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清朝历史故事
阎敬铭于清朝光绪八年1882担任户部尚书一职,在任期内,他利用审计手段,清理
整顿当时极为混乱的财政收支,严厉查处了一批贪官污吏,政绩卓著,被时人交口称颂。
阎敬铭早年曾在户部担任过户部主事,深知户部弊端,尤其天下财赋总汇的北档房,
积弊更深。
他决心革除积弊,实行改革。
上任第一天他就亲自看账,并找来档房司官问账。
结果无论是领办、会办、总办都不知道库里存银几何以及出纳情况和盈亏怎样,甚至连算账、看账都不会。
眼看关系国家财政命脉的户部档房之账竟如此糊涂,为官员贪污提供了
极大方便,阎敬铭立即给皇帝上奏折说:“满员多不谙筹算,事权半委青吏,故吏权目张,而财政愈葬,欲为根本清厘之计,凡南北档房及三库等处非参用汉员不可。
”由于当时清
政府库款困乏,也有整顿度支的迫切要求,所以同意了阎敬铭的奏请。
阎敬铭查了账目再查三库。
所谓三库,是指户部管辖的银库、绸缎库和颜料库。
其中
绸缎、颜料两库为天下实物贡品收藏处,库内堆积如山,毫无章法,颜料、绸缎、纸张混
在一起,月积年累,大都霉烂得无法使用,加上鼠咬虫蛀,毒蛇成群,进出账目更是二百
多年的流水账,无清无结。
银库的问题比想象的大得多,管理银库的差役、官员没有不贪
污的,甚至连做苦力的库兵都利用搬银子的机会,把银子塞在肛门里面偷出来。
职掌出纳
的掌库、书办以大秤进、小秤出,天平砝码异常不等,十个里面最多有一个是准的,真是
弊端累累。
阎敬铭一反过去堂官所为,花了很大力量,亲自入库清点,认真查对出纳档案,并清查了二百余年的库藏和出纳账目。
他的做法和态度震动了朝野。
通过查账查库,阎敬
铭当场斥逐了一批书办和差役,并奏参了号称“四大金刚”,原在户部担任司官的姚觐元、董俊汉、杨仅典和满族人启某。
姚、董等四人受到清廷“革职回籍”的严厉惩处。
清查三库,是清末一次很重要的查账理财活动。
通过这一次清查,朝廷才真正知道了自己的国库
到底存银几何,对自己的财政有了详细彻底的了解。
阎敬铭担任户部尚书之初,各地报交户部的银库存银都很少。
例如山东省报交户部的
银库存银只有几千两,阎敬铭对此十分怀疑,因为他曾在山东担任巡抚一职,对山东的财
政收入比较清楚。
于是他命令对山东的财政活动进行审计,那些有贪污行为的幕僚们极力
宣称审计不可行,并且订立了攻守同盟,百般阻挠。
阎敬铭掌握这一情况后非常气愤,警
告说:“有敢阻挠者斩。
”幕僚、差吏们都知道阎敬铭能够说到做到,再也不敢胡言乱语
阻挠此事。
审计公务得以顺利进行,按照朝廷规定的各项财政、财务收支标准,核对审查
山东省各州县的财务收支,相应的贪污舞弊行为也都被揭露出来。
随后,阎敬铭报奏朝廷
对贪污舞弊的幕僚、差吏予以严厉制裁:查抄了一百五十三人的家,斩杀差吏数人,辞退
幕僚十余人。
他又对山东省的财政活动订立了一项制度,规定山东各级官府赋税的征收情况,每半年上报一次,逾期不报,即将负有主要责任的官员立刻革职。
自此,幕僚、差吏
们不敢再复效前辙,侵冒贪污了。
几年之后,山东省银库存银由数千两增至五百万两。
阎敬铭整顿户部积弊,掀开了户部的许多黑幕,最惹眼的是掀出了云南省军费报销案。
在清朝,军费报销向来是报销者和户部司官、书办的贪污门路,报销者可以把并非军费的
款项纳入军费中去报销,而把大量报销所得的多余款项揣入私囊。
户部明知有弊而给予报
销,就要私收贿赂,通同作弊。
云南的军费报销,早在阎敬铭入京执掌户部的半年前就已
开始舞弊,云南巡抚派粮道崔尊意和永昌知府潘英章,携带巨款,来京打点门路。
他们先
找军机处章京、太常寺卿周瑞卿,通过周瑞卿找到署理户部尚书的军机大臣王文韶、景廉
行贿游说。
