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反思 分值 30 分 20 分 50 分 17 分 18 分 5 分 10 分以上是平凉市崆峒区 2015 年中考语文试 题类型及分值情况,试题保持了往年的基本内容与基本结构,实际上命题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和尝试,比如语文实践的强化,语文素养的关注,知识含量的增加,理性思维的加强等等,整 个试卷能力考点分布较去年更趋合理,内容更为丰富,对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考查更全 面,更合理,更有层次性。

试题简约合理,格式规范。

题型设计以主观题为主,试题整体难度不大,符合毕业、升学考试命题的特点。

二、试题特点 1.题型多样,难易适中,分值比例合理。

试题突出了基础测试和能力提高。

对学生而言,考查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对教师而言,评卷分值更易把握,使评分更趋合 理。

2.重视基础知识,突出能力考查。

在第一题中,有汉字音、形的综合考查,有病句判断和关联词语的正确运用,填写名著常 识,名句理解默写。

在综合性学习(走进对联)中有实践活动的过程设计等,通过上述多样的形式突现了语文 的基础性和实用性。

3.注重人文性,彰显时代气息。

试题不再是墨守成规的教条,在突出实践性的同时也融入了人文色彩。

如:第二小题来自生活中的错别字,第六小题用说明性语言介绍兰州地铁形象备选标识设 计图,B 卷选取了获得 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的小说《放鸭》。

新颖的试题充分联系实际生活,符合时代的要求,也从综合运用的角度提升了学生的语文 实践能力。

4.阅读文质兼美,鼓励答案开放。

精美的文章可以触动学生的心灵,鼓励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抒发各自的人生感悟。

在考查学生语言理解运用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人文素养, 使学生的灵魂因接受了文 学的洗礼而变得纯美高尚。

三、 质量分析崆峒区近三年中考语文成绩情况统计年份 统考人数 平均分 及格人数 及格 率 高分率 低分率 2011 年 4739 98.68 4236 89.39 30.41 15.112012 年 5134 92.39 5067 99.22 27.08 14.762015 年 6038 99.04 5298 87.74 31.33 16.28 从上表可以看出,2015 年中考语 文的平均分、高分率都比 2011 年、2012 年好一点,但是及格率、低分率却比 2011 年、2012 年弱一些。

下面,我将从命题意图、答题情况、失分原因三个方面进行逐题分析。

A 卷(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命题意图基础知识注重积累和运用,综合考查学生语文 能力。

这部分包括字词基础和语言的实际运用、名著常识的了解、古诗文的积累等内容,共有 7 个小题。

试题设计具有梯度性,且侧重在理解和应用的层面上设题。

例如,第 1-4 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字词句的识记、理解和运用;第 5 题是对学生名著阅读 的考查, 既考查了学生的基本阅读情况, 又引导学生关注古典文学名著, 汲取民族文化的精华; 第 6 题介绍兰州地铁形象备选标识设计图,考查学生说明性语言的组织运用的能力。

第 8 题的古诗文默写,更关注学生对诗词的积累、理解和应用。

3.失分原因①筛选概括能力欠缺,如第 13、14 题不能从原文中去筛选有效信息,没有紧 扣文本去概括,答非所问。

②没有读懂、读透原文,对中心把握也不准,忽视重要的细节,如第 17 题中的第(2)小 题,揣摩文末放鸭姑娘一系列羞涩举动的原因,考生的做答就不够理想③审题不清,如 16 题 要求联系上下文赏析句子,有的学生却进行了词语的赏析。

④书面表达能力不强,语言表述不精炼,如在回答第 14、15 题时,有些考生写得太多, 不仅超过所给的答题范围,而且在试卷右边空白处密密麻麻又写了许多,使卷面看起来很不整 洁。

⑤答题态度不端正,如第 17 题中的第(1)小题特别简单,要求根据相关描写用原文语句 填空,可少部分同学不做或胡做。

(五)文言文阅读 1.命题意图本次文言文阅读仍沿用以往课内与课外相对比的出题模式。

本题有两个材料,一个选自课本《曹刿论战》,另一个节选自《资治通鉴》。

试卷从文言文字、词、义,朗读节奏、翻译、材料分析等几个方面设题,既考查了学生的 古文基础知识,又检测了学生的迁移能力。

此次中考文言文阅读全面考查初中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命题者的意图明显,设题比较全 面,试题难度适中。

2.答题情况这部分满分 18 分, 大部分考生得分在 12 分左右, 是本试卷得分较好的一个题。

但相对来说,同学们对课内的文言文答的较好,而对课外的文言文就显得不尽人意,甚至 很多同学没有读懂。

3.失分原因①审题不严,没有看清题目的要求,如第 18 题要求用“/划分朗读节奏,划分 两处,但个别同学只划了一处。

②对文言实词和虚词掌握不牢固,记的似是而非,尤其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不准,如在 20 题解释“徧“鄙字和翻译 21 题的句子时,写出的答案就显得模棱两可,不能得到满分。

