汉语的特点是在跟印欧语等的比较中表现出来的。
它的总特点是:不依赖于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而主要借助于语序、虚词等其他的语法手段来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
这一总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语序和虚词是主要的语法手段汉语语法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主要借助于语序的变化和虚词来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
1.改变语序可以形成不同的结构关系和语法意义。
例如:发展迅速(主谓关系)—→迅速发展(偏正关系)学习刻苦(主谓关系)—→刻苦学习(偏正关系)衣服干净—→干净衣服转播中断(主谓关系)—→中断转播(述宾关系)客人来了—→来了客人紧握(偏正关系)—→握紧(述补关系)有时候,语序变化了,语法关系未发生变化,而语义发生了变化。
例如:我们打败了敌人—→敌人打败了我们“不怕辣”、“辣不怕”和“怕不辣”:不、怕、辣,排列的语序不同,其结构关系分别是:述宾结构、主谓结构、述宾结构。
其语义程度越来越深,其中和否定词“不”的语义指向有很大关系。
“不怕辣”表示被动地承受,“辣不怕”有勇气主动来承受“辣”,因为这里的话题是明白的。
“怕不辣”反映主观上担心的是“不辣”。
“牛奶”和“奶牛”,“生产”和“产生”,“青年”和“年青”,“人为”和“为人”,“说不好”、“不说好”和“不好说”,“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横批:不服不行)“存在决定意识”和“意识决定存在”2.虚词的有无和不同虚词的运用可以形成不同的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