然而户部书办一口要13万两银子的巨额“打点费”,潘英章等人嫌太多,正
在讨价还价的当儿,传来了阎敬铭即将进京接管户部的消息。
他们深知阎敬铭的为官为人,赶紧抢在前面,以8万两白银的贿款,把云南军费报销了结。
像这样的行贿,在户部早已习以为常,百官们明知内情也不敢揭发,因为它往往牵连
朝中大员,故而积弊愈深。
阎敬铭上任后大刀阔斧地整顿,使百官们打消顾虑,逐渐打开
言路。
首先是御史陈启泰上了一道奏折,揭露太常寺卿周瑞卿和户部司官在云南报销案中
受贿的事实。
事关重大,朝廷不能不问,但谕旨只派刑部审查,并轻描淡写,对王文韶、
景廉明显有保护的意思。
可是谕旨一发,案子想收也收不住了,御史洪良品把知道的底里
一古脑儿揭了出来,要求对景廉、王文韶即行罢斥,听候查办。
随后邓承修、张佩纶、盛
呈等人也都连上奏折,呼吁严行审理云南军费报销案,对王文韶等人严厉制裁。
与此同时,阎敬铭以户部的账目不清、三库混乱,参奏户部司官“含混草率”,进一步把矛头指向原
为户部尚书的景廉和王文韶。
清政府在阎敬铭等人的敦促之下,加紧对案件审理,并派他
会同刑部审理此案。
案子到了阎敬铭手里,自然就有了结果。
与案情有牵连的数十名大小
官员,都受到了应得的惩处,如受赃的户部云南司主事孙家穆革职赔赃,徒三年;太常寺
卿周瑞卿革职赔赃,流三千里;潘英章、户部主事龙继栋、御史李郁华等也都被革职流放;
军机大臣景廉、王文韶都受到降级处分,王文韶被逐出了军机处。
其他如户部侍郎许应、
崇礼、工部侍郎翁同龢和兵部侍郎师曾、孙家鼎、徐同仪、福志、现任云贵总督岑毓英、
户部侍郎奎润等也都有失察之责或有一定瓜葛,分别受到降职罚薪等处分。
云南报销案的处理,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件大事。
当时如果没有阎敬铭参与审理,很难
想象能有谁去揭穿这样的黑幕。
圆明园的“金砖”不是人们想象的“金”砖,它是我们国家古代独有的一种建筑材料。
由于它做工精细,是砖中极品,又为皇家专用,所以人们称之为金砖。
据内务府造办处
“各作成活计”档案中记载又称做“津砖”。
金砖创制年代无考,但据有关文献记载,金砖在明代已有大量生产制造了。
到了清代
的乾隆年间,质量和数量都达到了高峰。
金砖规格分为一尺七寸、二尺、二尺二寸,厚二寸五,均为正方形。
liuxue86由于它系“钦工物料”,为皇家所用,所以地位特殊,加之严格的选料、精细的加工,使之烧成
后颜色纯青,敲之声音悦耳,断之无孔,细如端砚,因此身价百倍。
据《天工开物·造砖图说》等书记载,造砖过程分为:选土、练泥、澄浆,制坯、阴干、入窑、烧制7个工序,每个工序又有详细分工。
如选土分捶、晒、舂、磨,澄浆分淘、晾、揉、踏……入窑烧制得用文火熏烧,仅烧制的时间就长达130天。
成砖后还得浸油,
前前后后需2年时间尚可完成。
因为皇家工程是不能停工待料的,所以从制坯到烧制成砖,从运输到使用每个可能出
现问题的地方都要估计到。
为了保证质量和施工用量,往往工程上用一块砖同时要多制6-
7块砖。
清乾隆年-间烧制质量最好时,也要1:1,大型砖要1:2。
也就是说不同规格的砖,为保证工程需要最少也要1-2倍地烧造。
为了分清责任,每块砖上都要烧制上年代、产地、监造者、制造者、规格,以备查验。
例如笔者家收藏的圆明园的金砖,边款记有“乾隆四
十八年辰造,细料二尺见方金砖,永记、杨德山、除玉山,鲍文华造,督造官江南苏州知府、付刚德”等字样。
字迹虽经百年,至今清晰如初。
让人遗憾的是,100多年前已不再烧造金砖了,技术也因此而失传。
解放后因财力物
力原因,虽曾试制过但未成功。
故宫现在尚存的金砖数量也是极为有限。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