③课外积累较少,不会融汇贯通,更不能举一反三。

如 23 题很多考生对吴起、曹刿的形象分析不到位、不准确,白白失分。

(六)诗歌欣赏 1.命题意图欣赏的诗歌是考生在初二时学过的一首律诗:《过零丁洋》。

设置有两个小题,第 24 题重在考查考生对诗歌修辞的分析把握。

第 25 题考查的是考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2.答题情况这部分满分 5 分,大部分考生得分在 3 分左右。

由于是课内学过的诗歌,此题是本试卷得分最好的一个题。

但也有个别同学得了 0 分。

3.失分原因诗歌赏析试题难度适中,考生失分不大。

但个别考生态度不端正,不动脑、不思考、不分析,胡答乱写。

(七)综合性学习 1.命题意图综合性学习设计了一个题目三个语文实践活动,以“走进 对联为主题。

此题与考生生活联系甚是紧密,要求考生不仅要了解对联,还要具有一定的赏析对联的能 力。

2.答题情况这部分满分 10 分,大部分考生得分在 4 分左右,是本试卷失分最严重的一个 题。

活动一要求根据资料介绍对联,大部分考生介绍时条理不清,主次不明;活动二要求将对 联按春联、婚联、挽联、行业联的顺序排列,但考生平时只重死读书,多数同学对挽联和行业 联了解不清,甚至不假思索地排列。

活动三要求写出自己最欣赏的一副对联,并做赏析,这应该是最简单的一道题,但很多考 生不做或乱答, 不注意对联的有关要求, 赏析时也不能从对联的工整对仗、 内容和思想性入手。

其实写律诗中的颔联或劲联做以赏析也可以。

3.失分原因①平时学习不注意语文实践活动,题型不熟悉,不知道如何来做答。

如活动三就有许多考生无从下笔。

②不关注课外知识,不注意课外积累。

考生平时死读书,对身边人、身边事,身边物几乎知之甚少,遇到向课外延伸的拓展题就 犯糊涂。

从整道综合性学习题的得分不高就可看出这一点。

四、教学建议 1.“语文越来越难教是现如今许多语文教师的共同心声。

与其它科目相比,语文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已不再占有优势。

从考试成绩来看,甚至还比“弱科英语、数学逊色几分。

面对越来越高的教育要求,我们在逐步探索,努力尝试的过程中更希望得到教育主管部门 和学校领导的理解与重视这是改变语文教学现状的前提和保障。

2.更新教学理念,切实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基本技能的养成。

今天,“教学已不再是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 惑者,时代赋予教师新的使命。

古人曾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们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活到老,学到老。

从这个意义而言,“教学就是教会学生终生学习的本领。

它不是单一的知识性传授,而是全方位、多层面的综合素质要求。

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究竟要交给学生哪些技能呢?①识记能力。

背诵和积累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但这并不是所谓的死记硬背,而是强调理解,只有在理解 的基础上,才会记得准确牢固。

积累的字、词、句、段多了,大脑中就会形成一种自觉有效的识记能力,在以后的学习当 中自然就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事半功倍了。

②表达能力。

有了足够的知识储备之后,随着情境的改变,灵感也会随之而来。

这时内心就会产生“必欲吐之而后快的表达欲望。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习时机, 适时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以课堂为窗口,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诚恳表扬他们精辟的思想见解,修正完善他们认识的局限和失误;以写作为契机,创设情境, 启发学生抒写自己对生活、人生的点滴感悟。

在此基础上,再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给学生点拨写作技巧:指导他们如何立意取材,如 何谋篇布局,如何表情达意……③书写能力。

语言文字是人们互相交流的工具,但前提是必须让人准确辨析,因此,书写能力的培养是 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师要因地制宜,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努力纠正学生书写脏、 乱、 差的恶习,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书写习惯。

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自觉严谨的态度书写平时的板书和作业评语,在潜移默化中一点 一滴的影响学生的书写习惯。

再者应提倡和鼓励学生课余练字,多评比,多交流,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兴趣爱好。

④阅读能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要学好语文,仅靠课本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要培养学生自觉地阅读意识,向学生推荐值得一读的优秀作品,倡导学生多读书,好 读书,读好书。

指导学生制作读书卡片, 写读书笔记, 摘抄精美句段, 使阅读成为一种终生受用的好习惯。

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其理解表达能力,坚持语文所承载的人文功能,帮助学生形成纯正 美好的人格。

⑤实践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习语文的目的是要服务于我们的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致用是学习的宗旨。

否则,语文教学便违背了初衷,失去了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在语文实践当中进行。

我们相信实践出真知,而脱离实践活动的所谓能力只是纸上谈兵罢了。

我们应该走出课本,融入自然社会,用“语文这一工具去解决人们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 实际问题。

从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到社会活动的设计,广告词的拟定,命名的艺术……可以说语文无处 不再,无时不在。

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 更应该坚守“大语文的理念, 坚信“文学即“人学, 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彰显语文教学蓬勃的生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