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三化学上册第三章-走近溶液世界-知识总结

初三化学上册第三章-走近溶液世界-知识总结

第三章走进溶液的世界第一节水1、水净化的一般方法纯水无色、无味、清澈透明。

天然水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可通过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方法净化。

吸附:常用明矾、活性炭对水中杂质吸附而沉降(物理变化)。

过滤: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

蒸馏:出去水中可溶性杂质,得到的蒸馏水可看做纯净物。

杀菌:可用漂白粉、氯气及新型消毒剂二氧化氯(ClO2)进行消毒杀菌。

2、水的组成(1) H2在O2中燃烧生成H2O氢气的性质:通常状况下,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相同情况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氢气具有可燃性。

氢气在空气(或氧气)中的燃烧: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并放出热量。

化学方程式:2H2 + O2 →点燃2H2O检验氢气燃烧产物: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干燥的冷烧杯,烧杯壁凝结有水雾。

氢气验纯的方法:将装有氢气的试管口靠近火焰,听到爆鸣声则氢气不纯,听到“噗”的声音则氢气纯净。

3、水的电解项目内容备注化学方程式2H2O →通电2H2↑+ O2↑为加强水的导电性,可加入少量H2SO4或NaOH,通的是直流电。

现象(1)两个电极上都有气泡产生(2)跟负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的体积约是跟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的体积的两倍。

V(氢气):V(氧气)= 1:2检验(1)将燃着的木条靠近连接正极试管内的气体,其中体积大的气体能燃烧并产生淡蓝色火焰(2)体积小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生成的是氧气,负极生成的是氢气“正氧负氢”结论(1)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2)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3)每个水分子都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4)本实验同时验证了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电解水装置:化学反应2O=== 2H2↑+ O2↑产生位置负极正极体积比例根据水的化学式H2O你能读到的信息化学式的含义H2O①表示一种物质水这种物质②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③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一个水分子④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4、水的性质(1)在101kPa时,水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4℃时密度最大为1g/cm3。

冰的密度比水小,所以水结冰是体积膨胀,能浮在水面上。

(2)比热容大,具有吸收大量热量的功能,,能调节气温,使昼夜温差不打。

(3)具有溶解和分散其他物质的作用。

PS:可溶性物质溶于水形成均匀的溶液;不溶性小颗粒放入水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浊液。

固体不溶性小颗粒与水形成悬浊液,液体不溶性小颗粒与水形成乳浊液。

(4)水的化学性质①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现象: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反应方程式: CO2+H2O → H2CO3现象:给红色溶液加热又变为紫色(上述反应的逆反应)②水与氧化钙(生石灰)反应现象:烧杯壁变热,说明水与生石灰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将所得液体静置后向上层的清液中通入CO2气体会变浑浊。

反应方程式:CaO+ H2O → Ca(OH)2Ca(OH)2+ CO2→ CaCO3↓+H2O③水与白色硫酸铜粉末反应现象:白色硫酸铜粉末(无水硫酸铜)变蓝,此反可检验物质中是否含有水分。

反应方程式:CuSO4 + 5H2O → CuSO4·5H2OPS: CuSO4·5H2O读作硫酸铜晶体,蓝色,易溶于水,俗称胆矾或蓝矾;受热易失去结晶水,反应方程式:CuSO4·5H2O →加热 CuSO4 + 5H2O5、水的净化(1)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静置、吸附、过均为物理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蒸,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2)硬水与软水A.定义: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B 硬水软化的方法:蒸馏、煮沸。

第二节溶液1、溶液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均一性:各单位体积的浓度相同。

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溶质溶剂长期不分离。

注:溶液可以有不同的颜色,溶液中有Fe2+呈浅绿色,有Cu2+呈蓝色,有Fe3+呈黄色,有MnO4-呈紫红色。

②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

2、物质的溶解性定义: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能力称为溶解性。

溶解性的影响因素:(1)溶质与溶剂自身的性质(2)温度(大部分固体物质温度越高,溶解性越强,)压强(只有气体的溶解性与压强有关)随温度升高,在水中溶解性降低的物质:Ca(OH)2、所有气体。

物质在形成溶液过程中常伴有热量的变化,有些物质溶于水,能使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NaOH)等,有些物质溶于水导致温度降低。

如:硝酸铵(NH4NO3)等。

加快物质溶解速度的方法有:⑴加热(或升温);⑵搅拌(或振荡);⑶将固体研成粉末。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相反,还能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换:(1)一般规律:(2)当溶质为Ca(OH)2是否相同?若不相同,相互转换的条件是什么?(3)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20℃时,不饱和的硝酸银溶液(硝酸银200克,水100克)不是稀溶液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4、溶解度(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该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用“S”表示。

