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第一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人地关系、区域研究和空间分析。
2.人文地理学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
3.古希腊伟大诗人荷马在公元9世纪时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被认为是关于人文地理知识的最早记述性著作。
4.两位德国地理学家洪堡和李特尔被尊为近代地理学开山大师。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文化区(culture area):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形式文化区(formal culture regions):形式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文化区。
(静态分布) 语言、民族等功能文化区(functional culture regions):功能文化区是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Z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国家、城市、行政区等。
乡土文化区(vernacular culture regions )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述有一种符号作标志。
民俗、信仰等。
扩展扩散(expansion diffusion )指某文化现彖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这种扩散现象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而位于新的分布区内。
迁移扩散(relocation diffusion)迁移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新的地方。
迁移扩散是由具有这种文化的人传播Array出去,具有以下特征:——比扩展扩散要快——易于保持这种文化的本身特点——空间上与其原文化区不联系(孤立的点或小区)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相对的、动态的、非稳定的)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是指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2.文化区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
3.文化扩散可以分为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4.扩展扩散可以为三种类型: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
5.文化产业cultural industry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创意城市Creative City一种推动城市复兴和重生的模式。
它强调消费引导经济、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双轮驱动经济发展。
在全球性竞争日趋激烈、资源环境的约束日渐增强的形势下,它使地方城市从主要依赖自然客体资源的发展转向着重开发人类主体资源,努力解放文化生产力,重塑城市形象,再获生机,实现持续发展的战略转型。
6.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2、地理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
•3、环境条件差异性影响•4、人类活动产生文化,改变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7.文化景观和文化整合文化景观的特征是客观存在的地域单位、人文现象的总特征;反映了人文现象与环境的特定关系;能够观察和感觉到事物现象,它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景观;随时间发生不断变化,人类按其文化标准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并把它改变成文化景观,每个历史时代都对文化景观发展有所贡献;是完全不同于自然景观,自然景观是文化景观产生的基础背景和依托;具有一定的话语体系,能直观地反映一定的景观内涵,具有易读性的特点。
文化景观的构成物质文化景观具有色彩和形态,可被人们肉眼感觉到的有形的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景观不被人们直接感知的、无形的,但对景观的发展有重大作用的文化景观,文化景观的主要研究领域:聚落的布局、土地利用格局、建筑风格& 人地关系理论: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环境感知论、文化决定论、和谐论/ 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孟德斯鸠、黑格尔、拉采尔、森普尔/ 可能论(或然论possibilism )注重于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代表人物一白兰士、白吕纳1930s之后在批判环境决定论基础上形成/ 适应论(adjustment theory)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
这种适应,既意味着自然坏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也意味着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
代表人物——罗克斯比(英国)/ 生态论(human ecology )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
代表人物——巴罗斯/ 环境感知论(environmental perception)人与口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客观规律可循的。
它是受一种思想意识的支配,这种思想意识就是环境感知。
对环境感知影响人对环境的认识和利用。
丁 文化决定论(cultural determinism)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人类不仅可以利用自然;而且可以按照人类愿望来改造自 然、征服自然;在人地关系中人起着决定性作用,人通过文化在起作用,故称之为文 化决定论。
/ 和谐论(harmony theory)出现背景:1960s,全球性环境问题Fl 趋严重,如何和谐环境和人类的关系已成为 国际地理学界所面临的主要研究任务。
人地关系和谐论核心思想:1. 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
2. 对已经破坏的不协调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控。
10.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示人地关系图式的结构组成:该图式由人口、自 然环境、社会组织、技术四个要素组成。
形象的 反映社会文化系统的人地关系。
四要素形成彼此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的六对联系 带,每对联系带又受另两要素的影响,故该图式 较贴切的反映了人地关系的复杂性、系统性、功 能性,和人地关系中,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及 环境的约束性。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 经验主义方法论 empirical methodology其基础是归纳法。
有以下两个特点:一,观察是重点,通过调查及实地研究,进行经验断9.汤因比对文明的起源提出的原则有:挑战与应战、 逆境美德和中庸之道。
人口斯宾塞和托马斯《文化地理学概论》定,得出结论。
二,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
2.实证主义方法论positivism methodology科学的两大支柱是观察和逻辑(或理性),建立科学的理论描述世界万物间的逻辑,并通过观察进行证实。
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地采用了演绎逻辑,加强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
3.人本主义方法论humanistic methodology受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加强了对人的研究,以人这个主体为出发点,重视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
4.结构主义方法论structuralist methodology.结构概念与系统、功能、元素等概念相联系在一起,是某一系统屮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联系的方式(强调用联系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o2.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和结构主义方法论。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1.工业革命与人口出生率变化关系•1、工业化早期有所上升。
原因:结婚年龄降低和孩子作为劳动力的重要性。
•2、十九世纪后半期出生率下降。
原因:限制家庭规模的意愿、婴儿死亡率下降、经济因素和城市化对人们观念改变等。
•3、二十世纪后出生率仍持续下降。
原因:计划生育及控制生育有效性、妇女地位的提高和对传统家庭体系观念的改变等。
2.兰迪的人口转变三序列理论第一序列即原始阶段(极高、极高、极低)第二序列即中间过渡阶段(高、高、低)第三序列即现代阶段(死亡率持续下降、出生率维持不变、人口加速,后出生率也开始下降、自然增长率由高及低。
3.诺特斯坦的人口转变理论他将兰迪的第三序列划分为三个阶段,即“高低高”阶段、过渡阶段和“低低低”阶段。
“高低高”阶段、过渡阶段和“低低低”阶段。
•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低汕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人口转变模式旨在揭示不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人口转变过程与经济再生产类型之间的相关规律。
4.布莱克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1、高位静止阶段,即HS阶段(high stationary);2、早期扩张阶段,即EE阶段(earlyexpanding);3、后期扩张阶段(LE);4、低位静止阶段,即LS阶段(low stationary);5、减退阶段,即D阶段(diminishing) o5.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发展影响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
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的压力巨大。
•为老社会服务体系要不断完善。
•调整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管理体制成本巨大。
6.人口分布Population distribution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
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人口密度population density一般被看做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
为了反映人口分布与自然、资源、经济分布的空间关系,又有农业人口密度、营养密度、比较密度等指标。
农业人口密度the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density:一定区域内单位面积土地上的农业就业人口数量。
耕地人口密度(营养密度)the density of nutrition : —定区域内,单位面积耕地上的人口数量。
比较密度more density:单位农用地上的人口数量。
地理人种geographical race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影响,导致地理区范阖的人群具有一定共性,这些人群称为地理人种。
7.世界人口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趋向性:即趋向暖湿地区、地平地区和岸边。
8.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体、矿产资源等社会经济因素:生产力水平及生产方式、历史条件、政治和文化因素等9.人口迁移的概念、拉文斯坦人口迁移法则,人口迁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