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俗语中的物理知识
一、选择题
1、“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这句谚语反映了我国新疆的某些地区夏季昼夜气温变化显著。
其主要原因是砂石比水具有较小的()
A、热量
B、密度
C、比热容
D、内能
2、我国民间有句谚语“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其中“水缸穿裙子”是指在盛水的水缸外表面出现了一层密密麻麻的小水珠。
关于小水珠的形成,以下解释中正确的是()
A、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是水缸中的水蒸发形成的
C、是水缸中的水分子扩散形成的
D、水缸可能有裂缝,水缸中的水渗到缸外形成的
3、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反映了近几十年来我国河流的水污染日趋严重。
“七十年代,淘米做饭;八十年代,浇花灌溉;九十年代,鱼虾绝代。
”提高环保意识,防止环境污染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下列有关做法中正确的是()
A、利用工业废水直接浇灌农田,可以节约用水。
B、洗衣服时尽可能使用污染小的无磷洗衣服粉
C、将废旧干电池统一收集,集中填埋
D、将城市的生活垃圾回收后在郊区焚烧
4、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脍炙人口的不朽名篇《岳阳楼记》中写道:“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文中()
A、“皓月”是人造光源
B、“皓月”是月亮的实像
C、“静影沉壁”是反射形成的虚像
D、“静影沉壁”是折射形成的虚像
5、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对这首诗的理解错误的是()
A、形成“烟”的过程是吸热过程
B、“烟”是液化形成的
C、“飞流直下”的水的动能在增加
D、“飞流直下”的水的重力势能在减小
6、唐朝诗人李益有一首诗叫《喜见外弟弟又言别》,其中描写道:“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从“问姓”中想起初见的“旧容”,可见声音中有一种特征让诗人唤起了十年前的记忆,这种特征是()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振幅
7、“闻其声而知其人”意思是:对熟悉的人,听到他的说话声就知道他是谁了,判断了主要依据是()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频率
8、今年5月23日,蓬莱阁附近海滩上空出现了极为罕见的“海市蜃楼”奇观,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光沿直线传播B、景物经水面成像
C、光经过密度不均匀的空气发生漫反射
D、光经过密度不均匀的空气产生折射
9.在“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中,用光学知识解释桃花红的原因是()A.桃花自己能发出红光B.桃花吸收红光
C.桃花反射红光D.以上说法都不对
二、填空题
1、我国民间有名谚语叫“霜前冷,雪后寒”。
霜是由于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现象而形成的;雪在融化时需要热。
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里的三“人”其中的一“人”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3、在《千字文》中有“露结为霜”这样的说法,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并不是来源于露,而露是水蒸气______________形成的小水珠。
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月落”是以作为参照物的。
“霜”的形成是过程,船上的客人听到钟声,这是因为寒山寺的大钟受到撞击发生了。
“钟声到客船”说明声音可以通过 传播。
6、诗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掬”意为“捧”)所包含的物
理知识有 和 。
7、在历代诗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的诗篇中写有“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
不入神”的著名诗句,诗中写的“倒影”是由于光的 现象形成的。
清澈见
底的漓江看起来比实际浅,是由于光的 现象形成的。
8、俗语说“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开水真的不响吗?小明想对此进行研
究,得到爸爸的支持,小明用圆底铁锅在煤气灶上进行烧水试验。
用温度计、数
字声级计(测量声音强弱的仪器)分别测量锅内水的温度。
锅旁声音的强弱、测
量结果如下表:
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下图所示,请填写表格中的空格,分析
以上信息,可知温度为 时,响度最大,现在你对“响水不
开,开水不响”这句话有什么新的理解?
参考答案
1、C
2、A
3、B
4、C
5、A
6、C
7、B
8、D
9、C
1、凝华;吸
2、影子
3、凝华;液化
4、振动
5、地面;凝华
振动 空气 6、平面镜成像(光的反射) 扩散 7、反射;折射
8、95摄氏度 产生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引起水发生剧烈的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