(2)五要素:(1)一定温度(2)指明溶质与溶剂(3)100g溶剂(4)达到饱和状态(5)单位为g/100g水(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如Ca(OH)2气体的溶解度影响因素:气体的性质(起决定作用)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的意义: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溶液是饱和溶液,曲线下方的点表示不饱和溶液,曲线上方的点表示过饱和溶液,曲线相交表示该温度下两物质溶解度相同。

例:图有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Ⅰ.A、C物质溶解度曲线坡度大,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B物质溶解度曲线坡度小,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小。

Ⅱ.A、B两物质溶解度曲线往右上升,它们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C物质溶解度曲线往右下降,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Ⅲ.t1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大小关系为:C>B>At3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大小关系为:A>B>CP点意义:t2时,A、C物质溶解度相等。

5、结晶与结晶水合物(1)结晶:在一定条件下,固体物质从它的饱和溶液中以晶体形式析出的过程。

(2)结晶法有两种:降温结晶法(冷却热饱和溶液)和蒸发溶剂法。

固体溶质受温度影响变化大时,用降温结晶法;例如:析出KNO3、KNO3溶液中混有少量NaCl除杂等。

固体溶质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时,用蒸发结晶法。

例如:析出NaCl、NaCl溶液中混有少量KNO3除杂等。

6、溶液(1)溶液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

习惯上,把量多的看做溶剂,量少的看做溶质;但当液体中有水时,无论水的量多少,都看做溶剂。

(2)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也可以是气体。

(3)未溶解的固体不属于溶液中的溶质。

(4)结晶水合物溶于水,其溶质指不含水的化合物,结晶水转化为溶剂水。

例如:CuSO4·5H2O 溶解后为CuSO4溶液。

(5)某系物质溶于水时,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则溶质发生改变。

例如:Na2O溶于水,Na2O+ H2O → 2NaOH 溶质为NaOH,而非Na2O。

7、溶质的质量分数1)公式:溶质质量分数=溶液质量溶质质量 × 100% 即 C %=液质m m × 100% 2)在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C%= SS 100 × 100%(C < S ) 稀释(浓缩)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M (水)=M (稀溶液)- M (浓溶液)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仪器:烧杯、玻璃棒、量筒、托盘天平、药匙、胶头滴管实验步骤:计算、称量(对固体溶质)或量取(对液体物质)、溶解、装瓶,贴签。

以配制50g 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为例说明。

(1)计算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公式,计算配制50g 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所需要的:①蔗糖质量:50g×5%=2.5g ,②水的质量:50g -2.5g =47.5g 。

(2)称量用托盘天平称2.5g 蔗糖倒入烧杯中,近似认为水的密度为1g/cm3,用量筒量取47.5mL 水。

(3)溶解把量好的水倒入盛有蔗糖的烧杯中,用玻琉棒搅拌,加速蔗糖的溶解。

(4)装瓶,贴签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标签上注明溶液的名称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放到试剂柜中。

8、分离可溶物与不溶物时,可用过滤的方法。

步骤:⑴ 溶解:将混合物放入烧杯中加适量水溶解。

⑵ 不溶物残留于过滤器中,可溶物存在于滤液中。

⑶ 蒸发:将滤液置于蒸发皿中,加热蒸发至有较多量固体析出,停止加热。

第三节 溶液的酸碱性1、 能跟酸或碱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叫做酸碱指示剂。

常用酸碱指示剂有紫色石蕊溶液和无色酚酞溶液。

遇酸→ 变红色 遇酸→ 不变色紫色石蕊溶液 无色酚酞溶液遇碱→ 变蓝色 遇碱→ 变红色注意:无色酚酞中性时也为无色石蕊试纸: 红色石蕊试纸用于检验碱性物质,蓝色石蕊试纸用于检验酸性物质。

酸碱指示剂的发现:物质 盐酸 氯化铵 氯化钠 蒸馏水 碳酸钠 澄清石灰水指示剂 紫色石蕊、红色石蕊试纸、蓝色石蕊试纸颜色的变化红色 不变色 蓝色化2、酸碱指示剂的使用方法(1)石蕊试液与酚酞试液:向被检验的溶液中滴加指示剂试液,观察颜色变化。

(2)pH试纸:将洁净且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待测试液后沾在pH试纸上,将试纸呈现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即可确定溶液的酸碱程度。

注意:①不能将pH试纸湿润后再蘸取待测液②pH试纸测出的酸、碱性强弱只能粗略的定性比较。

③只适用于浓度较小,pH在0~14之间的溶液。

对于浓度较大溶液,直接用H+浓度表示酸碱度。

3、溶液酸碱性强弱溶液pH通常在0~14之间。

pH=7,溶液呈中性;pH<7,溶液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pH>7,溶液呈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

4、酸与碱、酸性与碱性酸、碱表示两类化合物,酸、碱性是物质的性质。

酸、碱都分别具有酸性、碱性。

相关主题